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主义大师的叙事困境

每个导演都有擅长的风格和题材,比如,张艺谋镜头下的农村就充满了野蛮的生命力。如果他不拍乡土题材而去拍宫廷斗争,作品的想象力就异常贫乏,只能铺张、密集、空洞地描画一个艳俗的历史景观,并且,他也只是带观众在景观四周转转,无法深入内部。因为导演的个人经历,《山楂树之恋》让人有过一丝妄想,即便电影再一次对叙事失去耐性,也总该对自己的青春时代心怀恻隐吧。遗憾的是,张艺谋的电影美学已经严重模式化,突出形式功能,漠视叙事,即便回到擅长题材也无法改观。 《山楂树之恋》讲的是文革时期,两个不同出身的青年相爱的故事。因为小说原著在坊间流传甚广,剧情梗概已不是秘密,这似乎让张导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不必在叙事上大费周章,直接进入他营造的“纯爱”意象即可,所以在交代某些剧情时,影片采取默片的手法,以字幕一笔带过,叙事连贯性被这些字幕割得支离破碎,导演似乎以此告诉观众,那些鸡零狗碎的都不要看了,我们直接看最精彩的部分吧。 电影揭示的主题也颇为观众诟病。并不是“纯爱”的主题不讨好,在性的话题已被媒体过度消费的拜金社会,纯爱是可以借来自省的俗世清流,小说原著的打动人心之处也正在于此。但剧中,静秋和老三发乎情、止乎礼,不越雷池一步,他们不牵手、不拥抱、不接吻,以对性的极端压抑,保全静秋得来不易的工作,这种出于权力的服从而主动“阉割”身体,难道就是纯爱吗?无性的爱情才是纯洁的?这是理解力的无能,纯洁应该是即便身处乱世洪流,却仍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我的父亲母亲》和《山楂树之恋》拥有类似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是,前者出现的政治符号很少,政治的压力却一直存在,而后者出现的政治符号绝不能算少,但对剧中人并未造成实质性困扰。虽然表面上号称冒着这样和那样的风险进行地下恋爱,风险却从未真正出现过。一个是高干子弟,一个是右派之女,他们如何才能在漩涡中保持宁静,从政治阴霾中提炼出一段高度纯粹的爱情?听上去怎么都不太可能。爱情可以纯粹,但故事不可能简单,刻意的去政治化使影片很不可信,电影对苦难轻描淡写恰恰消解了纯洁所应有的震撼力。 张艺谋无疑是一位形式营造大师,关于文革时代的细节描画非常用心,连糊信封这样简单的手工都要巨细靡遗地展现一番,好像这些才是影片的主角,对形式的迷恋最终严重损害了叙事的连贯性。 原文发表于《通俗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