感情戏有问题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第一遍看完后觉得周迅、梁朝伟和王学兵的感情戏没看明白,周迅到底喜欢谁?范晓萱这个角色为什么总有股机器人的感觉?
看完第二遍我领悟了,既然最后的一段平行已经赤裸裸地宣布了这是一部向主旋律靠拢的片子,那么所谓的感情戏,就是要写得不清不楚最终要为爱国事业牺牲的。就单单从主题角度看,一点也不锐气,让人泄气。
周迅喜欢王学兵,这在开头比较清楚。但是中间有一段是周迅出任务前告别梁朝伟,背着梁一脸悲伤的表情隐忍地离开,我就看不懂了。如果解释为同志之间的友爱之情,这表情似乎太过深重。就在我以为周也喜欢上梁之后,有一场戏讲王学兵对周迅说你做负责人吧,我要做任务,去接近某女人。周迅表示不愿意王学兵去。那说明周迅还是喜欢王学兵。这个人物就显得混乱了。
梁朝伟被周迅拒绝爱上范晓萱,但是新婚之夜竟然还惦记着周迅有没有来,此后种种行为,也要解释为他对恩人兼朋友的同志友情吗?
范晓萱作为妻子,对老公梁朝伟为周迅如此牺牲,以及新婚夜跑去拥抱周迅类似的事毫无反应,实在让人觉得不自然。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范晓萱像教导主任一样站在梁朝伟身边解说:701的人,从生到死,都是秘密。实在是公家味浓重到顶峰了。
如果把周迅对梁朝伟的感情,梁朝伟后期对周迅的感情,都解释为"同志友谊",那以上的质疑就都不存在了。显然,我们必须认同那是"同志友谊",看电影的时候才不会觉得困惑。
为了使得人物行为合理,编剧把梁朝伟设定成一个顽童式人物,使得他对周迅的情意里带上了孩子式的天真,减轻了观众的困惑。真要吹毛求疵,梁朝伟不适合演。年纪偏大,还这么天真有点说不过去,那可真是卖萌了,加上梁早年演过的深沉角色太过深入人心,不知道会有多少观众像我一样对他演的"阿兵"从头出戏到尾。
现代观众已经不认同"同志友谊"。"同志友谊"是专属于"主旋律"的。大部分进影院的观众也许都没觉得这是部主旋律片。你可以说它是碟战片,也有爱情,服装和场景也很文艺,但是整部看下来,人物之间的感情戏就是觉得看不懂、理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国家之义凌驾于个人感情"的纲领之下,又带着要表达浪漫的不甘心。
它的兄弟<风声>好像没这个问题,因为它就写了点女人之间的姐妹相惜之情,就那么一点点。那就说明带主旋律倾向的片子,感情,特别是爱情,还是要写得克制。
看完第二遍我领悟了,既然最后的一段平行已经赤裸裸地宣布了这是一部向主旋律靠拢的片子,那么所谓的感情戏,就是要写得不清不楚最终要为爱国事业牺牲的。就单单从主题角度看,一点也不锐气,让人泄气。
周迅喜欢王学兵,这在开头比较清楚。但是中间有一段是周迅出任务前告别梁朝伟,背着梁一脸悲伤的表情隐忍地离开,我就看不懂了。如果解释为同志之间的友爱之情,这表情似乎太过深重。就在我以为周也喜欢上梁之后,有一场戏讲王学兵对周迅说你做负责人吧,我要做任务,去接近某女人。周迅表示不愿意王学兵去。那说明周迅还是喜欢王学兵。这个人物就显得混乱了。
梁朝伟被周迅拒绝爱上范晓萱,但是新婚之夜竟然还惦记着周迅有没有来,此后种种行为,也要解释为他对恩人兼朋友的同志友情吗?
范晓萱作为妻子,对老公梁朝伟为周迅如此牺牲,以及新婚夜跑去拥抱周迅类似的事毫无反应,实在让人觉得不自然。影片最后一个镜头,范晓萱像教导主任一样站在梁朝伟身边解说:701的人,从生到死,都是秘密。实在是公家味浓重到顶峰了。
如果把周迅对梁朝伟的感情,梁朝伟后期对周迅的感情,都解释为"同志友谊",那以上的质疑就都不存在了。显然,我们必须认同那是"同志友谊",看电影的时候才不会觉得困惑。
为了使得人物行为合理,编剧把梁朝伟设定成一个顽童式人物,使得他对周迅的情意里带上了孩子式的天真,减轻了观众的困惑。真要吹毛求疵,梁朝伟不适合演。年纪偏大,还这么天真有点说不过去,那可真是卖萌了,加上梁早年演过的深沉角色太过深入人心,不知道会有多少观众像我一样对他演的"阿兵"从头出戏到尾。
现代观众已经不认同"同志友谊"。"同志友谊"是专属于"主旋律"的。大部分进影院的观众也许都没觉得这是部主旋律片。你可以说它是碟战片,也有爱情,服装和场景也很文艺,但是整部看下来,人物之间的感情戏就是觉得看不懂、理不清。为什么呢?因为它在"国家之义凌驾于个人感情"的纲领之下,又带着要表达浪漫的不甘心。
它的兄弟<风声>好像没这个问题,因为它就写了点女人之间的姐妹相惜之情,就那么一点点。那就说明带主旋律倾向的片子,感情,特别是爱情,还是要写得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