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吕弗作品《四百击》观后座谈会纪要

特吕弗作品《四百击》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2年1月7日(星期六)上午11:10-11:4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特吕弗作品《四百击》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李海燕、何吉、杨越辉、陈杏生、牛玉竹、武蔚
(观影者:丁云珍、姬伯庆、余涵、顾隽、俞柏文、朱锡林、刘以发、王淑金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武 蔚
影片最后的两个长镜头及其反“优质电影”的特点
范达明:今天放的特吕弗的《四百击》,是导演本人带半自传体的一部片子,从类型上讲应该说是一部成长电影。它基本是站在少年主人公的立场上,从对于学校与家庭的反叛与抗争的角度来展开故事的。这个叫安托万的孩子实际上是个私生子,是她妈妈婚前就带过来的,父亲不是亲生父亲,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他与老师、与父母都相处不好,最终安托万因偷窃而进了少教所。影片最有名的是最后的两个长镜头,都从右侧面随人物平行移动拍摄,一个是安托万在躲避开少教所管教的追赶之后从桥下出来一直奔跑的一个镜头,另一个是后来跑向大海的长镜头。这两个长镜头有其象征的意义,代表了主人公最终挣脱了世俗的、社会的甚至法律的羁绊,走向了身心的自由……
李海燕:这部片子的音乐制作人是谁?每个镜头配置的背景音乐都非常到位,这是一九五几年的片子?
范达明:这是1959年的片子,距今50多年前的片子。我们从片子中能看到巴黎市当时的诸多场景。法国新浪潮电影是50年代中期涌现的,一批原先的影评人(以《电影手册》为媒介刊物),转身来做导演,来实践拍摄电影,从而形成了带明显新观念的电影——它们有着反传统、反体制(指电影摄制方式)、反社会、反家庭等的色彩,采用低成本的、走出影棚实拍的方式,所以大多是以手提摄影为主。《四百击》也体现了新浪潮纪实电影的那种反“优质电影”的特点。
影片反映的问题现在也还存在,很有警示作用
李海燕:这个片子反映的教育问题,和现在的一部印度片《三傻大闹宝莱坞》有点像。《四百击》我之前在网上就看到过介绍,今天来看一下还是不错,和国内一些带有政治倾向的片子不同,情节、音乐配置等不露痕迹。影片拍摄距今已很久,但它所反映的问题,在现在社会来看也还存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它还是很有警示作用的,看了很有感触。
何 吉:这部片子在国内公映过吗?
范达明:好像没有引进过。但是懂电影史的都知道这部片子,在电影学校里肯定要放这片子。特吕弗后来的另一部影片《最后一班地铁》在国内译制公映过。
《四百击》的片名
杨越辉:《四百击》的片名是什么意思?
范达明:有按意译翻译为《胡作非为》的,也有解释为教育孩子要不打不成材,上次不是聊到过“一天打三遍,照样进北大”么。
李海燕:“四百击”是意译吗?
范达明:不是的,就是直译“四百击”,完全是按照原文片名这么翻译过来的。
“新浪潮”是把社会上的一些毛病给挑出来,让大家再思考
杨越辉:这个“新浪潮”就是把社会上的一些毛病给挑出来,这类影片拍摄手法就是,先把毛病挑出来,然后让大家再思考。本片也讲了小孩教育的问题,他犯的问题好像不大,但青少年教育是每家每户都牵涉到的问题,从小孩联系到老师、父母。还有,我注意到那里学校是男女分校的,班里清一色是男生。所以出现课堂上传阅看女人体照片等问题。
范达明:但性的问题还不能说是主要问题。这片子讲的应该还是小学生,或者小学毕业、衔接初中阶段这个年龄的问题,十三四岁。
陈杏生:我还是围饶这片子来讲。刚才李海燕讲的,这个问题是个现实的问题,我也赞同,是世界性的。那部印度片子《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反映的年龄层次不一样,也是社会的教育问题——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父母的家庭教育问题。这片子拍摄于五十三年前,对这个导演我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样——他的电影表现手法比较简单,和现在的拍摄手法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他提出的问题还有现实意义,最后那个跑向大海的镜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是他要自由,他要思想开放,他要见大海。
导演只是反映了他当时上学时的原生态状态
范达明:我们请小牛讲一下。
牛玉竹:这部影片如刚才范老师所讲,是法国新浪潮影片。这些导演都是作者导演,是从影评人过渡到导演的,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走出摄影棚”,以前的美国影片都搭建摄影棚拍摄,这部影片有大量的抓拍镜头,采用手提摄影机,演员的走位也不管,任意性很强。影片的画面、光影,包括在对镜头的运用上都给予最大的自由度。巴赞、侯麦是新浪潮创始人又是新浪潮电影导演的资助人。特吕弗自己从小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他也不是说什么大奸大恶,但偷鸡摸狗不断,他也并不是觉得他的小偷小摸有多罪恶。影片其实并没有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有特别的反感,导演只是反映了他当时上学时的原生态的状态,他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据说他还偷过巴赞家的名贵手表。影史上说,巴赞和特吕弗情同父子,侯麦也和新浪潮的导演们情如父子,最后没有和特吕弗翻脸的只有巴赞和侯麦。
纪实性、长镜头及蒙太奇剪辑
范达明:从技术上讲,新浪潮的主要特点是纪实性,长镜头。与法国当时主流倡导的所谓“优质电影”有区别,它很朴实。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有区别,后者主要反映“二战”以后底层普通人民的生活。而新浪潮电影个性化色彩强烈,这些导演本来都是电影圈外的,或是业余的,但又是特别喜欢电影的人,大都成为独立制片人,是对传统制片方式的一种突破。电影史上两大派——强调镜头的分割、分切、剪辑而成为相对短镜头的蒙太奇派,以及强调纪实风格的长镜头派。前者以苏联爱森斯坦等为代表(包括理论与实践),后者就是法国的巴赞及德国的克拉考尔,主要是理论代表。
武 蔚:最后一个镜头是摄影师手提摄影呢,还是像现在很多片子一样是铺轨拍摄的?
范达明:也有可能是手提摄影机做平行移动跟着拍摄。
牛玉竹:特吕弗这类导演的一个特点是他们都是作家导演,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创作,当然也有可能有团队为他们在台词方面做些工作,他们的资金特别紧张,他们应该以手提摄影为主,新浪潮时期波兰学派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摄影师,这些手提摄影师的摄影真的特别稳,一些晃动镜头你根本看不出他是拿手提摄影机拍的。以前好莱坞习惯于6至8秒为一个镜头长度,剪辑很多。新浪潮的长镜头拍镜手法也影响了后来好莱坞的拍摄方法,后期好莱坞也运用长镜头。
何 吉:你说的很对,奥运会开幕式用了68个摄影机,但观众看得稀里糊涂,5秒钟变一下,切得很碎,所有人都看得莫名其妙,但看戏看影视作品,还是要细细品味的。
牛玉竹:长镜头也是非常考验导演演员的水平的。
范达明:一部电影两个小时左右,镜头再怎么长,剪辑也总是必须的。蒙太奇剪辑的好处就是简洁与提炼,可以省出胶片与时间让影片包含更多的内涵容量。但新浪潮电影的拍摄方式,决定了他们可以更多地用长镜头来表现。
2012年2月2日23:40 完成整理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2年1月7日(星期六)上午11:10-11:4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特吕弗作品《四百击》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李海燕、何吉、杨越辉、陈杏生、牛玉竹、武蔚
(观影者:丁云珍、姬伯庆、余涵、顾隽、俞柏文、朱锡林、刘以发、王淑金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武 蔚
影片最后的两个长镜头及其反“优质电影”的特点
范达明:今天放的特吕弗的《四百击》,是导演本人带半自传体的一部片子,从类型上讲应该说是一部成长电影。它基本是站在少年主人公的立场上,从对于学校与家庭的反叛与抗争的角度来展开故事的。这个叫安托万的孩子实际上是个私生子,是她妈妈婚前就带过来的,父亲不是亲生父亲,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他与老师、与父母都相处不好,最终安托万因偷窃而进了少教所。影片最有名的是最后的两个长镜头,都从右侧面随人物平行移动拍摄,一个是安托万在躲避开少教所管教的追赶之后从桥下出来一直奔跑的一个镜头,另一个是后来跑向大海的长镜头。这两个长镜头有其象征的意义,代表了主人公最终挣脱了世俗的、社会的甚至法律的羁绊,走向了身心的自由……
李海燕:这部片子的音乐制作人是谁?每个镜头配置的背景音乐都非常到位,这是一九五几年的片子?
范达明:这是1959年的片子,距今50多年前的片子。我们从片子中能看到巴黎市当时的诸多场景。法国新浪潮电影是50年代中期涌现的,一批原先的影评人(以《电影手册》为媒介刊物),转身来做导演,来实践拍摄电影,从而形成了带明显新观念的电影——它们有着反传统、反体制(指电影摄制方式)、反社会、反家庭等的色彩,采用低成本的、走出影棚实拍的方式,所以大多是以手提摄影为主。《四百击》也体现了新浪潮纪实电影的那种反“优质电影”的特点。
影片反映的问题现在也还存在,很有警示作用
李海燕:这个片子反映的教育问题,和现在的一部印度片《三傻大闹宝莱坞》有点像。《四百击》我之前在网上就看到过介绍,今天来看一下还是不错,和国内一些带有政治倾向的片子不同,情节、音乐配置等不露痕迹。影片拍摄距今已很久,但它所反映的问题,在现在社会来看也还存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它还是很有警示作用的,看了很有感触。
何 吉:这部片子在国内公映过吗?
范达明:好像没有引进过。但是懂电影史的都知道这部片子,在电影学校里肯定要放这片子。特吕弗后来的另一部影片《最后一班地铁》在国内译制公映过。
《四百击》的片名
杨越辉:《四百击》的片名是什么意思?
范达明:有按意译翻译为《胡作非为》的,也有解释为教育孩子要不打不成材,上次不是聊到过“一天打三遍,照样进北大”么。
李海燕:“四百击”是意译吗?
范达明:不是的,就是直译“四百击”,完全是按照原文片名这么翻译过来的。
“新浪潮”是把社会上的一些毛病给挑出来,让大家再思考
杨越辉:这个“新浪潮”就是把社会上的一些毛病给挑出来,这类影片拍摄手法就是,先把毛病挑出来,然后让大家再思考。本片也讲了小孩教育的问题,他犯的问题好像不大,但青少年教育是每家每户都牵涉到的问题,从小孩联系到老师、父母。还有,我注意到那里学校是男女分校的,班里清一色是男生。所以出现课堂上传阅看女人体照片等问题。
范达明:但性的问题还不能说是主要问题。这片子讲的应该还是小学生,或者小学毕业、衔接初中阶段这个年龄的问题,十三四岁。
陈杏生:我还是围饶这片子来讲。刚才李海燕讲的,这个问题是个现实的问题,我也赞同,是世界性的。那部印度片子《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反映的年龄层次不一样,也是社会的教育问题——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父母的家庭教育问题。这片子拍摄于五十三年前,对这个导演我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样——他的电影表现手法比较简单,和现在的拍摄手法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他提出的问题还有现实意义,最后那个跑向大海的镜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的理解是他要自由,他要思想开放,他要见大海。
导演只是反映了他当时上学时的原生态状态
范达明:我们请小牛讲一下。
牛玉竹:这部影片如刚才范老师所讲,是法国新浪潮影片。这些导演都是作者导演,是从影评人过渡到导演的,他们提出的口号是“走出摄影棚”,以前的美国影片都搭建摄影棚拍摄,这部影片有大量的抓拍镜头,采用手提摄影机,演员的走位也不管,任意性很强。影片的画面、光影,包括在对镜头的运用上都给予最大的自由度。巴赞、侯麦是新浪潮创始人又是新浪潮电影导演的资助人。特吕弗自己从小就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他也不是说什么大奸大恶,但偷鸡摸狗不断,他也并不是觉得他的小偷小摸有多罪恶。影片其实并没有对当时的社会制度有特别的反感,导演只是反映了他当时上学时的原生态的状态,他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据说他还偷过巴赞家的名贵手表。影史上说,巴赞和特吕弗情同父子,侯麦也和新浪潮的导演们情如父子,最后没有和特吕弗翻脸的只有巴赞和侯麦。
纪实性、长镜头及蒙太奇剪辑
范达明:从技术上讲,新浪潮的主要特点是纪实性,长镜头。与法国当时主流倡导的所谓“优质电影”有区别,它很朴实。与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有区别,后者主要反映“二战”以后底层普通人民的生活。而新浪潮电影个性化色彩强烈,这些导演本来都是电影圈外的,或是业余的,但又是特别喜欢电影的人,大都成为独立制片人,是对传统制片方式的一种突破。电影史上两大派——强调镜头的分割、分切、剪辑而成为相对短镜头的蒙太奇派,以及强调纪实风格的长镜头派。前者以苏联爱森斯坦等为代表(包括理论与实践),后者就是法国的巴赞及德国的克拉考尔,主要是理论代表。
武 蔚:最后一个镜头是摄影师手提摄影呢,还是像现在很多片子一样是铺轨拍摄的?
范达明:也有可能是手提摄影机做平行移动跟着拍摄。
牛玉竹:特吕弗这类导演的一个特点是他们都是作家导演,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创作,当然也有可能有团队为他们在台词方面做些工作,他们的资金特别紧张,他们应该以手提摄影为主,新浪潮时期波兰学派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摄影师,这些手提摄影师的摄影真的特别稳,一些晃动镜头你根本看不出他是拿手提摄影机拍的。以前好莱坞习惯于6至8秒为一个镜头长度,剪辑很多。新浪潮的长镜头拍镜手法也影响了后来好莱坞的拍摄方法,后期好莱坞也运用长镜头。
何 吉:你说的很对,奥运会开幕式用了68个摄影机,但观众看得稀里糊涂,5秒钟变一下,切得很碎,所有人都看得莫名其妙,但看戏看影视作品,还是要细细品味的。
牛玉竹:长镜头也是非常考验导演演员的水平的。
范达明:一部电影两个小时左右,镜头再怎么长,剪辑也总是必须的。蒙太奇剪辑的好处就是简洁与提炼,可以省出胶片与时间让影片包含更多的内涵容量。但新浪潮电影的拍摄方式,决定了他们可以更多地用长镜头来表现。
2012年2月2日23:40 完成整理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