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需要分享

吃文化本身
健康的拷问,比如石膏和卤水属食品添加剂,有微毒,不可过量。其二,熏制过程是否有致癌物质产生?其三,腌制作为农耕时代防腐的重要方法之一,味道固然独特,但也只是当时的无奈之举,从营养学上看,总不比新鲜蔬菜营养成分高,腌制过程中添加过量的盐,不宜摄入过多。很像带刺的玫瑰,但考虑到生命体的自净功能,不妨一试。
本片视角独特,重视口味的草根性、家常性,单纯讲捕捉观众的方法,便是细腻的镜头,丰富的画面,简单的观察并稍加剖析,把诠释的大部分工作留给观众——这种相对客观而不先入为主的引导,值得称赞。
触及吃的内涵,便避不开吃文化。告子之“食色性也”,总突然地蹦出来,食物和生命的关系不言自喻。处处可以看出制作组的心思,南北、陆海相衬,不失独特同时保持完整形象。这完整,不仅表现为兼顾了各菜系,更是理念上的整体观,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马未都讲瓷器,不能仅限于瓶瓶罐罐;讲吃,也决不能固步于味蕾及化学反应,一定有美和善在里面。
通过吃,这黄土地养育的农耕文明,被一层一层地掰开,那些敬畏天地的乡亲,那些原始崇拜的痕迹,那些闪耀着的汗水、辛劳、勤奋,在眼帘中淌成一道风景线,厚重而不失朴素真切。至于人文关怀和东方哲学也不必多言,比如老庄的师法自然,禅宗的不杀生,儒教的天命观。这都是本片不同于《Wild China》之处。
谈及定位,本片自然属于俗文化,贴近生活;站在这一侧看,脱离了生活的雅文化,总有某种程度的矫揉造作。但文化总是民间、宫廷两条腿走路,又相互影响,现在的是民间式微。试想若本片变成某种菜系、食谱的介绍,或许在菜谱推介上声色俱佳,但绝不能深入人心,终沦为空洞无物的广告片。
它是幸运的,选择了少有人尝试的视角,相对成功地展示了小人物乃至弱势群体的悲欢——其弱势之处,首先在于话语权与定价权,国家的补贴呢?拷问农业云云,不免遗憾。幕后创作过程,独立性和专业视角完美结合,更凸显出“自由职业,改变中国”。当然,这种定位,先入为主地去谈论所有,也有其弊病。
至于片中所涉及的人口迁徙对口味的影响,以及先秦乃至唐宋以来的口味演进史,倒可以详细梳理,比如川人必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辣——辣椒传入中国在明末。
故乡需要分享
从不存在能遗传的味觉基因,有的只是习惯,尤其是童年。换言之,奶汁并不存在差别,不能讲吃辣的母亲母乳也偏辣。婴儿的味蕾近乎白纸,涂抹上任何色彩都很可爱,倘若这川湘婴儿寄放于不吃辣的家庭,那他长大后自然不喜辣。这遵循先入为主原则,偏好和感情是培养出来的。味到深处,未必是家——平心而论,某些妈妈的厨艺不敢苟同,但因为你从小吃,也便局部修改了味蕾。制造了偏好和所谓感情,某豆友讲自小母亲用铁锅烧菜,各种铁腥味,后来吃没有铁锈味道的菜倒没家的感觉了。
故乡需要分享,在夫妻间表现得最明显。一家子来自天南地北,口味不一,那就得妥协。在一口锅里吃饭,那才叫夫妻,烧菜者掌握主动权,但也不能不顾家人感受。妻子喜欢吃辣,做丈夫的也不能压制,相反,应去学着吃、去实践爱,妻子也要体谅到这难处,更不能一日三餐吵来吵去。来了感觉,把故乡认同做足文章,爱屋及乌,那感情也就深刻了。俘虏对方的胃,不失为上上之策,家庭、政治、生意场莫不如是。酒菜享用个差不多了,那事儿也就几近尘埃落定。
某些网友过度重视食物的地域性,讲对川味表现不够,事实上,地域无关紧要,因为这不是单薄地炫吃炫故乡,而重在“以吃解人”,吃仅仅是外壳,是所有系统中的一环,由于经验学问的整体性、系统性,一片瓦一套瓷都能影射出历史来。
哪怕久居异国他乡,也永世不忘。故乡和祖先从不会离开我们——他们不仅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更流动在舌尖上,指引我们评判食物优劣进而对某个城市的印象。远行的孩子常会被长辈“强制”带一抔家乡的土,若遇到水土不服,冲服点,登时见效。有心理作用,但毫无疑问,故乡长在土里,喝一口,嗅一口,便浮泛起在故乡的欢乐时光,浮泛起亲友的爱永不死灭,漂泊的我们就不再孤寂,不再不安。即使孤单一人,也能受到亲友陪伴身边的温暖。
故乡需要分享,未到中年,已然亲历几个大男人在异乡落泪。会顿时想起唱民歌的东瀛武士,而我们呢,连民歌也来不及学会,就早早地被送进学堂,受那现代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字乃至文明,不断溃烂,不断地被撕裂,何其痛哉!
草根关怀
人民创造历史,但享受历史成果的却并非人民。涉及生活,有热爱,有幸福,但更多的是艰辛,“特别骄傲”的背后,是那些“养蚕者”消瘦的面孔,是那些因收成不好凄苦的眼神,是那些匍匐在地的祈祷——幸福和艰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然,只要是劳动就会有艰辛,我更关心的是货币产生之后的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这艰辛是否超越了他本该面对的,即言是否因为某种制度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地加重了这种艰辛。比如通胀,那些养蚕者能了解多少,但也必然遭受着,类似悲剧在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时刻发生着。
决不能如五四那代人一样把问题归于教育,其一,教育资源全在政府手里;其二,养蚕者何来资金和时间去享受教育,哪怕是在职的。前年真正实现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补了帐——事实上,社会主义的类似白条还太多,这仅仅是最微不足道的一张。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都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分享成果,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应得份额。片中涉及的基本卫生条件,理应由政府提供必要补贴,否则陷入拉美陷阱,中国便不能向前。待到百分之八十的中国人因缺乏营养而面黄肌瘦,何来消费力?拉动内需首先要让百姓有得赚,其次要把欠下的帐不上,比如养老、医保、教育三座大山。这补贴绝非出自同情,而是还债,无论是建国初农、工业的剪刀差政策设计,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为迫降劳动力价格,早该有所结算。
某些东西落到眼里,会砸出一湖的泪来,摄影者的心总比我更坚硬,更能直面现实。永世落泪如我,身临其境,或将豪迈地一掷千金,抱起那些孩子,尽绵薄之力改造那土地。这太理想主义,这更像一种说教,但输出的绝非价值观,而是善良。因为面对真实太需要勇气,那正是我所缺乏的。换言之,以上善良是伪的,缺乏真实感——剥去了“阶级、地位和特权”,美食便不再完整。
并不能苛责编剧,因为这本是在去政治化氛围里打着吃的旗号讲和谐,重点是从本代人讲,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缺乏生活补贴和生存资本;从代际上讲,缺乏流动,阶层固化。民粹主义精英治国早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关键在于这精英是“风水轮流转”的,是有才德者居之,这底线却在被不断超越。历史会重演,“养蚕者”的后人会重复父母辈的旧路,直白而痛心。
这些镜头之外体制之内的群体,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不仅供养了中国,也使得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他们最值得关怀,但这种关怀,仅限物质。在精神上,在生活智慧和与自然相处的经验上他们是丰富的,独一无二的谦卑、诚恳和坚韧。自然是因为生活本身并不总是欢喜,也充满了尴尬和苦痛,甚至正是因为痛,快乐才弥加珍贵。所以,这绝不是让所有人吃着吃不着的问题,纯粹吃货并不能确切理解生活。对这种劳动得来的香甜,寄生虫们还是少在豆瓣上搀和。
少搀和,绝不代表可以随意浪费,请保持善良,请对起早贪黑者有最底线的尊重,请铭记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然,你有理由讲,这饭不健康不可口,但可口与否与挑食有关吧?许多挑三捡四的,或许更应该把挑拣放在心里,不要产生负的外部性。一旦违背,别人便有权利指责你。
对商品,你可以挑拣,但诚实的劳动成果,请闭上臭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固然有分工,但许多时候仍缺少尊重。
勤奋生活的人们,都值得赞颂。文章开头提到的指责,比如餐具是否消毒,作坊是否缺乏卫生条件,都太现代立场了。
回归传统的困境
某些好不知趣的吃货,模仿些副产品,或是炫吃炫故乡,不仅有悖编剧初衷,也太浅薄无知。这也能理解,在浅阅读横行的时代,有谁能进行一番理性的思想实验?生逢其时,是不幸的,因为常常要忍受孤独,真切的文字不为人所喜;但同时,也是幸运的,尤其是意识到未来的任何时代这浅阅读都将存在着,今日的困境并非最糟糕。
直接用手活面,加重油等等,也许许多人所不能接受,毕竟不符合健康意识,但这就是乡村社会——最近连续送了朋友几本《行路中国》,中国不止有高楼大厦,还有更广阔的农村。
传统和现代的对立在任何有历史的社会都存在着,问题在于中国尚未找到一个平衡点。当然,问题也出在对现代性的畸形理解上,它并不单纯指钢筋水泥高速路。哪怕涂上最浓的色彩,水泥钢筋终究干瘪,唯有那厚重的田野、美丽的树木、朴素的瓦房窑洞蒙古包不死不灭,在任何时空都焕发着中国味道——没有泥土味,又怎能讲感恩?
同时,只有当食物脱离了商品范畴,才能真正凸显出本质含义。也只有当它由味觉刺激延伸到神经,才真正变成一种艺术,与诗歌获得了心灵相通。诗歌对现代文明的反抗,对传统意义的反思,由来已久,片中也点明了这要义,“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时,应该感谢的是那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然而,作为行动派,欲把思想实验变成一种实践理念,仅仅感恩是不够的。
慢慢沉静下来的时候,泥沙俱下里会有闪亮的金子,象牙塔里的呓语和神游,四书五经的训诂和考据,绝然不能找着那传统的意义,唯有那尚未开化的农村,或将埋藏着重燃文明的火种。城市已被工业文明通体蹂躏,礼失则求诸野,而农村的情形亦不容乐观——大片村落整体失语,花容失色,甚至蒸发,尤其是缺水的大西北。百年前,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接踵而起,先人的矫枉过正作风今日我们才真切的感触到。虽然除了伏在古城墙上痛苦整个夜晚,再做不了其他挣扎,无可奈何如那些建筑学家。
在敏锐的诗人眼里,传统的才是真正的中国,才能完整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是我们”。因为那些朴实善良的面孔,因为那些在今天看来略显笨拙的民俗,因为那些粗糙的方言,中国才能称之为中国。然而,家常味道的遥远,美食、方言、建筑、民俗等民族性的消失,生存方式和生活哲学的变易,也是一种困境。作为亲历者,我们会哭会痛会怀旧会尝试留住美好,然而更广阔地看,这都是文明进程中的一种主动或被动的选择,非人力所能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已经做的,甚至打算要做的,无非是把那些声音、色彩记录进硬盘,都太微不足道。
或许能找到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如果这变更触及了核心原则,那还是不要变,让它死去好。既然是瓷器,把它存放在博物馆里也无可厚非,时刻提醒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是我们。我们更多的摄食植物,这是否造成了我们形体的相对脆弱,进而性格的不富有侵略性,爱好和平么,吃与民族特质的关系如何?与不接地气的工业文明相比,农耕文明更亲切更富有人情味,尤其是经验知识,我想不出太多生动的词藻来形容它,只能以无尽的悲凉来追问“舌尖上的中国,会消失么?”
因为深爱,所以必问永远。事实上,跟五十年前四合院的困境一样。既然以人与村落为载体,那么职业的变更、村落的消失便只能让美味后继无人,而这似乎不符合马克思所谓等额资本获取等额利润。这灵魂的渺小与卑微,《进城走了十八年》,我记得这话,也从不信味蕾基因说,那一定是后天的,拿吃辣椒而言,哪个小孩儿自小就吃的,必然是日积月累,等有了意识,倒以为爱上了那味——同样地,孩子窝在肯德基麦当劳啃与美国毫无差异的鸡块儿,一样地长不出任何中国信仰。这样想时,天朝最后死亡的将是中餐店,事实上这死亡已然来临,许多菜谱已加入了西方元素。并不是讲一味固步自封,而是开放一定要有锚点,要有传统内核,任何理念的背弃都是耻辱。
群体记忆的缺失中,最建议妈妈们少带孩子去西餐店——这已然不是什么时尚,相反,烧得一手好菜才最正点。吃不到父母做的菜,那是孩子的悲剧,更是父母的悲剧;家中没有厨房,没有火,没有暖,也便不能称之为家,只是永世漂泊,而那是最孤苦的——这又是一种无可奈何,工作忙云云,哪怕是借口,那就一周几次吧,这是我给我未来妻儿的承诺,也是所有梦想中的一个,必然要有时间去打理厨房,必然要先赚下那厨房……
2012/5/27
健康的拷问,比如石膏和卤水属食品添加剂,有微毒,不可过量。其二,熏制过程是否有致癌物质产生?其三,腌制作为农耕时代防腐的重要方法之一,味道固然独特,但也只是当时的无奈之举,从营养学上看,总不比新鲜蔬菜营养成分高,腌制过程中添加过量的盐,不宜摄入过多。很像带刺的玫瑰,但考虑到生命体的自净功能,不妨一试。
本片视角独特,重视口味的草根性、家常性,单纯讲捕捉观众的方法,便是细腻的镜头,丰富的画面,简单的观察并稍加剖析,把诠释的大部分工作留给观众——这种相对客观而不先入为主的引导,值得称赞。
触及吃的内涵,便避不开吃文化。告子之“食色性也”,总突然地蹦出来,食物和生命的关系不言自喻。处处可以看出制作组的心思,南北、陆海相衬,不失独特同时保持完整形象。这完整,不仅表现为兼顾了各菜系,更是理念上的整体观,牵一发而动全身。如马未都讲瓷器,不能仅限于瓶瓶罐罐;讲吃,也决不能固步于味蕾及化学反应,一定有美和善在里面。
通过吃,这黄土地养育的农耕文明,被一层一层地掰开,那些敬畏天地的乡亲,那些原始崇拜的痕迹,那些闪耀着的汗水、辛劳、勤奋,在眼帘中淌成一道风景线,厚重而不失朴素真切。至于人文关怀和东方哲学也不必多言,比如老庄的师法自然,禅宗的不杀生,儒教的天命观。这都是本片不同于《Wild China》之处。
谈及定位,本片自然属于俗文化,贴近生活;站在这一侧看,脱离了生活的雅文化,总有某种程度的矫揉造作。但文化总是民间、宫廷两条腿走路,又相互影响,现在的是民间式微。试想若本片变成某种菜系、食谱的介绍,或许在菜谱推介上声色俱佳,但绝不能深入人心,终沦为空洞无物的广告片。
它是幸运的,选择了少有人尝试的视角,相对成功地展示了小人物乃至弱势群体的悲欢——其弱势之处,首先在于话语权与定价权,国家的补贴呢?拷问农业云云,不免遗憾。幕后创作过程,独立性和专业视角完美结合,更凸显出“自由职业,改变中国”。当然,这种定位,先入为主地去谈论所有,也有其弊病。
至于片中所涉及的人口迁徙对口味的影响,以及先秦乃至唐宋以来的口味演进史,倒可以详细梳理,比如川人必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辣——辣椒传入中国在明末。
故乡需要分享
从不存在能遗传的味觉基因,有的只是习惯,尤其是童年。换言之,奶汁并不存在差别,不能讲吃辣的母亲母乳也偏辣。婴儿的味蕾近乎白纸,涂抹上任何色彩都很可爱,倘若这川湘婴儿寄放于不吃辣的家庭,那他长大后自然不喜辣。这遵循先入为主原则,偏好和感情是培养出来的。味到深处,未必是家——平心而论,某些妈妈的厨艺不敢苟同,但因为你从小吃,也便局部修改了味蕾。制造了偏好和所谓感情,某豆友讲自小母亲用铁锅烧菜,各种铁腥味,后来吃没有铁锈味道的菜倒没家的感觉了。
故乡需要分享,在夫妻间表现得最明显。一家子来自天南地北,口味不一,那就得妥协。在一口锅里吃饭,那才叫夫妻,烧菜者掌握主动权,但也不能不顾家人感受。妻子喜欢吃辣,做丈夫的也不能压制,相反,应去学着吃、去实践爱,妻子也要体谅到这难处,更不能一日三餐吵来吵去。来了感觉,把故乡认同做足文章,爱屋及乌,那感情也就深刻了。俘虏对方的胃,不失为上上之策,家庭、政治、生意场莫不如是。酒菜享用个差不多了,那事儿也就几近尘埃落定。
某些网友过度重视食物的地域性,讲对川味表现不够,事实上,地域无关紧要,因为这不是单薄地炫吃炫故乡,而重在“以吃解人”,吃仅仅是外壳,是所有系统中的一环,由于经验学问的整体性、系统性,一片瓦一套瓷都能影射出历史来。
哪怕久居异国他乡,也永世不忘。故乡和祖先从不会离开我们——他们不仅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更流动在舌尖上,指引我们评判食物优劣进而对某个城市的印象。远行的孩子常会被长辈“强制”带一抔家乡的土,若遇到水土不服,冲服点,登时见效。有心理作用,但毫无疑问,故乡长在土里,喝一口,嗅一口,便浮泛起在故乡的欢乐时光,浮泛起亲友的爱永不死灭,漂泊的我们就不再孤寂,不再不安。即使孤单一人,也能受到亲友陪伴身边的温暖。
故乡需要分享,未到中年,已然亲历几个大男人在异乡落泪。会顿时想起唱民歌的东瀛武士,而我们呢,连民歌也来不及学会,就早早地被送进学堂,受那现代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字乃至文明,不断溃烂,不断地被撕裂,何其痛哉!
草根关怀
人民创造历史,但享受历史成果的却并非人民。涉及生活,有热爱,有幸福,但更多的是艰辛,“特别骄傲”的背后,是那些“养蚕者”消瘦的面孔,是那些因收成不好凄苦的眼神,是那些匍匐在地的祈祷——幸福和艰辛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当然,只要是劳动就会有艰辛,我更关心的是货币产生之后的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这艰辛是否超越了他本该面对的,即言是否因为某种制度的缺失直接或间接地加重了这种艰辛。比如通胀,那些养蚕者能了解多少,但也必然遭受着,类似悲剧在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国家时刻发生着。
决不能如五四那代人一样把问题归于教育,其一,教育资源全在政府手里;其二,养蚕者何来资金和时间去享受教育,哪怕是在职的。前年真正实现了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补了帐——事实上,社会主义的类似白条还太多,这仅仅是最微不足道的一张。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都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分享成果,耕者有其田,劳者有其应得份额。片中涉及的基本卫生条件,理应由政府提供必要补贴,否则陷入拉美陷阱,中国便不能向前。待到百分之八十的中国人因缺乏营养而面黄肌瘦,何来消费力?拉动内需首先要让百姓有得赚,其次要把欠下的帐不上,比如养老、医保、教育三座大山。这补贴绝非出自同情,而是还债,无论是建国初农、工业的剪刀差政策设计,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为迫降劳动力价格,早该有所结算。
某些东西落到眼里,会砸出一湖的泪来,摄影者的心总比我更坚硬,更能直面现实。永世落泪如我,身临其境,或将豪迈地一掷千金,抱起那些孩子,尽绵薄之力改造那土地。这太理想主义,这更像一种说教,但输出的绝非价值观,而是善良。因为面对真实太需要勇气,那正是我所缺乏的。换言之,以上善良是伪的,缺乏真实感——剥去了“阶级、地位和特权”,美食便不再完整。
并不能苛责编剧,因为这本是在去政治化氛围里打着吃的旗号讲和谐,重点是从本代人讲,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缺乏生活补贴和生存资本;从代际上讲,缺乏流动,阶层固化。民粹主义精英治国早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关键在于这精英是“风水轮流转”的,是有才德者居之,这底线却在被不断超越。历史会重演,“养蚕者”的后人会重复父母辈的旧路,直白而痛心。
这些镜头之外体制之内的群体,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不仅供养了中国,也使得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他们最值得关怀,但这种关怀,仅限物质。在精神上,在生活智慧和与自然相处的经验上他们是丰富的,独一无二的谦卑、诚恳和坚韧。自然是因为生活本身并不总是欢喜,也充满了尴尬和苦痛,甚至正是因为痛,快乐才弥加珍贵。所以,这绝不是让所有人吃着吃不着的问题,纯粹吃货并不能确切理解生活。对这种劳动得来的香甜,寄生虫们还是少在豆瓣上搀和。
少搀和,绝不代表可以随意浪费,请保持善良,请对起早贪黑者有最底线的尊重,请铭记李绅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然,你有理由讲,这饭不健康不可口,但可口与否与挑食有关吧?许多挑三捡四的,或许更应该把挑拣放在心里,不要产生负的外部性。一旦违背,别人便有权利指责你。
对商品,你可以挑拣,但诚实的劳动成果,请闭上臭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固然有分工,但许多时候仍缺少尊重。
勤奋生活的人们,都值得赞颂。文章开头提到的指责,比如餐具是否消毒,作坊是否缺乏卫生条件,都太现代立场了。
回归传统的困境
某些好不知趣的吃货,模仿些副产品,或是炫吃炫故乡,不仅有悖编剧初衷,也太浅薄无知。这也能理解,在浅阅读横行的时代,有谁能进行一番理性的思想实验?生逢其时,是不幸的,因为常常要忍受孤独,真切的文字不为人所喜;但同时,也是幸运的,尤其是意识到未来的任何时代这浅阅读都将存在着,今日的困境并非最糟糕。
直接用手活面,加重油等等,也许许多人所不能接受,毕竟不符合健康意识,但这就是乡村社会——最近连续送了朋友几本《行路中国》,中国不止有高楼大厦,还有更广阔的农村。
传统和现代的对立在任何有历史的社会都存在着,问题在于中国尚未找到一个平衡点。当然,问题也出在对现代性的畸形理解上,它并不单纯指钢筋水泥高速路。哪怕涂上最浓的色彩,水泥钢筋终究干瘪,唯有那厚重的田野、美丽的树木、朴素的瓦房窑洞蒙古包不死不灭,在任何时空都焕发着中国味道——没有泥土味,又怎能讲感恩?
同时,只有当食物脱离了商品范畴,才能真正凸显出本质含义。也只有当它由味觉刺激延伸到神经,才真正变成一种艺术,与诗歌获得了心灵相通。诗歌对现代文明的反抗,对传统意义的反思,由来已久,片中也点明了这要义,“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时,应该感谢的是那些付出劳动和智慧的人们”。然而,作为行动派,欲把思想实验变成一种实践理念,仅仅感恩是不够的。
慢慢沉静下来的时候,泥沙俱下里会有闪亮的金子,象牙塔里的呓语和神游,四书五经的训诂和考据,绝然不能找着那传统的意义,唯有那尚未开化的农村,或将埋藏着重燃文明的火种。城市已被工业文明通体蹂躏,礼失则求诸野,而农村的情形亦不容乐观——大片村落整体失语,花容失色,甚至蒸发,尤其是缺水的大西北。百年前,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接踵而起,先人的矫枉过正作风今日我们才真切的感触到。虽然除了伏在古城墙上痛苦整个夜晚,再做不了其他挣扎,无可奈何如那些建筑学家。
在敏锐的诗人眼里,传统的才是真正的中国,才能完整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是我们”。因为那些朴实善良的面孔,因为那些在今天看来略显笨拙的民俗,因为那些粗糙的方言,中国才能称之为中国。然而,家常味道的遥远,美食、方言、建筑、民俗等民族性的消失,生存方式和生活哲学的变易,也是一种困境。作为亲历者,我们会哭会痛会怀旧会尝试留住美好,然而更广阔地看,这都是文明进程中的一种主动或被动的选择,非人力所能改变,我们所能做的、已经做的,甚至打算要做的,无非是把那些声音、色彩记录进硬盘,都太微不足道。
或许能找到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如果这变更触及了核心原则,那还是不要变,让它死去好。既然是瓷器,把它存放在博物馆里也无可厚非,时刻提醒我们,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是我们。我们更多的摄食植物,这是否造成了我们形体的相对脆弱,进而性格的不富有侵略性,爱好和平么,吃与民族特质的关系如何?与不接地气的工业文明相比,农耕文明更亲切更富有人情味,尤其是经验知识,我想不出太多生动的词藻来形容它,只能以无尽的悲凉来追问“舌尖上的中国,会消失么?”
因为深爱,所以必问永远。事实上,跟五十年前四合院的困境一样。既然以人与村落为载体,那么职业的变更、村落的消失便只能让美味后继无人,而这似乎不符合马克思所谓等额资本获取等额利润。这灵魂的渺小与卑微,《进城走了十八年》,我记得这话,也从不信味蕾基因说,那一定是后天的,拿吃辣椒而言,哪个小孩儿自小就吃的,必然是日积月累,等有了意识,倒以为爱上了那味——同样地,孩子窝在肯德基麦当劳啃与美国毫无差异的鸡块儿,一样地长不出任何中国信仰。这样想时,天朝最后死亡的将是中餐店,事实上这死亡已然来临,许多菜谱已加入了西方元素。并不是讲一味固步自封,而是开放一定要有锚点,要有传统内核,任何理念的背弃都是耻辱。
群体记忆的缺失中,最建议妈妈们少带孩子去西餐店——这已然不是什么时尚,相反,烧得一手好菜才最正点。吃不到父母做的菜,那是孩子的悲剧,更是父母的悲剧;家中没有厨房,没有火,没有暖,也便不能称之为家,只是永世漂泊,而那是最孤苦的——这又是一种无可奈何,工作忙云云,哪怕是借口,那就一周几次吧,这是我给我未来妻儿的承诺,也是所有梦想中的一个,必然要有时间去打理厨房,必然要先赚下那厨房……
2012/5/27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