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得这么难受

最近总是想到高中时候读过的一本书,星 雪 火。里面有一段话,我常常想起,大概说的是,动物之间也存在捕食,但是捕食动物只是索取自己需要的那个部分,和人类的过度索取不同。
我们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里,日本从来都是邪恶的民族,尽管现在教科书备受非议,但是关于日本的描述基本上没有被质疑过。虽然我们小时候看过日本动画片,长大后不少人仍然喜欢他们的动漫产品,他们的文学,影视产品。但是在侵华这件事情上,相信大家都是有共识的。日本地震,猥琐低俗如我,总难免有幸灾乐祸,为此还和某有人道大爱的同学反目成仇。纵然现在的日本不是当年在我们的土地上肆掠的恶魔,我们也不是我们祖国的土地掩埋的那一堆堆白骨。但是观念却像遗传密码,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中流传下来。我相信不管经历怎么样的时间,有些东西总是不会更改的,显示的比率也许会降低,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选择压力,是不会殆尽的。只要有这样的一些东西,那么这个民族还是应该被提防和仇恨的。
中国的文化里有: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西方基督教中有死后的审判。这些都成为我们行为的一定准则,从个人意识角度上讲的,行为中的忌惮。这些可以说比法律和国家暴力更有约束力。中国人天生有种安于天命,需要的真的不多,正如星雪火中描写的自然界中的动物。像那些动物一样,一样会被猎杀,被残酷对待,只因为其他的人类并不像我们一样安于天命。
关于为侵略辩护的理由,我们能接触到的,说的是日本物产不够丰富,而中国地大物博,所以日本人来到中国动物生存的土地上为所欲为,只是因为他们想要,他们认为可以从中国得到。就如同我们明明有棉花,可以制成棉衣,还要去剥取海豹狐狸或者是其他毛片动物仅有的一张皮一样。只是因为单纯的想要,想要更多,想要更好。
回到电影本身,很多人说这个片子过于血腥和做作,情节经不起推敲,所谓的人道精神欠斟酌。我自己看的时候也觉得某些地方就是不对劲,但是仍然被一些镜头戳中泪点,又被煽动起仇日情绪(我就是精神境界不够,无法拔高自己放眼人类,众生平等之类的)。我印象很深的是很多教堂窗户的镜头语言,五彩斑斓的教堂玻璃,我想不单单是张艺谋对色彩偏爱的原因,就我的理解,这些玻璃代表了一种宗教的视角,一个教堂女学生的眼睛透过教堂的玻璃的缺口看到了秦淮河上的姑娘们,一种自诩的高贵和纯洁感;子弹在秦淮河上的姑娘和女学生厮打的时候将女学生打死,上帝的力量在恶行面前没有显现。其实这个片子虽然用了教堂作为场景地点,虽然有祷告,有唱经,但是导演和片中欲自杀的女学生一样显然没有真正把握这个信仰。所以我们无法升华片中的死亡和损害,只有感同身受的痛苦。
读过一本小说,你往何处去,显克维奇的。讲的是尼禄对基督徒的迫害。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精神变态,放火取乐,把数不清的基督徒钉死在十字架上。我记得当时我读到那些场景的时候虽然震惊,但是绝对没有一丝丝难受,因为那些教徒都是心甘情愿去的,他们相信自己的牺牲能挽救其他人。这种普世情结,让死亡和恐怖不再那么可怕。反观金陵十三钗,就能明白这样一个有各种处处为人诟病的硬伤的电影为何让很多人触动了。用一种隐忍艺术化的煽情将死亡和对尊严的践踏不带任何色彩地展现出来。教堂没有能力保护所有人全身而退,牺牲了几乎片中所有人救出来的女学生们,灵魂不论是在教堂内还是逃生后都没有被拯救,她们,我们从来没有靠近过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
我们只是一群要求简单的动物而已,不多余其他。
我们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里,日本从来都是邪恶的民族,尽管现在教科书备受非议,但是关于日本的描述基本上没有被质疑过。虽然我们小时候看过日本动画片,长大后不少人仍然喜欢他们的动漫产品,他们的文学,影视产品。但是在侵华这件事情上,相信大家都是有共识的。日本地震,猥琐低俗如我,总难免有幸灾乐祸,为此还和某有人道大爱的同学反目成仇。纵然现在的日本不是当年在我们的土地上肆掠的恶魔,我们也不是我们祖国的土地掩埋的那一堆堆白骨。但是观念却像遗传密码,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中流传下来。我相信不管经历怎么样的时间,有些东西总是不会更改的,显示的比率也许会降低,但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选择压力,是不会殆尽的。只要有这样的一些东西,那么这个民族还是应该被提防和仇恨的。
中国的文化里有: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西方基督教中有死后的审判。这些都成为我们行为的一定准则,从个人意识角度上讲的,行为中的忌惮。这些可以说比法律和国家暴力更有约束力。中国人天生有种安于天命,需要的真的不多,正如星雪火中描写的自然界中的动物。像那些动物一样,一样会被猎杀,被残酷对待,只因为其他的人类并不像我们一样安于天命。
关于为侵略辩护的理由,我们能接触到的,说的是日本物产不够丰富,而中国地大物博,所以日本人来到中国动物生存的土地上为所欲为,只是因为他们想要,他们认为可以从中国得到。就如同我们明明有棉花,可以制成棉衣,还要去剥取海豹狐狸或者是其他毛片动物仅有的一张皮一样。只是因为单纯的想要,想要更多,想要更好。
回到电影本身,很多人说这个片子过于血腥和做作,情节经不起推敲,所谓的人道精神欠斟酌。我自己看的时候也觉得某些地方就是不对劲,但是仍然被一些镜头戳中泪点,又被煽动起仇日情绪(我就是精神境界不够,无法拔高自己放眼人类,众生平等之类的)。我印象很深的是很多教堂窗户的镜头语言,五彩斑斓的教堂玻璃,我想不单单是张艺谋对色彩偏爱的原因,就我的理解,这些玻璃代表了一种宗教的视角,一个教堂女学生的眼睛透过教堂的玻璃的缺口看到了秦淮河上的姑娘们,一种自诩的高贵和纯洁感;子弹在秦淮河上的姑娘和女学生厮打的时候将女学生打死,上帝的力量在恶行面前没有显现。其实这个片子虽然用了教堂作为场景地点,虽然有祷告,有唱经,但是导演和片中欲自杀的女学生一样显然没有真正把握这个信仰。所以我们无法升华片中的死亡和损害,只有感同身受的痛苦。
读过一本小说,你往何处去,显克维奇的。讲的是尼禄对基督徒的迫害。这个历史上著名的精神变态,放火取乐,把数不清的基督徒钉死在十字架上。我记得当时我读到那些场景的时候虽然震惊,但是绝对没有一丝丝难受,因为那些教徒都是心甘情愿去的,他们相信自己的牺牲能挽救其他人。这种普世情结,让死亡和恐怖不再那么可怕。反观金陵十三钗,就能明白这样一个有各种处处为人诟病的硬伤的电影为何让很多人触动了。用一种隐忍艺术化的煽情将死亡和对尊严的践踏不带任何色彩地展现出来。教堂没有能力保护所有人全身而退,牺牲了几乎片中所有人救出来的女学生们,灵魂不论是在教堂内还是逃生后都没有被拯救,她们,我们从来没有靠近过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
我们只是一群要求简单的动物而已,不多余其他。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