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夺志之勇

看完《匹夫》走出影院,前面带着孩子的父亲说“不好看,没《超级战舰》好看”,六七岁的孩子用力点头,赞同父亲的看法。而身旁的两个学生则感慨“冲着黄晓明的帅脸去的,结果发现并不帅”之类的话,然后直接定义这是部烂片。
选择一个人去看这部电影的我,默默走在他们后面。电影饱满的画面却残留在我的脑海里,最后变成剧中大当家方有望的一个笑脸,扬起在我的嘴角。
不好看啊。那是你们说的。而我呢?呵呵,我只是笑笑就好。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志。而人,只有找到自己的意志,并用意志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才有真正的意义。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一部电影,也许是因为某些理由,我完全赞同,可是,你能不能允许我喜欢你不喜欢的电影?!
《匹夫》的风格,带着黑色幽默,又有壮怀激烈的豪情。这样狂放的风格,会挫败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的深入。比如你无法找到故事里那些人物的背景讯息,你不知道黄晓明饰演的高有望带领的那帮土匪因何而生,又为何要放弃走正道的原因,也不知道张译饰演的高栋梁是何身份,又为何选中这帮土匪协助他抗日。甚至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日本人突然攻入地下匪帮巢穴的原因,也像天上突然掉下的一枚炸弹,不清不楚,只是咕咙一下,就炸成了一片混沌。于是,你在观影的过程中,变成了被动接受,很多时候你的观影经验,会受到挑战和取笑。
所以,它不再像《超级战舰》那样,有着简单好懂的叙述模板和廉价的英雄情结,多种元素的不断涌入,让你措手不及,宛如面对一个时刻变化的万花筒。
但是,只要你握住万花筒,绕着一个不变的圆心,用力地稳住每一次转动,你也许可以懂它的每一面绚丽。
而那个圆心,其实就在片名:匹夫。
匹夫者,无名无姓的小人物。历史长河中,能被后人记取的,只有那些战功显赫的英雄,或是被塑造的光辉形象,可仍是有一些人,他们的举动,不足以惊天动地,他们也不符合英雄的完美主义。但是,他们却在有意无意的行为里,以自己的意志,成为了别人眼里不一样的人。
比如电影里的大当家方有望。这个土匪头子,在影片第一场戏里,就带着一股邪气,伪装成记者的他,看似愚钝,实则精明。在后面与高栋梁的互相暗杠中,他时时展露出这样矛盾的对比。同时,他又豪爽霸气,救下黑狗三人时的自断手指,透露出他的狠和决意。这样的一个汉子,若是写成电视剧,也许会变成很多抗日剧里那些慢慢走向大义的英雄,但是在《匹夫》里,方有望依然是个土匪。
他要钱,要女人,要保护兄弟。
所以,他抢劫,逛窑子,不去招惹日本人。
若是没有高栋梁的加入,方有望也许一辈子只是一个土匪帮的大当家。但是高栋梁以身为饵,并与他的妹妹——那个总被他称为“小姑奶奶”的方梓珍发生了纠葛后,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奇怪的男人。
于是,只想做个土匪就好的方有望,与一心希望劝服他们去打日本人的高栋梁,各怀自我坚定的意志,开始了你来我往的相互拉扯,各不相让。
方有望不答应高栋梁抗日的建议,不想当英雄,因为他觉得,打了日本人,对方一定会来报复,届时他将无法保护自己的兄弟。但是,欠下的恩,以及日军的暴行,加上日本人攻打地下王国时残杀的兄弟,又让他无法忽略这个尖锐的真实。
于是,方有望才会提议,绑架日本亲王。
整部电影让我觉得最有趣味的一点,就在此处。一心想抗日的高栋梁,意志极其坚定,即使使用苦肉计,也希望能说服方有望。
然而方有望最后却只提出绑架亲王的决定。这个决定,既合了土匪该做的事,若能因此劝服日本人退兵,也就顺势成了一件功德。
他只是个土匪,不是什么大英雄,他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为死去的兄弟报仇,比如让热血再澎湃一次。
我不禁想起《论语》里孔子说的一句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方有望总归只是个小人物,也只能是无法被历史记录的匹夫,但是,他的热血,他的勇气,他的豪迈,却改变了他在我心里的印象。
当他的枪对准日本人时,也许并没有“国仇家恨”来做理由,他只想保护兄弟,一如当日断指的行为。他绑架了日本亲王,却没有杀他,因为他不是一个经常撕票的无良绑匪。
他只是做着自己,即使只是个土匪。然而,他行之事,最后却变成了一场惊天动地,也符合了高栋梁抗日的愿望。
能保存自己意志的小人物,即使被称为“匹夫”,却也能干出足以抗衡英雄的豪迈壮举啊!
我终于明白这部电影的意义,并不在于要讲述一个如何激情宏大的故事,相反,如断章般残破的结构,反而更符合主题的意义。方有望走着自己的路,脚步稳健,毫不犹豫,相反,之前一心想要改变方有望的高栋梁,却在最后选择跟着方有望走一条之前也许不会真正想走的路。这样的转变,足以证明,真正能存留的志向,不是因为它有多冠冕堂皇,而是因为它有多真挚感人。
于是,我看着结局时,突然心头一痛。劫后余生的他们,带着日本亲王去往横滨。知道历史发展的我们,大脑里没有因为日本亲王被绑架而使日本军队从中国撤退的记忆。所以,他们去了日本之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命运,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就像最后的画面,褪去鲜明的颜色,变成了黑白的永恒,那可能就是他们的终结命运。可是,就算没有被历史记录,他们却依然去了日本,只为了去要一个回答,或是说一句“撤兵”。
这样想着,内心一股温暖。我也似乎拥有了无法被夺取的志气,然后开始像他们一样,对着未名的将来,放声一笑。
【还想说的话】
《匹夫》的人物塑造,因其结构限制,显得略有不足。不过黄晓明塑造的方有望,却让人眼前一亮。
一直以来,黄晓明都被人当成偶像派,不管他怎么努力,他的演技都会被人批评、嘲笑。这些批评,有些是善意的,有些则与嘲笑一样充满了毁灭偶像的恶意。
多年来,我一直看着。我不是他的粉丝,却经常被他的行为所感动。比如他总是善待每个人,包括对手;比如对于嘲笑,他以自嘲满足他们的攻击;比如他愿意将自己说成“2”,来换取攻击之下狭窄的生存空间。
但是他其实一直在努力。
我看见了。
我曾被他在《叶问2》里监狱里的一眼震动,也听过朋友真诚地说他在《风声》里的演技其实真的不错。可就算如此,听人说起黄晓明时,我听到最多的,依然是他的演技不好之类的批评。
是啊,他的确没有达到大师级的演技水平,可是,他也像《匹夫》里的方有望一样,正一步一步走着属于他的路。
《匹夫》里,我看见了他的努力,看见了他突飞猛进的演技,看见了他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试着可以好一点,再好一点……
于是我知道,我可以不用鼓励他了。我也知道,他的志向,不会轻易被批评埋没。
总有一天,现在还在批评他的你会发现,就算他不是演技派,他一定会真实地感动你一次!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欢迎光临kivoのblog「念情书」:http://blog.sina.com.cn/kivo
选择一个人去看这部电影的我,默默走在他们后面。电影饱满的画面却残留在我的脑海里,最后变成剧中大当家方有望的一个笑脸,扬起在我的嘴角。
不好看啊。那是你们说的。而我呢?呵呵,我只是笑笑就好。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意志。而人,只有找到自己的意志,并用意志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这才有真正的意义。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一部电影,也许是因为某些理由,我完全赞同,可是,你能不能允许我喜欢你不喜欢的电影?!
《匹夫》的风格,带着黑色幽默,又有壮怀激烈的豪情。这样狂放的风格,会挫败很多人对于这部电影的深入。比如你无法找到故事里那些人物的背景讯息,你不知道黄晓明饰演的高有望带领的那帮土匪因何而生,又为何要放弃走正道的原因,也不知道张译饰演的高栋梁是何身份,又为何选中这帮土匪协助他抗日。甚至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日本人突然攻入地下匪帮巢穴的原因,也像天上突然掉下的一枚炸弹,不清不楚,只是咕咙一下,就炸成了一片混沌。于是,你在观影的过程中,变成了被动接受,很多时候你的观影经验,会受到挑战和取笑。
所以,它不再像《超级战舰》那样,有着简单好懂的叙述模板和廉价的英雄情结,多种元素的不断涌入,让你措手不及,宛如面对一个时刻变化的万花筒。
但是,只要你握住万花筒,绕着一个不变的圆心,用力地稳住每一次转动,你也许可以懂它的每一面绚丽。
而那个圆心,其实就在片名:匹夫。
匹夫者,无名无姓的小人物。历史长河中,能被后人记取的,只有那些战功显赫的英雄,或是被塑造的光辉形象,可仍是有一些人,他们的举动,不足以惊天动地,他们也不符合英雄的完美主义。但是,他们却在有意无意的行为里,以自己的意志,成为了别人眼里不一样的人。
比如电影里的大当家方有望。这个土匪头子,在影片第一场戏里,就带着一股邪气,伪装成记者的他,看似愚钝,实则精明。在后面与高栋梁的互相暗杠中,他时时展露出这样矛盾的对比。同时,他又豪爽霸气,救下黑狗三人时的自断手指,透露出他的狠和决意。这样的一个汉子,若是写成电视剧,也许会变成很多抗日剧里那些慢慢走向大义的英雄,但是在《匹夫》里,方有望依然是个土匪。
他要钱,要女人,要保护兄弟。
所以,他抢劫,逛窑子,不去招惹日本人。
若是没有高栋梁的加入,方有望也许一辈子只是一个土匪帮的大当家。但是高栋梁以身为饵,并与他的妹妹——那个总被他称为“小姑奶奶”的方梓珍发生了纠葛后,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奇怪的男人。
于是,只想做个土匪就好的方有望,与一心希望劝服他们去打日本人的高栋梁,各怀自我坚定的意志,开始了你来我往的相互拉扯,各不相让。
方有望不答应高栋梁抗日的建议,不想当英雄,因为他觉得,打了日本人,对方一定会来报复,届时他将无法保护自己的兄弟。但是,欠下的恩,以及日军的暴行,加上日本人攻打地下王国时残杀的兄弟,又让他无法忽略这个尖锐的真实。
于是,方有望才会提议,绑架日本亲王。
整部电影让我觉得最有趣味的一点,就在此处。一心想抗日的高栋梁,意志极其坚定,即使使用苦肉计,也希望能说服方有望。
然而方有望最后却只提出绑架亲王的决定。这个决定,既合了土匪该做的事,若能因此劝服日本人退兵,也就顺势成了一件功德。
他只是个土匪,不是什么大英雄,他只是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为死去的兄弟报仇,比如让热血再澎湃一次。
我不禁想起《论语》里孔子说的一句话:“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方有望总归只是个小人物,也只能是无法被历史记录的匹夫,但是,他的热血,他的勇气,他的豪迈,却改变了他在我心里的印象。
当他的枪对准日本人时,也许并没有“国仇家恨”来做理由,他只想保护兄弟,一如当日断指的行为。他绑架了日本亲王,却没有杀他,因为他不是一个经常撕票的无良绑匪。
他只是做着自己,即使只是个土匪。然而,他行之事,最后却变成了一场惊天动地,也符合了高栋梁抗日的愿望。
能保存自己意志的小人物,即使被称为“匹夫”,却也能干出足以抗衡英雄的豪迈壮举啊!
我终于明白这部电影的意义,并不在于要讲述一个如何激情宏大的故事,相反,如断章般残破的结构,反而更符合主题的意义。方有望走着自己的路,脚步稳健,毫不犹豫,相反,之前一心想要改变方有望的高栋梁,却在最后选择跟着方有望走一条之前也许不会真正想走的路。这样的转变,足以证明,真正能存留的志向,不是因为它有多冠冕堂皇,而是因为它有多真挚感人。
于是,我看着结局时,突然心头一痛。劫后余生的他们,带着日本亲王去往横滨。知道历史发展的我们,大脑里没有因为日本亲王被绑架而使日本军队从中国撤退的记忆。所以,他们去了日本之后,等待他们的将是怎样的命运,我们可以想象得出。就像最后的画面,褪去鲜明的颜色,变成了黑白的永恒,那可能就是他们的终结命运。可是,就算没有被历史记录,他们却依然去了日本,只为了去要一个回答,或是说一句“撤兵”。
这样想着,内心一股温暖。我也似乎拥有了无法被夺取的志气,然后开始像他们一样,对着未名的将来,放声一笑。
【还想说的话】
《匹夫》的人物塑造,因其结构限制,显得略有不足。不过黄晓明塑造的方有望,却让人眼前一亮。
一直以来,黄晓明都被人当成偶像派,不管他怎么努力,他的演技都会被人批评、嘲笑。这些批评,有些是善意的,有些则与嘲笑一样充满了毁灭偶像的恶意。
多年来,我一直看着。我不是他的粉丝,却经常被他的行为所感动。比如他总是善待每个人,包括对手;比如对于嘲笑,他以自嘲满足他们的攻击;比如他愿意将自己说成“2”,来换取攻击之下狭窄的生存空间。
但是他其实一直在努力。
我看见了。
我曾被他在《叶问2》里监狱里的一眼震动,也听过朋友真诚地说他在《风声》里的演技其实真的不错。可就算如此,听人说起黄晓明时,我听到最多的,依然是他的演技不好之类的批评。
是啊,他的确没有达到大师级的演技水平,可是,他也像《匹夫》里的方有望一样,正一步一步走着属于他的路。
《匹夫》里,我看见了他的努力,看见了他突飞猛进的演技,看见了他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试着可以好一点,再好一点……
于是我知道,我可以不用鼓励他了。我也知道,他的志向,不会轻易被批评埋没。
总有一天,现在还在批评他的你会发现,就算他不是演技派,他一定会真实地感动你一次!
谢谢你阅读我的字!
欢迎光临kivoのblog「念情书」:http://blog.sina.com.cn/kivo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