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拥抱吧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外婆: 贝蒂•戴维斯过去常涂大红色的指甲油。
Lizzie:是吗?
外婆: 嗯,那是你父亲过去常叫你的。
你会穿着我最好的外套和高跟鞋,不停地自言自语。在你自己的孤独世界里。
他说,上帝,Lizzie到底以为她自己是谁啊,贝蒂•戴维斯?
我从来不喜欢贝蒂•戴维斯,更喜欢芭芭拉•斯坦威克。
你知道你和芭芭拉哪里像。
Lizzie:妈妈……
这也许不是全剧中最精彩动人的一段对白,但一定是我最喜欢的。
贝蒂•戴维斯与芭芭拉•斯坦威克同列美国影评协会所评百大女演员,前者第二,后者第十一。两人的星光同样灿烂夺目,不同的是两人的星路与性格。
贝蒂•戴维斯早期的演艺生涯并不顺利,不仅与公司合作不成功,追求完美的她也常常因为追求完美和情绪化和演职人员合作不愉快,知道30岁职业生涯才有了转机。她演技与美貌并重,性格坦率而又固执己见,常常能力挽狂澜,把一部烂片从死亡线拉回院线,甚至尖刻的影评人口碑之前。
相比之下,芭芭拉•斯坦威克则没有那么惊艳。芭芭拉的童年十分不幸,母亲死于车祸,父亲酗酒离家,她沦落在寄养家庭长大。正因为如此,也造就了她脆弱敏感,反复无常又坚强独立的性格,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到触手可及。低调的演艺风格,宽泛的戏路造就了这朵好莱坞常开不败的奇花。
借用Joan Blondell的评论:“斯坦威克小姐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想拥抱她。”
而这句话恰好可以用给本片中的Lizzie(Emily Mortimer)。
《法兰基 我的爱》是苏格兰女导演Shona Auerbach的处女作,似乎也是为女主角Emily量身打造的。导演所要塑造的女性形象,几乎是她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如此多的情感,乃至每一个属于Emily的镜头与对白,都值得细细品味。以至于男人在这部电影中,不是恶棍,即是陪衬。
回到影片中,小男孩Frankie可爱、聪慧,又因为先天不足而散发出些许神秘感,即使对合她朝夕相处的妈妈来说也是如此。影片开始于搬家途中,信纸上的独白,舒缓的琴声,听似说给父亲,其实是无意中和单身母亲的交流,幽默、乐观的家庭氛围,Frankie调皮的嗓音再配上暖暖的画面感,影片的基调不知不觉间缓缓定下。
多么幸福的一家小三口,差点就骗过观众,让我们忽视掉背后的艰辛与颠沛流离,那仅仅属于Lizzie的一切。可是开场的几分钟,关于Lizzie的镜头,满满的全是母爱:
1.陌生小镇的第一次购物,她特别在意收银员Mary对Frankie的看法,知道确定他的聋哑不被歧视;
2.“爸爸”给Frankie的邮票贴满集邮册,这其实都是她的功劳;
3.她对Frankie的管教严格而积极,按时睡觉,不要求老师特别照顾,鼓励他带助听器……
4.Mary来为她介绍工作,在家人面前,她并不想立即接受。
短短几个细节,Lizzie的性格跃然于镜头前,对外坚强而独立,哪怕工作不稳定,生活拮据;感情细腻,对Frankie强烈的保护欲激发出本能的防备感。
唯一没有告诉我们的是Lizzie自己。原来她的心里有如此重要的一个秘密,是支撑她外在性格的一切动力。什么秘密呢?Lizzie又是如何保密的呢?
Frankie有一个“父亲”,这个“父亲”爱着他却见不到他,但他们可以通信联系。于是Lizzie就通过代回的信件细心地虚构了一个谎言:“父亲”是一个远洋货轮ACCAR的水手,航线常年远离英国,仅有的靠岸机会赶上搬家,用邮票代表自己的经历激励Frankie努力学习,听从妈妈的管教。
可是天下没有完美的保密措施,鬼使神差的冲突带给我们两条线索:
明线:恰好有一艘船叫ACCAR,而且马上要靠岸了!
暗线:Lizzie的前夫Dave一直在锲而不舍地登报寻找。
第二个线索只有外婆知道,此后外婆的角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外婆从影片开始以来一直是粗俗、暴躁又不乏幽默感的可爱老太,但从看到报纸开始,她便处处质疑Lizz的做法:
1.她要求Lizzie停止谎言,告诉Frankie真相;
2.她帮助Lizzie接下工作,劝她不要再逃避;
3.她一面告诉Lizzie“不能永远活在想象中”,一面坚决阻止Dave一方;
4.她为Lizzie的彻夜不归揪心,也会一起庆祝为她暖心,直到风波停息,她才终于舒了一口气,告诉Lizzie心里话。
外婆也身为母亲,所以她最了解Lizzie的弱点,也最了解如何保护她,她不会像Lizzien那样构筑梦境,而是回头面对现实作出最坏的打算,Frankie可以不用再幻想,但Lizzie的生活不能死掉,毕竟Frankie最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虽然她没有改变Lizzie的选择,但也深深影响了她,除此之外,外婆也没有让Dave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秩序,没有打破Lizzie辛辛苦苦重新建立的平静。
Lizzie此刻却面临艰难的抉择。如果告诉Frankie真相,小男孩纯朴的梦想就要破灭,而他对父亲的期望很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后来会期待一个又一个惊喜。Lizzie深深熟悉这种感觉,Frankie的梦就是她自己的梦,过去的她为Dave付出了所有换回了审慎敏感的性格,从此对前夫死心。对现在的她来讲,这个秘密就是全部底线,更是她心中的一道迈不过的坎,这一点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所以Lizzie面对的另一个困难是能否迈过这道心坎,重新建立对外界的信任,这是影片所要表达的重要的一点。
沉重的思绪压迫着Lizzie脆弱的神经,终于在小女孩带着Frankie偷窥Lizz的隐私时爆发,这一段的对白感人至深,相信不少人看到Lizzie“I'm here,Frankie!I'm the living one here!I'm the one that still is here”时都落泪了吧。Lizzie几近崩溃,但仍坚持认为自己与Frankie相依为命的生活足够了,并不需要名存实亡的“父亲”,因此她差一点就告诉了Frankie真相。
可是Frankie真是一个特别的小孩,他不仅聪明,而且早熟。自信与勇敢胜过了自己的母亲,当母亲来告解,他为她而伤心而不生气。让Lizzie最终没有说出口,重燃希望。
Lizzie最后还是作出了最后一丝努力,但是没有成功。伤心无助的她坐在海边,茫然而不知所措。面对大海,像面对一面镜子,映照出自己的生活乃至内心(此时的音乐为佩尔特的《镜中之境》,喻意无穷反复、没有方向)。
故事从她与Mary的对话开始有了转机,然而面对新的机会,Lizzie仍然坚持一贯的独立与防备。“No past,no present,no future.”她想给Frankie一个完美的父亲,但也怕自己陷入感情的牵连,重蹈覆辙。她与“父亲”Gerald Butler第一见面的细节也很值得玩味:
1.点单时Lizzie要了白水、穿着不甚讲究(毕竟不是为了约会),一贯的朴素让自己很窘迫;Gerald则要了重口味的美式咖啡,抽普通烟(伏笔),随意、干脆,大大咧咧,但有备而来。
2.Lizzie给了Gerald一叠Frankie的信,却只给了一封自己的回信,想让对方充分的了解Frankie却不希望借此了解自己;Gerald则较少说话,思考很多。
3.Lizzie谈到付钱;Gerald环顾四周,一是为了掩饰心中的不在乎,二是怕引起误会(蛮正派的形象)。
之后的剧情顺水推舟,Gerald是一个完美的“父亲”,和Frankie度过了完美的一天,然而当他们向Lizz要求再相处一天时,Lizzie拒绝了这个更完美的结局。原因很简单,对Frankie的爱只属于她自己,她不求也不希望第三个人来承担,她不想让自己辛苦经营的“父爱”被这个临时的“父亲”轻易带走,母爱是自私的,这一点在Lizzie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Gerald的想法也没有错,他认为更多的相处就是更多的关爱,与Lizzie的本意毫无冲突。
是"You have to trust somebody someday"这句话最终击中了Lizzie的弱点,让她明白长久以来的不信任感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正是Gerald的出现让她明白,原来不止是Frankie,自己也需要多一个承载希望的对象,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于是她涂起指甲油,为新的一天静心打扮,饮酒庆祝。她的心从此不再有孤独感(确切的说是自我封闭)。既然已经允许了Frankie爱上别人,别人爱上Frankie,也是允许自己重新爱上别人。Lizzie终于迈过了那道心坎。
最喜欢的歌曲中,Lizzie和Gerald跳起舞,在他面前谈起自己的内心,讲述自己的过去,吻别……
最后的Lizzie已然能鼓起勇气去见Dave,还可以转交Frankie的礼物,传递Dave对儿子的爱。我想那礼物之所以属于他,是因为他未曾泯灭的父爱,哪怕他对Lizzie没有一点感情,哪怕他是一个让Frankie聋掉的恶棍。
所以当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始,重新读起外婆和Lizzie的那段恍然大悟般的对白。
Lizzie的确有如贝蒂般的美丽,也曾如贝蒂般孤独,她甚至还有芭芭拉的脆弱,但她的坚强独立让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
让我们哭,让我们笑,最后,让我们拥抱吧。
Lizzie:是吗?
外婆: 嗯,那是你父亲过去常叫你的。
你会穿着我最好的外套和高跟鞋,不停地自言自语。在你自己的孤独世界里。
他说,上帝,Lizzie到底以为她自己是谁啊,贝蒂•戴维斯?
我从来不喜欢贝蒂•戴维斯,更喜欢芭芭拉•斯坦威克。
你知道你和芭芭拉哪里像。
Lizzie:妈妈……
这也许不是全剧中最精彩动人的一段对白,但一定是我最喜欢的。
贝蒂•戴维斯与芭芭拉•斯坦威克同列美国影评协会所评百大女演员,前者第二,后者第十一。两人的星光同样灿烂夺目,不同的是两人的星路与性格。
贝蒂•戴维斯早期的演艺生涯并不顺利,不仅与公司合作不成功,追求完美的她也常常因为追求完美和情绪化和演职人员合作不愉快,知道30岁职业生涯才有了转机。她演技与美貌并重,性格坦率而又固执己见,常常能力挽狂澜,把一部烂片从死亡线拉回院线,甚至尖刻的影评人口碑之前。
相比之下,芭芭拉•斯坦威克则没有那么惊艳。芭芭拉的童年十分不幸,母亲死于车祸,父亲酗酒离家,她沦落在寄养家庭长大。正因为如此,也造就了她脆弱敏感,反复无常又坚强独立的性格,她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真实到触手可及。低调的演艺风格,宽泛的戏路造就了这朵好莱坞常开不败的奇花。
借用Joan Blondell的评论:“斯坦威克小姐让我们笑,让我们哭,让我们想拥抱她。”
而这句话恰好可以用给本片中的Lizzie(Emily Mortimer)。
《法兰基 我的爱》是苏格兰女导演Shona Auerbach的处女作,似乎也是为女主角Emily量身打造的。导演所要塑造的女性形象,几乎是她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如此多的情感,乃至每一个属于Emily的镜头与对白,都值得细细品味。以至于男人在这部电影中,不是恶棍,即是陪衬。
回到影片中,小男孩Frankie可爱、聪慧,又因为先天不足而散发出些许神秘感,即使对合她朝夕相处的妈妈来说也是如此。影片开始于搬家途中,信纸上的独白,舒缓的琴声,听似说给父亲,其实是无意中和单身母亲的交流,幽默、乐观的家庭氛围,Frankie调皮的嗓音再配上暖暖的画面感,影片的基调不知不觉间缓缓定下。
多么幸福的一家小三口,差点就骗过观众,让我们忽视掉背后的艰辛与颠沛流离,那仅仅属于Lizzie的一切。可是开场的几分钟,关于Lizzie的镜头,满满的全是母爱:
1.陌生小镇的第一次购物,她特别在意收银员Mary对Frankie的看法,知道确定他的聋哑不被歧视;
2.“爸爸”给Frankie的邮票贴满集邮册,这其实都是她的功劳;
3.她对Frankie的管教严格而积极,按时睡觉,不要求老师特别照顾,鼓励他带助听器……
4.Mary来为她介绍工作,在家人面前,她并不想立即接受。
短短几个细节,Lizzie的性格跃然于镜头前,对外坚强而独立,哪怕工作不稳定,生活拮据;感情细腻,对Frankie强烈的保护欲激发出本能的防备感。
唯一没有告诉我们的是Lizzie自己。原来她的心里有如此重要的一个秘密,是支撑她外在性格的一切动力。什么秘密呢?Lizzie又是如何保密的呢?
Frankie有一个“父亲”,这个“父亲”爱着他却见不到他,但他们可以通信联系。于是Lizzie就通过代回的信件细心地虚构了一个谎言:“父亲”是一个远洋货轮ACCAR的水手,航线常年远离英国,仅有的靠岸机会赶上搬家,用邮票代表自己的经历激励Frankie努力学习,听从妈妈的管教。
可是天下没有完美的保密措施,鬼使神差的冲突带给我们两条线索:
明线:恰好有一艘船叫ACCAR,而且马上要靠岸了!
暗线:Lizzie的前夫Dave一直在锲而不舍地登报寻找。
第二个线索只有外婆知道,此后外婆的角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外婆从影片开始以来一直是粗俗、暴躁又不乏幽默感的可爱老太,但从看到报纸开始,她便处处质疑Lizz的做法:
1.她要求Lizzie停止谎言,告诉Frankie真相;
2.她帮助Lizzie接下工作,劝她不要再逃避;
3.她一面告诉Lizzie“不能永远活在想象中”,一面坚决阻止Dave一方;
4.她为Lizzie的彻夜不归揪心,也会一起庆祝为她暖心,直到风波停息,她才终于舒了一口气,告诉Lizzie心里话。
外婆也身为母亲,所以她最了解Lizzie的弱点,也最了解如何保护她,她不会像Lizzien那样构筑梦境,而是回头面对现实作出最坏的打算,Frankie可以不用再幻想,但Lizzie的生活不能死掉,毕竟Frankie最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虽然她没有改变Lizzie的选择,但也深深影响了她,除此之外,外婆也没有让Dave影响到他们的生活秩序,没有打破Lizzie辛辛苦苦重新建立的平静。
Lizzie此刻却面临艰难的抉择。如果告诉Frankie真相,小男孩纯朴的梦想就要破灭,而他对父亲的期望很高,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后来会期待一个又一个惊喜。Lizzie深深熟悉这种感觉,Frankie的梦就是她自己的梦,过去的她为Dave付出了所有换回了审慎敏感的性格,从此对前夫死心。对现在的她来讲,这个秘密就是全部底线,更是她心中的一道迈不过的坎,这一点或许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所以Lizzie面对的另一个困难是能否迈过这道心坎,重新建立对外界的信任,这是影片所要表达的重要的一点。
沉重的思绪压迫着Lizzie脆弱的神经,终于在小女孩带着Frankie偷窥Lizz的隐私时爆发,这一段的对白感人至深,相信不少人看到Lizzie“I'm here,Frankie!I'm the living one here!I'm the one that still is here”时都落泪了吧。Lizzie几近崩溃,但仍坚持认为自己与Frankie相依为命的生活足够了,并不需要名存实亡的“父亲”,因此她差一点就告诉了Frankie真相。
可是Frankie真是一个特别的小孩,他不仅聪明,而且早熟。自信与勇敢胜过了自己的母亲,当母亲来告解,他为她而伤心而不生气。让Lizzie最终没有说出口,重燃希望。
Lizzie最后还是作出了最后一丝努力,但是没有成功。伤心无助的她坐在海边,茫然而不知所措。面对大海,像面对一面镜子,映照出自己的生活乃至内心(此时的音乐为佩尔特的《镜中之境》,喻意无穷反复、没有方向)。
故事从她与Mary的对话开始有了转机,然而面对新的机会,Lizzie仍然坚持一贯的独立与防备。“No past,no present,no future.”她想给Frankie一个完美的父亲,但也怕自己陷入感情的牵连,重蹈覆辙。她与“父亲”Gerald Butler第一见面的细节也很值得玩味:
1.点单时Lizzie要了白水、穿着不甚讲究(毕竟不是为了约会),一贯的朴素让自己很窘迫;Gerald则要了重口味的美式咖啡,抽普通烟(伏笔),随意、干脆,大大咧咧,但有备而来。
2.Lizzie给了Gerald一叠Frankie的信,却只给了一封自己的回信,想让对方充分的了解Frankie却不希望借此了解自己;Gerald则较少说话,思考很多。
3.Lizzie谈到付钱;Gerald环顾四周,一是为了掩饰心中的不在乎,二是怕引起误会(蛮正派的形象)。
之后的剧情顺水推舟,Gerald是一个完美的“父亲”,和Frankie度过了完美的一天,然而当他们向Lizz要求再相处一天时,Lizzie拒绝了这个更完美的结局。原因很简单,对Frankie的爱只属于她自己,她不求也不希望第三个人来承担,她不想让自己辛苦经营的“父爱”被这个临时的“父亲”轻易带走,母爱是自私的,这一点在Lizzie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Gerald的想法也没有错,他认为更多的相处就是更多的关爱,与Lizzie的本意毫无冲突。
是"You have to trust somebody someday"这句话最终击中了Lizzie的弱点,让她明白长久以来的不信任感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正是Gerald的出现让她明白,原来不止是Frankie,自己也需要多一个承载希望的对象,一个可以信任的人。
于是她涂起指甲油,为新的一天静心打扮,饮酒庆祝。她的心从此不再有孤独感(确切的说是自我封闭)。既然已经允许了Frankie爱上别人,别人爱上Frankie,也是允许自己重新爱上别人。Lizzie终于迈过了那道心坎。
最喜欢的歌曲中,Lizzie和Gerald跳起舞,在他面前谈起自己的内心,讲述自己的过去,吻别……
最后的Lizzie已然能鼓起勇气去见Dave,还可以转交Frankie的礼物,传递Dave对儿子的爱。我想那礼物之所以属于他,是因为他未曾泯灭的父爱,哪怕他对Lizzie没有一点感情,哪怕他是一个让Frankie聋掉的恶棍。
所以当我们回到文章的开始,重新读起外婆和Lizzie的那段恍然大悟般的对白。
Lizzie的确有如贝蒂般的美丽,也曾如贝蒂般孤独,她甚至还有芭芭拉的脆弱,但她的坚强独立让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
让我们哭,让我们笑,最后,让我们拥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