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真实山楂树与电影的萝莉山楂树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一
公司楼下有很多山楂树。
开春之后,慢慢绿叶繁茂,白色的花就悄悄地开了起来。人们经过五道口,抬眼只会注意深蓝色玻璃幕墙透出来的不真切的城市迷幻,不会有几个注意那些小小的拇指大白色花朵的成长,直至结成小小的一颗颗同样拇指大小的红果。
公司旁边是清华大学。入了东门,一路向西,经过二校门标志的门楼后不久,右边就有一个小岛一样的地方,里面沿河也有许多的山楂树。
同样的,也没有什么人注意。
即时是白色的山楂花开满了沿岸,簇簇如雪,恋爱中的人们也宁愿去麦当劳,去校园中心绿茵如席地地面,晒着阳光,拿着英语八级或者托福,嬉笑着,漫无心机看着满天流云,从南飘向北,从东飘向西……
谁会注意这种北方常见的树呢?
电影中,李雪健带着青涩的一群学生仔学生妹穿过群山,走过一棵半山腰突出的大树,说这是山楂树,学生仔学生妹们惊叹、讶然,群集膜拜,因为这棵树开的是红色的山楂花。
据说小说被压了很久,直到那么一天,发行商突然想起来一个口号——“史上最干净的爱情”,于是大卖。
最干净的爱情,真的太不常见了,不是开满岸汀大道旁,不是栽满办公大楼下,也不是QQ随处在传的图片,微博轻易能看的新闻……就如同电影中,那个孤零零的莫名其妙长在半山腰草坪上的树一样,才被人注意,才有人感慨,才有人去挥泪。
三
小说作者和张艺谋对“干净”“纯洁”理解得千差万别。书评人与影评人的理解也是八荣八耻搭不上边。
金庸片导演的夫人觉得那种《生死恋》似的生生死死,没有计较物质就是干净的纯洁的,而国导则觉得与无知无关肉体的完整才是纯洁的。花痴们为这个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而落泪,左倾们则因小说里面老三竟然为旧道德故而不染指静秋而痛骂文革害人……
其实,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不过是讲述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罢了。不同的是,小说中的王子是初恋,是中了巫师的爱的咒语,所以爱得生涩,爱得毫无章法,又不管不顾,不计后果;电影中的王子则如经验丰富的段正淳,给与激情,施以小惠,换取小清新的追随。
四
老三被塑造成思想深远前瞻的兵家子弟,如童话中的王子,韩剧中的富二代,台剧里的爱疯4……
尚未嫁出去的女孩子们看《蓝色生死恋》,被那对兄妹死去活来的爱情感动得死去活来,不过静下心来,忽然发现,其实真正可爱的人物反倒是还没有成为大叔的元彬扮演的富二代——他爱就爱了,不管阶级的门户,不管周围人的红眼白眼,不管自己的未来……看他得不到爱情时,一个人关在房间,忽而咒骂所爱,忽而又忧心所爱,在内心中海的尽头山之崖口呼喊着女孩的名字,反复拨打再按掉同一个号码,那么无助无力,空空的虚虚的。仍是心坚如铁的女子都要随着脆弱,哀怜顿起……
小说中的老三,则比起元彬来说,还多了一份生涩。小说再三通过谈吐来证明他所具备的思想、眼光都超出同辈很多人,见识高与能力强的有为青年,却一再地在静秋面前表现得毫无智慧,笨拙迟钝……这些傻傻是举动自然被同样是初恋的静秋所不能理解,而愈发担忧害怕,迟迟不能心有灵犀——正因为如此,无数在情场摸爬滚打的腐女们会讥笑静秋配不上老三,更搞不清楚那么优秀的老三为什么会喜欢那么个不懂珍惜不知好歹的静秋,还会为她去失魂落魄。这些腐女们和国导一样,忘却了自己初恋事后是羞涩,她们被自己包裹的厚厚的伪装的角质层所遮蔽,所以要看得直接,看的物质。而物质的极端,则变得完全丢掉物质。
五
小说文笔那么的普通,之所以打动人,就是“真实”两字。
作者不知道自己写的真正的好就是保留了当事人那些真实的记忆。她幸好没有去修改静秋的形象,如果静秋变得成简爱,一样的聪明、独立和见解超群,那么这个故事大概也就被人们笑笑,当成模仿制作,正式静秋在小说中依旧保留着面对老三的爱情带着那么多女孩子的犹豫、自卑导致的猜忌、小性子、不知好歹等等诸多毛病,这份初恋才显得真实。
同样的,那些翘着嘴对小说中老三对静秋处子之身的保留给予讥笑的所谓学者,只能叫人无语。把这些人放在文革,思想的深度大概就是耍弄笔杆痛批孔老二的地步。至于国导张艺谋的电影,则完全相反,把小说中的身体接触乃至女性觉醒的描绘统统挥之而后快,甚至连小说中健康丰满的静秋也成了单薄的小萝莉——那些批“禁欲”的人该开刀的是这里。
写到这里,身边有人笑:就这么一部电影也值得费这么多笔墨吗?
其实,写的终究还是小说的评论,何况这个小说带来了那么多的回忆,只不过……到此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