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的边际:合理化

裂缝里的小女孩们,包括心思最深的DI,都不能说就一定是拉拉。她只是争宠,好胜,在一个封闭的纯女性的环境里,这种金枝欲孽的争斗只有可能表现为女女。真等她们走出去之后,很多事就不攻自破了。她爱MISS G,也希望独占G的宠爱,但她对G的爱,更多不过是对偶像的爱,是对她心中理想的女性人格--她的自我投射的爱,她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象G那样的人。这和爱情不一样,很难想象在爱情里,爱上一个人是想成为和他(她)一样的人。
D对F的恨是复杂的,既有自己争宠失利的嫉妒,更有对G的深深怨恨的转移。这种怨恨不仅仅是因为失宠,更因为那夜偷窥之后,偶像倒塌,G粉碎的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D的自我投射,我敢说,之前的D绝没有想到她竭力拼抢的宠是这个方式,也不会认同自己想要成为的原来是这样的人。
在她和同学冷眼旁观G追着F那一幕时,草地上那两个人她都恨,甚至说不清更恨谁一点,因为尽管她当时不肯承认(包括跟自己承认),她其实是明白那天夜里F是无辜的。然而当她坐到G身边,G无助的倒在她怀里后,她对G的恨就完全转移到F身上了。她用“为G出头”、“为维护整个集体”这类理由,把自己对F的恨合理化。在召集同学去追打F时,她的恨意是真有可能为了G置F于死地的,只是,这只是恨意,需要发泄,不敢想要落实,可以扎小人,无法面对真的红刀子进白刀子出。所以F一出现险况,就立即把她唤回了,也立即击破了她对自己行为的合理化解释。这种合理化一旦崩溃,对G的恨意也就随之回来了,此刻还更新添了她对自己罪行的悔恨,而G是导致她犯下所有罪行的由头,是罪魁祸首。
所以最后G说“你们只是需要替罪羊”,并没有说错。再黑暗点甚至可以怀疑,最后D看见的那一幕--G在F死后才把救命吸袋放到F手里那个小动作,真地发生过吗?还是只是出自D的想象,是她为了减轻自己罪孽的想象,是新的合理化工程?
我对F的死没有责任,我只是被G蒙弊才犯下了错,G虽没有动手,实际上她才是幕后凶手。
-->我对F的死没有责任,F本来是可以不死的,是G把她杀死的,G才是真凶。
注意,是且只是她一个人看见了那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小动作。她需要这个动作,需要这个解释。
其后在同学那里揭露G,到校长那里出卖G,都可以看做是这个合理化工程的加固工作。合理化不是谎言,只是自欺。她首先是说服自己相信真地看见了那一幕的。然而,就算她成功地说服自己也说服大家把罪归于G,内心深处还是深深知道自己该受惩罚的。因此出卖G,放逐G,同时也是在放逐她自己,如果G曾经是她的自我投射,现在她把这个投射杀死了,也是杀死了一部分自我。这也是她最后选择离开的原因,她不仅是要逃离那个塑造了G的环境,也是要接受和G一样的惩罚,尝尝被放逐的滋味,特别是带着一张她们先前放逐F时塞给她的手绘地图,这种逃法真地和放逐无异。
所以,就算这个黑暗的猜测是事实,我也还是会原谅她,更能接受电影的而不是小说的变态结局。不管怎么说,想要合理化,本身就是知罪的表现。人在特殊的环境里是可能变得格外残酷,但恶意是有边际的。不承认恶有边际,甚至人为地抹杀边际,放大恶和残酷,除了故做深刻,也是在用人性的恶为自身的恶寻找合理性。就连《蝇王》里的恶童,也只有在涂了脸之后才能肆无忌惮,不管他们犯下怎样的恶,他们要去涂脸就说明不是不知罪。人不能用知罪来原谅自己,那和合理化无异,但是对旁人,很多时候,只要TA还知罪,想到要去合理化也就够了。
D对F的恨是复杂的,既有自己争宠失利的嫉妒,更有对G的深深怨恨的转移。这种怨恨不仅仅是因为失宠,更因为那夜偷窥之后,偶像倒塌,G粉碎的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D的自我投射,我敢说,之前的D绝没有想到她竭力拼抢的宠是这个方式,也不会认同自己想要成为的原来是这样的人。
在她和同学冷眼旁观G追着F那一幕时,草地上那两个人她都恨,甚至说不清更恨谁一点,因为尽管她当时不肯承认(包括跟自己承认),她其实是明白那天夜里F是无辜的。然而当她坐到G身边,G无助的倒在她怀里后,她对G的恨就完全转移到F身上了。她用“为G出头”、“为维护整个集体”这类理由,把自己对F的恨合理化。在召集同学去追打F时,她的恨意是真有可能为了G置F于死地的,只是,这只是恨意,需要发泄,不敢想要落实,可以扎小人,无法面对真的红刀子进白刀子出。所以F一出现险况,就立即把她唤回了,也立即击破了她对自己行为的合理化解释。这种合理化一旦崩溃,对G的恨意也就随之回来了,此刻还更新添了她对自己罪行的悔恨,而G是导致她犯下所有罪行的由头,是罪魁祸首。
所以最后G说“你们只是需要替罪羊”,并没有说错。再黑暗点甚至可以怀疑,最后D看见的那一幕--G在F死后才把救命吸袋放到F手里那个小动作,真地发生过吗?还是只是出自D的想象,是她为了减轻自己罪孽的想象,是新的合理化工程?
我对F的死没有责任,我只是被G蒙弊才犯下了错,G虽没有动手,实际上她才是幕后凶手。
-->我对F的死没有责任,F本来是可以不死的,是G把她杀死的,G才是真凶。
注意,是且只是她一个人看见了那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小动作。她需要这个动作,需要这个解释。
其后在同学那里揭露G,到校长那里出卖G,都可以看做是这个合理化工程的加固工作。合理化不是谎言,只是自欺。她首先是说服自己相信真地看见了那一幕的。然而,就算她成功地说服自己也说服大家把罪归于G,内心深处还是深深知道自己该受惩罚的。因此出卖G,放逐G,同时也是在放逐她自己,如果G曾经是她的自我投射,现在她把这个投射杀死了,也是杀死了一部分自我。这也是她最后选择离开的原因,她不仅是要逃离那个塑造了G的环境,也是要接受和G一样的惩罚,尝尝被放逐的滋味,特别是带着一张她们先前放逐F时塞给她的手绘地图,这种逃法真地和放逐无异。
所以,就算这个黑暗的猜测是事实,我也还是会原谅她,更能接受电影的而不是小说的变态结局。不管怎么说,想要合理化,本身就是知罪的表现。人在特殊的环境里是可能变得格外残酷,但恶意是有边际的。不承认恶有边际,甚至人为地抹杀边际,放大恶和残酷,除了故做深刻,也是在用人性的恶为自身的恶寻找合理性。就连《蝇王》里的恶童,也只有在涂了脸之后才能肆无忌惮,不管他们犯下怎样的恶,他们要去涂脸就说明不是不知罪。人不能用知罪来原谅自己,那和合理化无异,但是对旁人,很多时候,只要TA还知罪,想到要去合理化也就够了。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