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我想你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天,我在门外的楼梯上一个人玩耍。后来妈妈出来,把我带回了屋子里。妈妈跟我说来看看外婆,跟外婆说再见。我看见外婆很舒服的睡在床上,长大之后我知道了,那种状态不能用舒服来形容的。也许是安详。 电影是导演蒋雯丽的处女作,也是她的自传式的故事。对于第一次做导演来讲应该算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了。作品最后取名《我们天上见》,片名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我们将面临一次再见。但是我们看不到主流院线片里的生离死别,试图竭尽其所能想让观众一同哭一把,这里没有大把大把的鼻涕眼泪,不娇柔造作。影片处理的很平淡,这是贯穿整个影片的基调,平凡人物的故事,如同一篇散文,一副水墨画,一笔一笔勾勒出了外孙女和姥爷的生活。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在我们的童年,总有一个值得尊敬的长者陪伴着自己的成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雨 据说电影最初的名字叫《伞》,我不知道蚌埠这个地方的气候特色,电影里时常伴随着细雨,姥爷下葬那天也下着雨,只不过那是场不同与之前的大雨。也许由于雨天出生的关系,我是一个爱雨之人。我甚至自私的希望只要不打扰我的出行,任何时候天上漂着小雨总是比庸懒的太阳要美丽许多。而每每总到我出行的时候天公就不作美,这似乎是对我自私想法的惩罚,又亦或是一种恩赐呢。 戒尺 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小孩子犯错就要挨骂,甚至挨打。就算是再慈祥的姥爷也免不了受传统习惯的约束。于是一把旧时代的戒尺就成了他用来惩罚晓兰扯谎的工具。小孩子爱撒谎,谁在小的时候没有撒过慌呢,考试考不好,逃学,打架等等等等,总之,我们有各种各样扯谎的理由。而我们面对随之而来的打骂,面对这种肉体上的痛楚,唯一的武器就是哭,以致于晓兰在姥爷还没开打之前就已经先泪眼汪汪了。多年之后,她发现远方的父母从来没有真正的寄来过书信,那些来信都是假的,都是姥爷所编造的时候,她流下了眼泪,姥爷也会扯谎。于是我们也明白了,世界上的扯谎不只一种,有坏意的,也有善意的。而当我们面对扯谎与被扯谎的时候,我们都在哭泣。 衣柜 在那个时代,她的父母为了支援边疆的建设,早早就离开了家,从小她就与姥爷相依为命。她是孤独的,我们几乎看不到她有什么朋友。因为姓蒋,顽皮的男同学时常称她为反革命,而体操队的人总是喊她“业余的”。她时常一个人躲在衣柜里,陪伴她的只有一只布娃娃。在这样一个狭小密闭的空间内,带给人的总是一些不愉快的感觉。记得我小时候捉迷藏,躲在一个柜子里,外面叫哥哥帮我把门锁了起来,这样谁都找不到我了。可是没过多久我就感觉到那股压抑难受,那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恐惧。 火车 对于晓兰来讲,她是喜欢火车,我们总能看见她在铁轨上行走,火车能开过淮河到达北方,去她父母所在的地方。而晓兰闯祸唯一的一次没被惩罚,也和火车有关,那时的姥爷似乎又回到了最风华正茂的年纪。在贾樟柯的《站台》中也频频出现过火车的身影,忘不到尽头的铁轨,那是逃避现实,通向理想和自由的希望。所以在电影中,火车总是能被我们想象成美好的东西。而在人类影史中,第一部公开放映的电影就是《火车进站》。 梦 梦总是非现实的,电影里有几次超现实的景象,甚至类似于法国电影经常出现的荒诞的表现方式。导演似乎是借助这样的图象去描写晓兰的部分心理活动,对我而言我不太喜欢这样的方式,毕竟那种法国式的怪异我一向不太接受。有别于电影的整体氛围。 整部影片虽然节奏缓慢,但并不拖沓,似乎从没有一组镜头是多余的,每一桢都那么美丽温馨。记得外婆走的那一天,我没有哭,我知道外婆是死了,但是我不知道死了是什么意思。那时的我还不懂得死亡的含义,就象《一一》里的洋洋一样,只知道婆婆走了,但是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于是他想,既然婆婆没有告诉他去了哪里,那么一定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地方吧。等我们渐渐成长,直到发现身边的人会以一种方式消失,才会去思考关于死亡的种种问题,带着敬畏。而电影里的晓兰意识到总有一天姥爷会离开她。所以她会去问姥爷怕不怕死,人死了会去什么地方。而姥爷告诉她活着跟你在一起,死了和她舅舅他们在一起,两边都是自己的亲人,他的话丝毫没有人终究要死之类生硬的大道理,却让我们在死亡这个问题面前都能感到一丝温暖,那种亲人之间的温暖,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