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就是孤独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看这部电影前,在好心网友的建议下,我准备了充足的纸巾,可是一直到电影字幕结束,我的贮备都没派上丝毫用场。
作为一部表现孤独的电影,本片还算克制,没有刻意渲染,滥调抒情,反而渗透出一点暖色,实属不易。对这样的电影,眼泪怕是显得有些廉价了。
作为一部黏土动画,影片风格质朴,同现代动画电影华丽的3d技术相比,少了几分喧嚣和浮躁,多了几分默片的凝重,和电影表现的主题——人的孤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本片的色彩运用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灰、黑、褐色的基调使全片看上去仿佛一张老照片,充满了浓浓的怀旧和温馨,导演别出心裁地随剧情演变来转换影片调色。从玛丽和马克思两人通信前的绝望的黑色,到两人通信时的活泼色彩,马克思的小红帽、玛丽进入大学到结婚后愈发明丽的服饰,再到两人关系破裂后的冷色调回复,牢牢扣紧主人公当时的心理状态,推动剧情发展,和《百万宝贝》中的灯光应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剧情方面,《玛丽和马克思》让我想到了另一部波兰电影《双面薇罗尼卡》。“你说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 《双面薇罗尼卡》里两个女主角长相行为都一模一样,却无法相见,各自孤独的生活在不同的生活里,而玛丽和马克思则比她们幸运得多。在茫茫世界,现代都市,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老宅男竟然可以通过写信这样古老的方式产生联系,实在是浪漫得一塌糊涂。
玛丽和马克思是那么的相像,他们都是世俗人眼中的怪人,喜欢巧克力和同一部卡通片,都有不愉快的童年,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孤独——都缺少一个分享自己喜怒哀乐的朋友。写信几乎成了他们各自孤独的独白,同时又让他们得到了介入别人的生活(一个虚拟中的真实世界)的快感,他们的交往让他们有了两个不同的人生。但是孤独是必须的,就像马克思说的,我们都曾想过变成别人,但我们毕竟都只是我们自己,不完美的自己。
两人的友情因为玛丽世俗的背叛——把马克思只和她分享的经历供给所有人作为研究和娱乐的资料,马克思和她决裂是因为受不了玛丽公开了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一个亚斯伯格症患者受不了公开的世界。而玛丽则和他不同,玛丽并不是一个全然封闭的人,她有自己喜欢的人,有自己追求的生活,她只是缺少理解而孤独。
马克思结束了两人的友情可以过回以前的生活,因为他是一个封闭的个体,而玛丽却和我们一样是一个不那么封闭的社会动物,失去了理解她的人她痛苦无比,我们或许一辈子也碰不上马克思,可是她碰上了却失去了。所幸马克思最终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原谅了玛丽,他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孤独,但他可以选择他的朋友。玛丽最幸福之处在于,她始终没有见到马克思,马克思死在他们见面的那天,她可以保有一份伟大的友谊到永远来对抗永恒的孤独,而不用担心真实的接触会再次导致他们纯粹的精神友谊的破裂。
我们不可能找到和自己百分百相同的人,只能和自己在一起,这就是孤独,这点上来说我们和马克思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强求有完美的友情,因为事实上我们爱的只是我们自己而已,但即使友情不完美,我们也必须经营它。
玛丽的运气不会降临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的,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像马克思一样全心全意分享我们的孤独的朋友,也因此我们大多数人只能自己忍受孤独。或许看完这部电影,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孤独,可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每个人都一样。
孤独只是孤独,不是像世界末日。
作为一部表现孤独的电影,本片还算克制,没有刻意渲染,滥调抒情,反而渗透出一点暖色,实属不易。对这样的电影,眼泪怕是显得有些廉价了。
作为一部黏土动画,影片风格质朴,同现代动画电影华丽的3d技术相比,少了几分喧嚣和浮躁,多了几分默片的凝重,和电影表现的主题——人的孤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本片的色彩运用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灰、黑、褐色的基调使全片看上去仿佛一张老照片,充满了浓浓的怀旧和温馨,导演别出心裁地随剧情演变来转换影片调色。从玛丽和马克思两人通信前的绝望的黑色,到两人通信时的活泼色彩,马克思的小红帽、玛丽进入大学到结婚后愈发明丽的服饰,再到两人关系破裂后的冷色调回复,牢牢扣紧主人公当时的心理状态,推动剧情发展,和《百万宝贝》中的灯光应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剧情方面,《玛丽和马克思》让我想到了另一部波兰电影《双面薇罗尼卡》。“你说冥冥之中会不会有另一个人和你一模一样,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单的?” 《双面薇罗尼卡》里两个女主角长相行为都一模一样,却无法相见,各自孤独的生活在不同的生活里,而玛丽和马克思则比她们幸运得多。在茫茫世界,现代都市,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老宅男竟然可以通过写信这样古老的方式产生联系,实在是浪漫得一塌糊涂。
玛丽和马克思是那么的相像,他们都是世俗人眼中的怪人,喜欢巧克力和同一部卡通片,都有不愉快的童年,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孤独——都缺少一个分享自己喜怒哀乐的朋友。写信几乎成了他们各自孤独的独白,同时又让他们得到了介入别人的生活(一个虚拟中的真实世界)的快感,他们的交往让他们有了两个不同的人生。但是孤独是必须的,就像马克思说的,我们都曾想过变成别人,但我们毕竟都只是我们自己,不完美的自己。
两人的友情因为玛丽世俗的背叛——把马克思只和她分享的经历供给所有人作为研究和娱乐的资料,马克思和她决裂是因为受不了玛丽公开了两个人之间的交流,一个亚斯伯格症患者受不了公开的世界。而玛丽则和他不同,玛丽并不是一个全然封闭的人,她有自己喜欢的人,有自己追求的生活,她只是缺少理解而孤独。
马克思结束了两人的友情可以过回以前的生活,因为他是一个封闭的个体,而玛丽却和我们一样是一个不那么封闭的社会动物,失去了理解她的人她痛苦无比,我们或许一辈子也碰不上马克思,可是她碰上了却失去了。所幸马克思最终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原谅了玛丽,他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也无法选择自己的孤独,但他可以选择他的朋友。玛丽最幸福之处在于,她始终没有见到马克思,马克思死在他们见面的那天,她可以保有一份伟大的友谊到永远来对抗永恒的孤独,而不用担心真实的接触会再次导致他们纯粹的精神友谊的破裂。
我们不可能找到和自己百分百相同的人,只能和自己在一起,这就是孤独,这点上来说我们和马克思是一样的。我们不能强求有完美的友情,因为事实上我们爱的只是我们自己而已,但即使友情不完美,我们也必须经营它。
玛丽的运气不会降临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的,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像马克思一样全心全意分享我们的孤独的朋友,也因此我们大多数人只能自己忍受孤独。或许看完这部电影,你会发现自己原来是多么的孤独,可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每个人都一样。
孤独只是孤独,不是像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