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价哄抬,杀人有理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今年,彭浩翔拿出了两部三级片,《志明与春娇》和《维多利亚一号》。如果说《志明与春娇》是小清新的黑色幽默,那么《维多利亚一号》就是重口味的黑色暴力,两者同属从社会现状出发,后者则更加辛辣鲜明。彭导仿佛是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级片的传承与致敬,虽以B级片形式包裹,毫不避讳的充斥着血肉横飞,但思想上却折射出楼价暴涨大潮中个体的彷徨与无能为力,着实让这部三级片显现出了深度。
如果你要生存在这个疯狂的楼市,你就必须变得更加疯狂。人都是被社会现实逼疯的,郑丽嫦的连环凶杀是有形的杀戮,而楼市的飙升和业主的哄抬则是种无形的杀戮。影片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惊悚凶杀片,虽然也能看出导演对此类电影的热衷。几场凶杀戏都很有布莱恩.德.帕尔玛和达里欧.阿金图式的场面调度,但彭导显然不想拍成以往的通俗变态杀人狂电影,而是以别开生面的手法使惊悚片显露出社会批判意识,也让观众对主角的心理历程有脉络可寻,两条故事线平行穿插发展,能够在感官刺激的同时再一步一步剥茧抽丝。
影片始终用同情的目光去注视郑丽嫦,挖掘她的尴尬处境与潜在动机,同时也无休止地操纵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这种矛盾情绪,即观众一方面为她的冷血杀人手法倍感震惊,另一方面则为她的现实境遇表示同情。这种手法是希区柯克自称的,也是惯用的 “罪孽转移法”。
丽嫦是香港任何一个低收入男女的缩影,在这个物价翻涨的社会中,弱势群体总是处处居于下风。影片以她成长期的经历穿针引线 - 曾是海员的爷爷希望能有一栋面朝大海的房间,儿时最好的玩伴被强逼搬走,母亲早逝(不满于没能让母亲住上好楼盘),父亲患病急需手术,向男友借钱未果,业主哄抬楼价…尤其是后者彻底毁去了她的美梦。而这些与维多利亚一号中的那些富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那些人属于有房无「家」 - 即将临产的妻子独守空房,丈夫在外养小三儿,青年男女则把房当成了酒色场所,和丽嫦这种有家无「房」的穷人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穷富事态。理想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互不相容,她心中复仇的火焰愈燃愈炽,逐渐失去了理性,不再冷静,残酷的暴力遂如决堤之水,四处泛滥。连环凶杀也是她对社会加诸自己的冷漠和歧视的一种报复手段,她的力量就来自于病态的社会和疯狂混乱的反差之上。她用夸大声势来武装自己,只是意在掩饰情感的枯乏孱弱。
动机清楚了,终极原因是想通过连环凶杀案,令维多利亚一号变为凶宅,逼使业主低价求售。她谋杀的对象好似有针对性,但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何谋杀那位即将临盆的妇女,影片只用一个闪回片段交代了她在电梯间听闻那女人在电话里讲她整夜都是独守空房(也许如果她知道此女已经怀有身孕,就不会选择将她作为谋杀对象了?)。尽管丽嫦的这种杀人买房的行为看起来极不合理,但彭浩翔始终给大家灌输一种主角身上那种“此楼不买非淑女”的秉性,再加上性格上的的弱势被诸多不顺与外来刺激反射出极端相反的人格等因素,让其行凶动机能够合理一些,不过仍感觉是彭导在自圆其说。
她的男友有妻儿,是个同维多利亚一号里不忠的丈夫一样的男人。丽嫦在他的世界里完全成了第三者,他们的关系只是遮遮掩掩于酒店内的偷情、汽车内的口交。不过她满足于这些,因为只有这片刻温存,她才能找到片刻的快乐 – 唯一能与之媲美的就是后来的连环凶杀,因为两者皆是有快感之事。
影片结尾,丽嫦的计划终于成功,她以低价买下维多利亚一号的公寓。而男友再度出现提出去酒店开房时,她提出了分手。她把那只纸杯放在男友的车顶,这纸杯似乎是一种符号化的元素。她童年时曾用纸杯做成一线电话与对面楼上最好的小男孩互诉衷肠,他们把“over”说成是“混蛋”,似懂非懂的小丽嫦说着“混蛋”却不知这到底是不是脏话,当她终于明白了“混蛋”的含义时却已步入了而立之年,她并没向男友道出这两个字,只是将纸杯放于他的车顶,意为“混蛋”也表示两人关系的“over”。分手不仅宣告了丽嫦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新家」,也在精神世界上找到了「新归宿」。
影片的缺憾感觉是倒叙和穿插有些零散,虽用不少篇幅展开了成长时期的诸多不顺,但仍缺少挫败感和心理过渡,所以最后的爆发仍有些不能令人信服。而彭导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凶杀戏的血腥细节上,使得形式大于内容,主题并不均衡。
如果你要生存在这个疯狂的楼市,你就必须变得更加疯狂。人都是被社会现实逼疯的,郑丽嫦的连环凶杀是有形的杀戮,而楼市的飙升和业主的哄抬则是种无形的杀戮。影片并非普通意义上的惊悚凶杀片,虽然也能看出导演对此类电影的热衷。几场凶杀戏都很有布莱恩.德.帕尔玛和达里欧.阿金图式的场面调度,但彭导显然不想拍成以往的通俗变态杀人狂电影,而是以别开生面的手法使惊悚片显露出社会批判意识,也让观众对主角的心理历程有脉络可寻,两条故事线平行穿插发展,能够在感官刺激的同时再一步一步剥茧抽丝。
影片始终用同情的目光去注视郑丽嫦,挖掘她的尴尬处境与潜在动机,同时也无休止地操纵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这种矛盾情绪,即观众一方面为她的冷血杀人手法倍感震惊,另一方面则为她的现实境遇表示同情。这种手法是希区柯克自称的,也是惯用的 “罪孽转移法”。
丽嫦是香港任何一个低收入男女的缩影,在这个物价翻涨的社会中,弱势群体总是处处居于下风。影片以她成长期的经历穿针引线 - 曾是海员的爷爷希望能有一栋面朝大海的房间,儿时最好的玩伴被强逼搬走,母亲早逝(不满于没能让母亲住上好楼盘),父亲患病急需手术,向男友借钱未果,业主哄抬楼价…尤其是后者彻底毁去了她的美梦。而这些与维多利亚一号中的那些富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那些人属于有房无「家」 - 即将临产的妻子独守空房,丈夫在外养小三儿,青年男女则把房当成了酒色场所,和丽嫦这种有家无「房」的穷人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穷富事态。理想总是与现实格格不入,互不相容,她心中复仇的火焰愈燃愈炽,逐渐失去了理性,不再冷静,残酷的暴力遂如决堤之水,四处泛滥。连环凶杀也是她对社会加诸自己的冷漠和歧视的一种报复手段,她的力量就来自于病态的社会和疯狂混乱的反差之上。她用夸大声势来武装自己,只是意在掩饰情感的枯乏孱弱。
动机清楚了,终极原因是想通过连环凶杀案,令维多利亚一号变为凶宅,逼使业主低价求售。她谋杀的对象好似有针对性,但我始终不能理解为何谋杀那位即将临盆的妇女,影片只用一个闪回片段交代了她在电梯间听闻那女人在电话里讲她整夜都是独守空房(也许如果她知道此女已经怀有身孕,就不会选择将她作为谋杀对象了?)。尽管丽嫦的这种杀人买房的行为看起来极不合理,但彭浩翔始终给大家灌输一种主角身上那种“此楼不买非淑女”的秉性,再加上性格上的的弱势被诸多不顺与外来刺激反射出极端相反的人格等因素,让其行凶动机能够合理一些,不过仍感觉是彭导在自圆其说。
她的男友有妻儿,是个同维多利亚一号里不忠的丈夫一样的男人。丽嫦在他的世界里完全成了第三者,他们的关系只是遮遮掩掩于酒店内的偷情、汽车内的口交。不过她满足于这些,因为只有这片刻温存,她才能找到片刻的快乐 – 唯一能与之媲美的就是后来的连环凶杀,因为两者皆是有快感之事。
影片结尾,丽嫦的计划终于成功,她以低价买下维多利亚一号的公寓。而男友再度出现提出去酒店开房时,她提出了分手。她把那只纸杯放在男友的车顶,这纸杯似乎是一种符号化的元素。她童年时曾用纸杯做成一线电话与对面楼上最好的小男孩互诉衷肠,他们把“over”说成是“混蛋”,似懂非懂的小丽嫦说着“混蛋”却不知这到底是不是脏话,当她终于明白了“混蛋”的含义时却已步入了而立之年,她并没向男友道出这两个字,只是将纸杯放于他的车顶,意为“混蛋”也表示两人关系的“over”。分手不仅宣告了丽嫦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新家」,也在精神世界上找到了「新归宿」。
影片的缺憾感觉是倒叙和穿插有些零散,虽用不少篇幅展开了成长时期的诸多不顺,但仍缺少挫败感和心理过渡,所以最后的爆发仍有些不能令人信服。而彭导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凶杀戏的血腥细节上,使得形式大于内容,主题并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