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当理想命若悬丝
《悬崖》开机前,编剧全勇先曾给主创人员写过一封信,洋洋洒洒,寄托着他对自己亲手缔造谍战剧的种种期许;播出后,编剧写下一篇博客,表达着他对主创人员擅自改动作品结局的极大失望。从开机至播出,创作者的理想命若悬丝;而其笔下的主人公周乙,作为深入虎穴的卧底,不断遭遇着身份的焦虑、信仰的碰撞、生存的危机、伦理的考验,孤胆英雄的理想命若悬丝。当理想命若悬丝,是否还需要信仰和坚持?
谍战剧除了要以剧作上的拔高展示孤胆英雄的超人神勇,也要以制作上的炫技构造视听震撼。纵然作为一部主人公性格内敛、风格冷峻深沉的电视剧作品,《悬崖》“奇观”的一面已被淡化,但该剧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以“奇观”为卖点。这“奇观”便是伪满洲国不为人知的历史。傀儡政权的建立注定了伪满洲国“勾结型殖民主义”的定位——殖民者与殖民地的反动政治势力相勾结,恶化经济政治气候,制造不满、不稳定与恐怖气氛。伪满政权的官员既要为日本人做事,又要以中国人的身份行事,“卧底心态”成为其特定的身份焦虑表达。而且,伪满政权内还同时被共产党和国民党安插卧底,伪满政权还会派卧底潜入抗联。如此,该剧就不单纯是一部“地下工作者打进敌人内部”的谍战剧,而由于多重政治诉求的相互交战散发出些许《无间道》的意味。显然,该剧并没有铺叙远东阴谋的宏图野心,只是通过展现警察厅的局部争斗让观众对伪满政权管中窥豹。
像所有卧底一样,周乙面临着身份焦虑和身份困境。内心信仰共产主义,表面却要效忠殖民主义。即便一假一真,也会遭遇双重政治效忠的困扰。身份的伪装带来内心的巨大煎熬。罪行业感,悉同受之。同志被坑杀尚要不动声色,行为被谴责还得笑骂由之。为傀儡政权的掘墓的同时,常常受到敌方的欣赏和有意无意的策反,立场、信仰、生命每每命悬一线。为了不暴露自己,与家人的照片全部烧掉。这意味着真实的身份被全然抹去、真实的生活被彻底摧毁。生命中仅存的真实便是肩负的使命,而与使命的现实联系也只有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上级而已。能解释卧底在风雨飘摇中如此坚定的路径唯有理想一途。理想之火愈是微弱,敌手的冷风愈是刚劲,则表明火种生命力愈是顽强。
谍战剧的戏剧性既来自于政治斗争的暗战张力,也来自于敌我之间、同志之间的情感张力。人们欣赏卧底在多重政治效忠中的忠贞与坚定,却对其在多重情感效忠中的动摇和暧昧乐此不疲。无论叙述者抑或观赏者,都是如此。假扮夫妻的过程中,卧底们入戏太深。顾秋妍责怪周乙进房间不敲门,周乙说:“丈夫进妻子的房间还要敲门吗。”身份混淆已如此明显。如果说对敌斗争的卧底们是金刚之身难以腐蚀,对战友动情的卧底们则肉身沉重难以自拔。这无疑是多少年来谍战剧的一大俗套,但俗套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总能挑起观众的观影兴致。窥视欲和情欲的满足永远是观影的极大动力。另一方面,情感戏也拉近了卧底与观众的距离。它让观者意识到卧底不只是一部冷酷精准的谍战机器,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挣扎和困惑。让卧底们不堪重负的不仅仅是多重情感效忠的撕扯,政治效忠和情感效忠之间也存在着冲突和张力。政治效忠要求卧底牺牲情感效忠,家庭和爱情的牵绊会直接影响卧底在敌后的理性判断。这种矛盾在周乙亲手折磨妻子孙悦剑时到达了峰值;情感效忠影响政治效忠,当周乙爱上顾秋妍,他便很难做好教导和规训她的上级。
剧中周乙和顾秋妍的关系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惯常手法,这样的处理在谍战剧或非谍战剧中不胜枚举。本剧的独到之处其实在于对周乙的塑造。在职场上和家庭中,他都是如此优秀和完美,胸有城府、波澜不惊。即便抽离卧底的身份,做一位左右逢源的绅士也需要极强的驾驭和克制自我的能力。可想而知,周乙所承受的压力强度和自我压抑的程度。所以,卧底“双面人或曰渐次沉疴的心理症、甚或人格分裂症患者”的特征在周乙身上表现得格外明显。但这种深重的自我压抑却让他的情难自禁显得尤为动人。从《国家使命》的不咸不淡到《蜗居》的大红大紫(当然也请不要忽略他早期的众多作品),张嘉译在多年的演艺生涯中修炼出亦正亦邪的气质,演绎起儒雅的卧底可谓刚刚好。电视剧对周乙结局的处理的确有些轻巧。在日夜受罪、无时间绝的无间地狱之中,死反而是一种解脱。这也是《悬崖》比《潜伏》精致许多,在情节感染力上却略逊一筹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谍战剧的核心竞争力?是作为奇观的酷刑展示?在九十年代以降的谍战剧中,这种手段屡见不鲜。是伪满洲国的风情描绘?也许。作为历史叙述中被刻意淡忘或者失语的一节,伪满洲国的确能引起观者的猎奇心理。而俄国、日本、中国文化的交汇,更让伪满洲国的建筑、服饰、器物形成不同于任何其他地域、其他历史时期的独特风貌。方方面面恰到好处的疏离感正是该剧的最大魅力。该剧服饰和道具的精致已是有目共睹,但是否符合时代与地方的特色则需另一番考证。但酷刑也好,服饰也罢,都只是叙事的手段和工具罢了。编剧的理想是打造一部深沉内敛的谍战剧。从影调的冷峻和场景的优美上讲,该剧已摆脱了冷战时期谍战剧工农兵文艺的叙事特征。但戏剧最根本的还是情节的张力。而在该剧中,深沉经常表现为平淡。叙事的急徐是有意识的选择,张力的掌控则是功底的体现了。即便采取平缓的叙事语调,内在的张力也丝毫不能打折扣。深沉不等于场面的散乱和干瘪。导演缺乏表现“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分镜能力,敌我对峙的危急时刻只能靠观众自行脑补。深沉与乏味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一念之间,创作者的理想便命若悬丝。
本剧结尾处周乙暴露,终于可以面斥敌人、直陈理想,这理想被高彬斥责为幼稚。但这斥责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周乙的尊重和崇敬;编剧在给主创人员的一封信中说要拍里程碑式的大片。这野心也许可笑,但同样不影响我们对有理想的创作者的尊重和崇敬。所以,无论是创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还是创作者本身,重要的不是理想是否命若悬丝,重要的是理想命若悬丝时是否还能信仰和坚持。
2012-2-10
谍战剧除了要以剧作上的拔高展示孤胆英雄的超人神勇,也要以制作上的炫技构造视听震撼。纵然作为一部主人公性格内敛、风格冷峻深沉的电视剧作品,《悬崖》“奇观”的一面已被淡化,但该剧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以“奇观”为卖点。这“奇观”便是伪满洲国不为人知的历史。傀儡政权的建立注定了伪满洲国“勾结型殖民主义”的定位——殖民者与殖民地的反动政治势力相勾结,恶化经济政治气候,制造不满、不稳定与恐怖气氛。伪满政权的官员既要为日本人做事,又要以中国人的身份行事,“卧底心态”成为其特定的身份焦虑表达。而且,伪满政权内还同时被共产党和国民党安插卧底,伪满政权还会派卧底潜入抗联。如此,该剧就不单纯是一部“地下工作者打进敌人内部”的谍战剧,而由于多重政治诉求的相互交战散发出些许《无间道》的意味。显然,该剧并没有铺叙远东阴谋的宏图野心,只是通过展现警察厅的局部争斗让观众对伪满政权管中窥豹。
像所有卧底一样,周乙面临着身份焦虑和身份困境。内心信仰共产主义,表面却要效忠殖民主义。即便一假一真,也会遭遇双重政治效忠的困扰。身份的伪装带来内心的巨大煎熬。罪行业感,悉同受之。同志被坑杀尚要不动声色,行为被谴责还得笑骂由之。为傀儡政权的掘墓的同时,常常受到敌方的欣赏和有意无意的策反,立场、信仰、生命每每命悬一线。为了不暴露自己,与家人的照片全部烧掉。这意味着真实的身份被全然抹去、真实的生活被彻底摧毁。生命中仅存的真实便是肩负的使命,而与使命的现实联系也只有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上级而已。能解释卧底在风雨飘摇中如此坚定的路径唯有理想一途。理想之火愈是微弱,敌手的冷风愈是刚劲,则表明火种生命力愈是顽强。
谍战剧的戏剧性既来自于政治斗争的暗战张力,也来自于敌我之间、同志之间的情感张力。人们欣赏卧底在多重政治效忠中的忠贞与坚定,却对其在多重情感效忠中的动摇和暧昧乐此不疲。无论叙述者抑或观赏者,都是如此。假扮夫妻的过程中,卧底们入戏太深。顾秋妍责怪周乙进房间不敲门,周乙说:“丈夫进妻子的房间还要敲门吗。”身份混淆已如此明显。如果说对敌斗争的卧底们是金刚之身难以腐蚀,对战友动情的卧底们则肉身沉重难以自拔。这无疑是多少年来谍战剧的一大俗套,但俗套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总能挑起观众的观影兴致。窥视欲和情欲的满足永远是观影的极大动力。另一方面,情感戏也拉近了卧底与观众的距离。它让观者意识到卧底不只是一部冷酷精准的谍战机器,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挣扎和困惑。让卧底们不堪重负的不仅仅是多重情感效忠的撕扯,政治效忠和情感效忠之间也存在着冲突和张力。政治效忠要求卧底牺牲情感效忠,家庭和爱情的牵绊会直接影响卧底在敌后的理性判断。这种矛盾在周乙亲手折磨妻子孙悦剑时到达了峰值;情感效忠影响政治效忠,当周乙爱上顾秋妍,他便很难做好教导和规训她的上级。
剧中周乙和顾秋妍的关系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惯常手法,这样的处理在谍战剧或非谍战剧中不胜枚举。本剧的独到之处其实在于对周乙的塑造。在职场上和家庭中,他都是如此优秀和完美,胸有城府、波澜不惊。即便抽离卧底的身份,做一位左右逢源的绅士也需要极强的驾驭和克制自我的能力。可想而知,周乙所承受的压力强度和自我压抑的程度。所以,卧底“双面人或曰渐次沉疴的心理症、甚或人格分裂症患者”的特征在周乙身上表现得格外明显。但这种深重的自我压抑却让他的情难自禁显得尤为动人。从《国家使命》的不咸不淡到《蜗居》的大红大紫(当然也请不要忽略他早期的众多作品),张嘉译在多年的演艺生涯中修炼出亦正亦邪的气质,演绎起儒雅的卧底可谓刚刚好。电视剧对周乙结局的处理的确有些轻巧。在日夜受罪、无时间绝的无间地狱之中,死反而是一种解脱。这也是《悬崖》比《潜伏》精致许多,在情节感染力上却略逊一筹的原因。
那么,什么是谍战剧的核心竞争力?是作为奇观的酷刑展示?在九十年代以降的谍战剧中,这种手段屡见不鲜。是伪满洲国的风情描绘?也许。作为历史叙述中被刻意淡忘或者失语的一节,伪满洲国的确能引起观者的猎奇心理。而俄国、日本、中国文化的交汇,更让伪满洲国的建筑、服饰、器物形成不同于任何其他地域、其他历史时期的独特风貌。方方面面恰到好处的疏离感正是该剧的最大魅力。该剧服饰和道具的精致已是有目共睹,但是否符合时代与地方的特色则需另一番考证。但酷刑也好,服饰也罢,都只是叙事的手段和工具罢了。编剧的理想是打造一部深沉内敛的谍战剧。从影调的冷峻和场景的优美上讲,该剧已摆脱了冷战时期谍战剧工农兵文艺的叙事特征。但戏剧最根本的还是情节的张力。而在该剧中,深沉经常表现为平淡。叙事的急徐是有意识的选择,张力的掌控则是功底的体现了。即便采取平缓的叙事语调,内在的张力也丝毫不能打折扣。深沉不等于场面的散乱和干瘪。导演缺乏表现“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分镜能力,敌我对峙的危急时刻只能靠观众自行脑补。深沉与乏味往往只有一线之隔。一念之间,创作者的理想便命若悬丝。
本剧结尾处周乙暴露,终于可以面斥敌人、直陈理想,这理想被高彬斥责为幼稚。但这斥责丝毫不影响我们对周乙的尊重和崇敬;编剧在给主创人员的一封信中说要拍里程碑式的大片。这野心也许可笑,但同样不影响我们对有理想的创作者的尊重和崇敬。所以,无论是创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还是创作者本身,重要的不是理想是否命若悬丝,重要的是理想命若悬丝时是否还能信仰和坚持。
2012-2-10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沉冰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