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放映室恭贺2012——2011电影回顾》吐槽《战国》

《战国》这部电影堪称 2011 年中国式伪大片给观众带来的第一个意外惊喜,也正式敲响了 中国式伪大片在商业模式和创作模式上的警钟。 从最初天雷滚滚的第一版预告开始, 伴随着 经典的“太残暴了,寡人心痛啊”这样不知的云同时极富喜感的台词《战国》就已经开始在 观众和媒体的心目中逐渐树立了不可动摇的奇葩片形象。
虽然《战国》的映前宣传仍然遵循了中国式伪大片宣发过程中例行的交口环节,在影片公映前开始在各个网站和传统媒体上做口碑营销, 但不知道是哪个具体环节出了纰漏,影片试映过后, 各种负面消息开始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这个比拼谁更有创意的暗喻讽刺大赛的高潮就 是影片上映前某网站的一个大专题, 以及其生动和八卦的口吻讲述了诸多本片和女主角的流 言传闻, 从而让这个原本还只是暗潮涌动的讽刺比赛彻底变成了一次媒体和观众的狂欢。
其实,平心而论《战国》这部电影并非是那种惊世骇俗的奇葩片和近年国内蜂拥而至的其他中 国式伪大片相比《战国》并不是最糟糕的,当然,换个角度看的话,这部电影连烂都烂的那么平庸,其实也是蛮悲剧的。对于这部在各种元素上都犯了致命错误的影片来说,企图去认 真地探讨这部电影本身的得失是没有意义的,唯一让我们好奇的就是《战国》这部电影怎么 才能如此全面地把这些事情全都搞砸了。
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高速增长,银幕数量急剧增加,带来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 在这样一个淘金时代里,各种各样的中国式大片不断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台。但他们唯一的共同就是, 共同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电影最本质的艺术特性而企图利用现在的市场热潮捞 一比快钱后转身就跑, 由此引发的一个令人颇感忧虑的中国电影创作趋势就是, 共同极端漠 视电影编剧。过分依赖电影明星,大量在制作环节上偷工减料。
《战国》作为这种电影的最 新代表它企图复制的模式实际上是非常清晰的:砸大钱请一大堆明星顺带捧一个所谓的新 人,加上香港或亚洲成熟的制作团队,更有钱的就请好莱坞团队;配合国内强势的发行;如 有可能就捆绑院线参与投资;同时虚报制作成本,冒充大片欺骗观众,最后在国内市场回收 成本乃至取得盈利。 这种模式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些伪大片根本没有能力走国门在国际市 场上参与竞争,因此就只能给国内观众挖坑,并指望大规模的宣传,能让观众们能自动跳进 来。 虽然中国电影之前可能凭借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而获得虚假的繁荣, 但即使在中国 也还是有一些事情是不能仅仅只靠钱来搞定的, 电影正是其中之一, 除了钱好电影还需要才 华和对电影的真爱。
虽然《战国》的映前宣传仍然遵循了中国式伪大片宣发过程中例行的交口环节,在影片公映前开始在各个网站和传统媒体上做口碑营销, 但不知道是哪个具体环节出了纰漏,影片试映过后, 各种负面消息开始在网络上不胫而走。 这个比拼谁更有创意的暗喻讽刺大赛的高潮就 是影片上映前某网站的一个大专题, 以及其生动和八卦的口吻讲述了诸多本片和女主角的流 言传闻, 从而让这个原本还只是暗潮涌动的讽刺比赛彻底变成了一次媒体和观众的狂欢。
其实,平心而论《战国》这部电影并非是那种惊世骇俗的奇葩片和近年国内蜂拥而至的其他中 国式伪大片相比《战国》并不是最糟糕的,当然,换个角度看的话,这部电影连烂都烂的那么平庸,其实也是蛮悲剧的。对于这部在各种元素上都犯了致命错误的影片来说,企图去认 真地探讨这部电影本身的得失是没有意义的,唯一让我们好奇的就是《战国》这部电影怎么 才能如此全面地把这些事情全都搞砸了。
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近年来的高速增长,银幕数量急剧增加,带来了中国电影票房的井喷。 在这样一个淘金时代里,各种各样的中国式大片不断粉墨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台。但他们唯一的共同就是, 共同有意无意的忽视了电影最本质的艺术特性而企图利用现在的市场热潮捞 一比快钱后转身就跑, 由此引发的一个令人颇感忧虑的中国电影创作趋势就是, 共同极端漠 视电影编剧。过分依赖电影明星,大量在制作环节上偷工减料。
《战国》作为这种电影的最 新代表它企图复制的模式实际上是非常清晰的:砸大钱请一大堆明星顺带捧一个所谓的新 人,加上香港或亚洲成熟的制作团队,更有钱的就请好莱坞团队;配合国内强势的发行;如 有可能就捆绑院线参与投资;同时虚报制作成本,冒充大片欺骗观众,最后在国内市场回收 成本乃至取得盈利。 这种模式的最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些伪大片根本没有能力走国门在国际市 场上参与竞争,因此就只能给国内观众挖坑,并指望大规模的宣传,能让观众们能自动跳进 来。 虽然中国电影之前可能凭借市场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而获得虚假的繁荣, 但即使在中国 也还是有一些事情是不能仅仅只靠钱来搞定的, 电影正是其中之一, 除了钱好电影还需要才 华和对电影的真爱。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