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姐也挽救不了左派的意淫
说实话,我根本没指望编剧艾比·摩根和导演菲利达·劳埃德能够把握撒切尔夫人这样一个复杂人物,所以,我没有对《铁娘子》抱太大的希望,即便菲利达请出了梅丽尔·斯特里普这尊神担纲。
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11年,从1979至1990,这个时间段涵盖了我的中学和大学时代。正经开始关注撒切尔夫人,是1982年的马岛战争,因为她是那场战争中的一方首领,而那场战争让我这个军人子弟领略了什么叫做现代战争。当然,这个概念很快就在九年后被1991年海湾战争重新定义了。但在1982年那个时候,电视里的镜头和报纸上的新闻还是让我们对这场战争津津乐道,从此,撒切尔夫人就进入了我的视野。
说来好笑,撒切尔夫人留给我最大的印象,并非她所奉行的撒切尔主义,也不是她与里根总统一起领导西方赢得冷战的胜利,而是她那从来都纹丝不乱的发型和那些得体的服饰以及她的风度。这种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每每提起撒切尔夫人,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她的外表和风度。我始终觉得,在1980年代,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绝佳搭档,相得益彰。
撒切尔夫人是一个争议人物。这种争议更多地来自英国国内,源于她在首相任内推行的撒切尔主义。虽然撒切尔主义的施行让英国摆脱了二战之后的“英国病”,广泛改变了英国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面貌,但也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分裂。虽然从政治意义上说,现在的英国人都是“撒切尔的孩子”,但正如同一个严厉的母亲总是招致儿女们不同的评价一样,英国人对撒切尔夫人也是有人爱有人恨。而值得注意的是,撒切尔夫人的治国之道恰恰与一位严厉母亲的持家之道颇为相似。
这部描写撒切尔夫人的电影同样饱受争议。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肤浅的,并没有真正把握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女政治家的复杂性,虽然穿插于撒切尔夫人晚年孤独生活中那些记忆片段,面面俱到地涉及了撒切尔主义的种种,但却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且可以明显地感到艾比和菲利达对撒切尔主义是持批评态度的,这让贯穿电影始终的撒切尔夫人凄凉晚景显得多少有些幸灾乐祸。
菲利达说,这部电影“像是一部关于撒切尔夫人的交响曲”。但很显然这部交响曲的主部主题是脆弱的老女人撒切尔夫人,作为首相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则是副部主题,而这副部主题又被碎片化的记忆淡化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之间缺乏连接部。于是,这部电影看上去更像是关于撒切尔夫人的一个随性的、表面化的微博,而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传记。
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日前曾援引撒切尔夫人一位匿名家人的话,说这部电影是“左翼分子的意淫,旨在抹黑撒切尔的政治遗产”。我深以为然。艾比和菲利达是不是左翼分子,我不知道,但从电影本身来说,她们很像。
毫无疑问,梅姐的表演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她神鬼般的演技,让她捧得第三尊奥斯卡小金人,也让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赞叹不已。但让我感到一点点遗憾的是,梅姐演绎的似乎只是艾比和菲利达的撒切尔夫人,而不是那个真实的撒切尔夫人。于是,我大约可以理解梅姐在奥斯卡获奖之后发表的那句感言——“我要感谢每一个英国人,允许我这样践踏他们的历史”。
铁娘子这个绰号,是苏联人送给撒切尔夫人的,因为她高调而且强硬地反苏反共。结束冷战恰恰是撒切尔夫人的历史功绩之一,而仅凭这一点她便足以当得上“伟大”这个词。至于什么英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首相、什么任职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则都是浮云。而这种伟大,不是一部电影所能消解的。即便是梅姐也不能挽救左派的意淫,未来某一天人们提起这部电影的时候,仍然会记得梅姐神鬼般的演技,但或许会忘记这部电影说了些什么。
撒切尔夫人担任英国首相11年,从1979至1990,这个时间段涵盖了我的中学和大学时代。正经开始关注撒切尔夫人,是1982年的马岛战争,因为她是那场战争中的一方首领,而那场战争让我这个军人子弟领略了什么叫做现代战争。当然,这个概念很快就在九年后被1991年海湾战争重新定义了。但在1982年那个时候,电视里的镜头和报纸上的新闻还是让我们对这场战争津津乐道,从此,撒切尔夫人就进入了我的视野。
说来好笑,撒切尔夫人留给我最大的印象,并非她所奉行的撒切尔主义,也不是她与里根总统一起领导西方赢得冷战的胜利,而是她那从来都纹丝不乱的发型和那些得体的服饰以及她的风度。这种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每每提起撒切尔夫人,首先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她的外表和风度。我始终觉得,在1980年代,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绝佳搭档,相得益彰。
撒切尔夫人是一个争议人物。这种争议更多地来自英国国内,源于她在首相任内推行的撒切尔主义。虽然撒切尔主义的施行让英国摆脱了二战之后的“英国病”,广泛改变了英国经济、社会乃至文化的面貌,但也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分裂。虽然从政治意义上说,现在的英国人都是“撒切尔的孩子”,但正如同一个严厉的母亲总是招致儿女们不同的评价一样,英国人对撒切尔夫人也是有人爱有人恨。而值得注意的是,撒切尔夫人的治国之道恰恰与一位严厉母亲的持家之道颇为相似。
这部描写撒切尔夫人的电影同样饱受争议。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肤浅的,并没有真正把握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女政治家的复杂性,虽然穿插于撒切尔夫人晚年孤独生活中那些记忆片段,面面俱到地涉及了撒切尔主义的种种,但却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且可以明显地感到艾比和菲利达对撒切尔主义是持批评态度的,这让贯穿电影始终的撒切尔夫人凄凉晚景显得多少有些幸灾乐祸。
菲利达说,这部电影“像是一部关于撒切尔夫人的交响曲”。但很显然这部交响曲的主部主题是脆弱的老女人撒切尔夫人,作为首相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则是副部主题,而这副部主题又被碎片化的记忆淡化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在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之间缺乏连接部。于是,这部电影看上去更像是关于撒切尔夫人的一个随性的、表面化的微博,而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传记。
英国的《每日电讯报》日前曾援引撒切尔夫人一位匿名家人的话,说这部电影是“左翼分子的意淫,旨在抹黑撒切尔的政治遗产”。我深以为然。艾比和菲利达是不是左翼分子,我不知道,但从电影本身来说,她们很像。
毫无疑问,梅姐的表演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她神鬼般的演技,让她捧得第三尊奥斯卡小金人,也让我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赞叹不已。但让我感到一点点遗憾的是,梅姐演绎的似乎只是艾比和菲利达的撒切尔夫人,而不是那个真实的撒切尔夫人。于是,我大约可以理解梅姐在奥斯卡获奖之后发表的那句感言——“我要感谢每一个英国人,允许我这样践踏他们的历史”。
铁娘子这个绰号,是苏联人送给撒切尔夫人的,因为她高调而且强硬地反苏反共。结束冷战恰恰是撒切尔夫人的历史功绩之一,而仅凭这一点她便足以当得上“伟大”这个词。至于什么英国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女首相、什么任职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则都是浮云。而这种伟大,不是一部电影所能消解的。即便是梅姐也不能挽救左派的意淫,未来某一天人们提起这部电影的时候,仍然会记得梅姐神鬼般的演技,但或许会忘记这部电影说了些什么。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