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城市形象宣传片!

依照平常习惯,看电影和写感想我都可以躺在床上换着各式舒服的姿势进行。但《午夜巴黎》看罢想挤点观后感出来,我必须正襟危坐在电脑桌前,因为用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来说便是“信息量太大了”。我必须及时google片中迅速闪过的那些人物,片中依次登场的那些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家、诗人、画家、音乐家、摄影家、舞蹈家让我这个从小生活在地球东半边受传统中华文化熏陶下长大的伪文青感到措手不及、应接不暇。片中时不时蹦出个名人,要不是字幕组的及时提醒,凭着我对欧美人民千篇一律的名字理解,我会把他们全部当成路人甲乙丙丁来看待。
之前我看过《情迷阿塞罗纳》(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对于《巴塞罗那》来说如果你事先不了解导演是谁,你会彻头彻尾认为这是一部由三十岁上下、翘着小拇指夹烟、一股痞子气、满脑子浪漫主义色彩的长头胡渣男拍的。但事实上,它是出自一个和我们爷爷奶奶年纪差不多大、鼻梁上总架着一副诚恳黑框眼镜的干瘪老头之手,这老头就是闻名世界的好莱坞著名导演及编剧伍迪·艾伦(Woody Allen),他也是我见过的最越老越“闷骚”的电影人!下面这张照片能说明一切,这喜感太像《飞屋环游记》里的老头了。
《情迷巴塞罗那》让西班牙人顶礼膜拜般的感谢了伍迪·艾伦,而《午夜巴黎》又让法国人继续承接了西班牙人的这种感激热情,他下一部即将问世的作品叫《爱在罗马》(To Rome With Love,已于今天也就是4月20日在美国上映),以他这一贯的“出牌套路”,所以意大利人已经开始为欢呼雀跃而做起了热身运动了吗?《巴黎》和《巴塞罗那》这两部电影路数相似得如出一辙,但我还是能一而再地被感染,真让我对自己认识的不够深入和全面而感动羞愧。两个故事都是以结伴到这儿旅游的美国人开始的,《巴塞罗那》里是一对要好的女性朋友,其中一位(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扮演,也就是上图中的那个笑容灿烂的美女)被巴塞罗那当地一位名声不太好但极具艺术才华的画家吸引(西班牙演员哈维尔·巴登Javier Bardem扮演),两人于是便过起了甜蜜的同居生活,不久之后画家风情万种的前妻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西班牙演员佩内洛普·克鲁兹Penélope Cruz扮演,她也因为该片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于是一段温暖而充满西班牙异域风情的故事便缓缓展开......这部电影拥有神奇的“后作用”,它让男主角和女配角这对地道西班牙人相爱并迈入婚姻的殿堂,它让当时读大一的我对那片美丽的国度和热情似火的西班牙男人女人都非常着迷。
和巴塞罗那相比,作为一个亚洲人,如果你不是学西班牙语专业的话,我想巴黎这座城市你会更加熟悉。之前我看过《泰坦尼克号》里那对金童玉女十年后再度合作的《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片子拍得不错,但我丝毫不犹豫给了两颗星的超低评价,因为我认为这故事“做作”过头:婚前两人似乎都有远大前程,婚后被扔到现实里的两人顿时“虎落平阳”,朝九晚五的小职员丈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扮演)为了挣钱每日兢兢业业、小心翼翼,沦为三流演员的妻子(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扮演)却依然抱着艺术家美好理想,她总是想说服丈夫辞了工作和她一起带着孩子去巴黎定居......终于七年之痒点燃了积怨爆发,最后落得一个阴阳相隔的结局。此片看完我十分异常极度的不理解那神经病妻子到底觉得巴黎有什么好的!巴黎的家乐福卖的货质量更优?巴黎的LV或者Chanel店铺常年都在跳楼甩卖大酬宾?挖深一点她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中国喜欢这样称呼)无非觉得巴黎充满更浓郁的艺术气息,但意大利、奥地利、英国哪不出艺术家,干嘛死缠着巴黎?我知道片中的“巴黎”背后躲藏着无数的象征意义,但我不想去了解其所代表的任何内涵,影片结局居然都能扯上生死,任何能把话题夸大到人命上而曲终人散的电影都是我不爱待见的,所以从那以后我对巴黎的印象也每况愈下。
前段时间看过一期《康熙来了》,主题是女明星推荐旅游目的地。其中一个讲述她在巴黎被小偷扒走了护照,之后去警察局补办,然后就是最让我抓狂的一段:她说从那以后她的护照签发地就是“巴黎”(我清晰记得她还夸张的搭配了眉飞色舞的表情和专门用心强调了语速),全场所有女明星立即发出羡慕的惊呼之声。当时我真想打开窗户使劲把我的电脑远远的扔出去,飞过南方各省和台湾海峡的上空,精准无误的砸中这个身处台北崇洋媚外的女人!容我继续最后吐槽几句:巴黎人有什么好的?!我没见两个法国人长得漂亮的,在我字典中,恐怖这个词除了通常用法外还可以拿来形容法国人茂盛体毛和浓郁体臭,我一直认为法国香水之所以闻名于世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掩盖其惊世骇俗的体臭。或许某些不成熟的女生认为法国人懂浪漫,但这种形而上、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稍微读过几本书有点素养爱点小情趣的人都知道表达浪漫,为什么只盯着法国人不放?从那以后我对巴黎的印象更是跌到了历史最低点。
《午夜巴黎》看完之后虽不能说对巴黎的印象如同翻身农民把歌唱那样彻底,但起码重拾了我心中的热情与好奇,就像当初对《巴塞罗那》的那种兴趣,我认为这或多或少是一种积极的改观,不过这全是艾伦老爷的功劳。
影片中对城市独特魅力的捕捉我不想多说,巴黎的街道已经出现在各式电影里不下千百万次了,《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 Sunset)、《巴黎,我爱你》(Paris,I love you)里或许有更加精彩的镜头展现。我想谈谈这部电影在人文精神表达上对巴黎作出的贡献,在我眼中,这简直就是一部声势浩大的巴黎文化历史宣传片,还带“穿越味儿”。一对美国情侣陪父母到巴黎度假,未婚夫吉尔是个“复古”的小说家,他喜欢一切二十世纪初的事物,并希望婚后能定居巴黎寻找创作灵感,未婚妻(美丽的瑞秋·麦克亚当斯Rachel McAdams扮演)却活得很现实,并无比崇拜那艺术鉴赏方面“半罐水”的老同学。而在朋友和家人面前吉尔就是个不懂风韵又少根筋的另类,但吉尔却有一段惊艳的奇遇经历,每晚凌晨钟声响过之后,他会坐上一辆旧式老爷车“穿越”到他梦寐以求的二十世纪初文化鼎盛繁荣时代的夜巴黎,从这里拉出的故事瞬间变成了“人物特写纪录片”。那个时期巴黎诞生的或者在巴黎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悉数亮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和他同为作家的妻子赛尔妲·菲茨杰拉德夫妇(Zelda Fitzgerald),中国人都很熟悉的法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百老汇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画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等......倘若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欧洲人,我一定会被这些辉煌如金的伟大角色晃出脑震荡。但作为一个具有不小文化差异的亚洲人来说,我收获的最大感想便是一句中国古代名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瞧瞧那些艺术家,他们都互相认识、相互帮助,谁想红的话朋友们一人拉一把便出名了。回过头来看自己,怪不得至今我仍默默无闻,因为我没那优秀的人脉圈子,哈哈!
也许艾伦老爷也有浓厚的巴黎文化情结,要知道把这些上世纪初的文化名人关系全部罗列进电影里并能经受住眼尖爱挑刺的观众们找茬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早已过世的艺术家们何时在巴黎有过什么成就,谁与谁交往甚密,谁与谁有过恩怨等等的细枝末节在我看来要翻阅大量的传记和历史书籍才能准确把握住。作为一个不懂巴黎历史文化行情但终身热衷于八卦事业的人,我到网上去搜这部电影的各类负面评价,但批评观点真可谓少之又少,拍历史“穿越”题材而且还有那么多名人糅合其中却没有遭到非议真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电影里请来了一大堆打酱油、跑龙套的大腕儿,仅仅出场两三分钟的影帝钢琴师艾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扮演了个满嘴挂着犀牛的印象派画家,老影后凯西·贝茨(Kathy Bates)一口流利的法语气场强大,都给这部电影赚足了眼球和人气。不过巴黎终归是法国人的巴黎,再多的英国、美国演员也始终是“外乡人”。于是......细心的观众惊呼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脚下那个讲解员居然是法国第一夫人,而现今影坛口碑最好的两朵法兰西玫瑰被巧妙的安插进了电影中,法国人民骄傲的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扮演了游走于毕加索、男主角和另一位画家之间的情妇。而对她已有“审美疲劳”的我觉得她并不是最出彩的亮点,最让我动心的是第一眼没认出是谁,而当男主角再次出现在音乐碟片商店前,她缓缓抬起头时,啊!这不是《碟中谍4》(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里那个冷艳绝情的女杀手吗?但此时她正细雨和风、满脸愉悦的和男主角谈论着音乐。影片最后一幕,凌晨的钟声再度响起,天空飘起了雨点,河畔夜灯下吹起了醉人的爵士小号,“穿越”的老爷车并没有如约出现,而这位法国美女一身碎花裙向男主角款款走来“actually,Paris is most beautiful in the rain”,结局顿时性感起来,与感性的片名交相辉映。
之前我看过《情迷阿塞罗纳》(Vicky Cristina Barcelona),对于《巴塞罗那》来说如果你事先不了解导演是谁,你会彻头彻尾认为这是一部由三十岁上下、翘着小拇指夹烟、一股痞子气、满脑子浪漫主义色彩的长头胡渣男拍的。但事实上,它是出自一个和我们爷爷奶奶年纪差不多大、鼻梁上总架着一副诚恳黑框眼镜的干瘪老头之手,这老头就是闻名世界的好莱坞著名导演及编剧伍迪·艾伦(Woody Allen),他也是我见过的最越老越“闷骚”的电影人!下面这张照片能说明一切,这喜感太像《飞屋环游记》里的老头了。
《情迷巴塞罗那》让西班牙人顶礼膜拜般的感谢了伍迪·艾伦,而《午夜巴黎》又让法国人继续承接了西班牙人的这种感激热情,他下一部即将问世的作品叫《爱在罗马》(To Rome With Love,已于今天也就是4月20日在美国上映),以他这一贯的“出牌套路”,所以意大利人已经开始为欢呼雀跃而做起了热身运动了吗?《巴黎》和《巴塞罗那》这两部电影路数相似得如出一辙,但我还是能一而再地被感染,真让我对自己认识的不够深入和全面而感动羞愧。两个故事都是以结伴到这儿旅游的美国人开始的,《巴塞罗那》里是一对要好的女性朋友,其中一位(斯嘉丽·约翰逊Scarlett Johansson扮演,也就是上图中的那个笑容灿烂的美女)被巴塞罗那当地一位名声不太好但极具艺术才华的画家吸引(西班牙演员哈维尔·巴登Javier Bardem扮演),两人于是便过起了甜蜜的同居生活,不久之后画家风情万种的前妻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西班牙演员佩内洛普·克鲁兹Penélope Cruz扮演,她也因为该片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于是一段温暖而充满西班牙异域风情的故事便缓缓展开......这部电影拥有神奇的“后作用”,它让男主角和女配角这对地道西班牙人相爱并迈入婚姻的殿堂,它让当时读大一的我对那片美丽的国度和热情似火的西班牙男人女人都非常着迷。
和巴塞罗那相比,作为一个亚洲人,如果你不是学西班牙语专业的话,我想巴黎这座城市你会更加熟悉。之前我看过《泰坦尼克号》里那对金童玉女十年后再度合作的《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片子拍得不错,但我丝毫不犹豫给了两颗星的超低评价,因为我认为这故事“做作”过头:婚前两人似乎都有远大前程,婚后被扔到现实里的两人顿时“虎落平阳”,朝九晚五的小职员丈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扮演)为了挣钱每日兢兢业业、小心翼翼,沦为三流演员的妻子(凯特·温丝莱特Kate Winslet扮演)却依然抱着艺术家美好理想,她总是想说服丈夫辞了工作和她一起带着孩子去巴黎定居......终于七年之痒点燃了积怨爆发,最后落得一个阴阳相隔的结局。此片看完我十分异常极度的不理解那神经病妻子到底觉得巴黎有什么好的!巴黎的家乐福卖的货质量更优?巴黎的LV或者Chanel店铺常年都在跳楼甩卖大酬宾?挖深一点她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中国喜欢这样称呼)无非觉得巴黎充满更浓郁的艺术气息,但意大利、奥地利、英国哪不出艺术家,干嘛死缠着巴黎?我知道片中的“巴黎”背后躲藏着无数的象征意义,但我不想去了解其所代表的任何内涵,影片结局居然都能扯上生死,任何能把话题夸大到人命上而曲终人散的电影都是我不爱待见的,所以从那以后我对巴黎的印象也每况愈下。
前段时间看过一期《康熙来了》,主题是女明星推荐旅游目的地。其中一个讲述她在巴黎被小偷扒走了护照,之后去警察局补办,然后就是最让我抓狂的一段:她说从那以后她的护照签发地就是“巴黎”(我清晰记得她还夸张的搭配了眉飞色舞的表情和专门用心强调了语速),全场所有女明星立即发出羡慕的惊呼之声。当时我真想打开窗户使劲把我的电脑远远的扔出去,飞过南方各省和台湾海峡的上空,精准无误的砸中这个身处台北崇洋媚外的女人!容我继续最后吐槽几句:巴黎人有什么好的?!我没见两个法国人长得漂亮的,在我字典中,恐怖这个词除了通常用法外还可以拿来形容法国人茂盛体毛和浓郁体臭,我一直认为法国香水之所以闻名于世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掩盖其惊世骇俗的体臭。或许某些不成熟的女生认为法国人懂浪漫,但这种形而上、虚无缥缈的东西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服穿,稍微读过几本书有点素养爱点小情趣的人都知道表达浪漫,为什么只盯着法国人不放?从那以后我对巴黎的印象更是跌到了历史最低点。
《午夜巴黎》看完之后虽不能说对巴黎的印象如同翻身农民把歌唱那样彻底,但起码重拾了我心中的热情与好奇,就像当初对《巴塞罗那》的那种兴趣,我认为这或多或少是一种积极的改观,不过这全是艾伦老爷的功劳。
影片中对城市独特魅力的捕捉我不想多说,巴黎的街道已经出现在各式电影里不下千百万次了,《爱在日落黄昏时》(Before Sunset)、《巴黎,我爱你》(Paris,I love you)里或许有更加精彩的镜头展现。我想谈谈这部电影在人文精神表达上对巴黎作出的贡献,在我眼中,这简直就是一部声势浩大的巴黎文化历史宣传片,还带“穿越味儿”。一对美国情侣陪父母到巴黎度假,未婚夫吉尔是个“复古”的小说家,他喜欢一切二十世纪初的事物,并希望婚后能定居巴黎寻找创作灵感,未婚妻(美丽的瑞秋·麦克亚当斯Rachel McAdams扮演)却活得很现实,并无比崇拜那艺术鉴赏方面“半罐水”的老同学。而在朋友和家人面前吉尔就是个不懂风韵又少根筋的另类,但吉尔却有一段惊艳的奇遇经历,每晚凌晨钟声响过之后,他会坐上一辆旧式老爷车“穿越”到他梦寐以求的二十世纪初文化鼎盛繁荣时代的夜巴黎,从这里拉出的故事瞬间变成了“人物特写纪录片”。那个时期巴黎诞生的或者在巴黎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悉数亮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和他同为作家的妻子赛尔妲·菲茨杰拉德夫妇(Zelda Fitzgerald),中国人都很熟悉的法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百老汇音乐家科尔·波特(Cole Porter)、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画家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等等......倘若我是个土生土长的欧洲人,我一定会被这些辉煌如金的伟大角色晃出脑震荡。但作为一个具有不小文化差异的亚洲人来说,我收获的最大感想便是一句中国古代名言“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瞧瞧那些艺术家,他们都互相认识、相互帮助,谁想红的话朋友们一人拉一把便出名了。回过头来看自己,怪不得至今我仍默默无闻,因为我没那优秀的人脉圈子,哈哈!
也许艾伦老爷也有浓厚的巴黎文化情结,要知道把这些上世纪初的文化名人关系全部罗列进电影里并能经受住眼尖爱挑刺的观众们找茬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早已过世的艺术家们何时在巴黎有过什么成就,谁与谁交往甚密,谁与谁有过恩怨等等的细枝末节在我看来要翻阅大量的传记和历史书籍才能准确把握住。作为一个不懂巴黎历史文化行情但终身热衷于八卦事业的人,我到网上去搜这部电影的各类负面评价,但批评观点真可谓少之又少,拍历史“穿越”题材而且还有那么多名人糅合其中却没有遭到非议真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
电影里请来了一大堆打酱油、跑龙套的大腕儿,仅仅出场两三分钟的影帝钢琴师艾德里安·布洛迪(Adrien Brody)扮演了个满嘴挂着犀牛的印象派画家,老影后凯西·贝茨(Kathy Bates)一口流利的法语气场强大,都给这部电影赚足了眼球和人气。不过巴黎终归是法国人的巴黎,再多的英国、美国演员也始终是“外乡人”。于是......细心的观众惊呼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脚下那个讲解员居然是法国第一夫人,而现今影坛口碑最好的两朵法兰西玫瑰被巧妙的安插进了电影中,法国人民骄傲的奥斯卡影后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扮演了游走于毕加索、男主角和另一位画家之间的情妇。而对她已有“审美疲劳”的我觉得她并不是最出彩的亮点,最让我动心的是第一眼没认出是谁,而当男主角再次出现在音乐碟片商店前,她缓缓抬起头时,啊!这不是《碟中谍4》(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里那个冷艳绝情的女杀手吗?但此时她正细雨和风、满脸愉悦的和男主角谈论着音乐。影片最后一幕,凌晨的钟声再度响起,天空飘起了雨点,河畔夜灯下吹起了醉人的爵士小号,“穿越”的老爷车并没有如约出现,而这位法国美女一身碎花裙向男主角款款走来“actually,Paris is most beautiful in the rain”,结局顿时性感起来,与感性的片名交相辉映。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