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一曲新词酒一杯

文/郭威(小小yumiko)
看到电影名称《80’后》就给这部电影定性为一部关于青春形式的电影,同时也是属于一代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受众必然是80后的年轻人,但是原名为《地久天长》改名为《80’后》就意味着其受众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去最大限度的表现一代人,这是这部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但不幸的是,作为编剧出身的李芳芳固然具备对于电影整体方向的总体把握,但是其通过一个女性及其细腻的视角来演绎一段爱情从而展现一带人的生活未免有些不合题意,因此这部电影代表了是一代人,还是代表了一种凄美的爱情,还是代表了一场社会的变迁?
关于80后
出身名门的80后李芳芳(不知道如何称呼她,是电影导演还是应是编剧,如果做一个比较我感觉还是作为编剧的她比较出彩)16岁就有签名售书的照片刊登到了《人民日报》,18岁独立编写了电视剧《十七岁不哭》并且在朝廷台播出,对于这样一位少年有为的文艺青年来说最容易造成其内心膨胀,从这部《80’后》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以爱情为主线,从一个将近20年的时间段中来展现一代人的历程,但是这个历程不是一场虚无缥缈的爱情,或者说导演用集中象征符号和历史事件(比如香港回归,申奥成功,非典)来作为一种80后的坐标,但是对于这样一部通篇爱情味的电影来说历史背景可以放在任何时候,可能导演是再通过一种历史特有的坐标来找到与观众的共鸣之处,但是她没有考虑到的是80后这一代人的特殊性。在80后的成长中经历着父辈们从未经历过的社会变迁,他们无法很快的去适应这个变迁的社会,像片中所表现的爱情不过深刻不过悲惨所以根本不会得到我们这些经历巨变的80后的共鸣的。可能表现的越残酷越险恶越现实才能得到我们的共鸣,就像前一段时间的一部根本称不上电影的片子叫做《待业青年》却得到了很多80后的赞扬,也许李芳芳从小生活的环境过于优越没有真正体会过80后们真正面临的生活压力,只能平白无故的自己意淫生活的美好,而且还要拉着我们一起跟她意淫。
关于剧本
对于剧本来说不可否认李芳芳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横跨十多年的爱情,这样一种经历风云变幻的爱情对于观众来说最容易被打动。因为爱情永远都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守望才能成就一段美好的佳话。对于镜头运用的非常唯美,有一种韩国纯爱电影的风格,同时其剧情发展也与韩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80’后》就差在了演员阵容上,虽然可以采用一些较为新鲜的面孔但是没有整部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位演员可以算得上是明星,甚至说如果不是《十七岁不哭》没人回想起导演李芳芳是个何许人也。但是李芳芳说“要为80后青春立传”,看完这部电影才恍然发现立传只是一个手段,在商业大潮之中达到电影的票房最大化才是王道,立传?听起来有些好笑,吸引80后的眼光不必要放狠话,把自己该做好的做好自然会成为一部经典。
关于电影
如果抛去其他但从电影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唯美的镜头、优美的配乐以及那段凄美的爱情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中国正统审美的趋向。每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性格特点,而且在后期的报道中我看到了这些人物设置是对应着每一个星座的,对于星座来说我的父辈们知道星座的并不是太多,但是对于80后知道自己的星座要比知道你的属相要重要的多,因为在你每次申请各种账号的时候会填写你的生辰八字以及你的星座。导演在电影中还是透露出了一些社会现状,但是没有把这种社会现状剖析透彻,导致我们根本不会注意这种社会现状,反而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爱情的结果。
一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了一个时代,伴随着陈楚生唱的天长地久我已经明白了李芳芳的处女座会以失败而告终,追忆哥哥与80后一代人的成长好像没有任何的联系,一个陈楚生怎么能和张国荣相提并论,而且翻唱总要找一些有水平的吧。一首歌、一段情组成了整部电影,略显单薄,但对于李芳芳的处女作来说已经难得可贵,希望下次找准切入点然后再拍电影。
看到电影名称《80’后》就给这部电影定性为一部关于青春形式的电影,同时也是属于一代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受众必然是80后的年轻人,但是原名为《地久天长》改名为《80’后》就意味着其受众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去最大限度的表现一代人,这是这部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但不幸的是,作为编剧出身的李芳芳固然具备对于电影整体方向的总体把握,但是其通过一个女性及其细腻的视角来演绎一段爱情从而展现一带人的生活未免有些不合题意,因此这部电影代表了是一代人,还是代表了一种凄美的爱情,还是代表了一场社会的变迁?
关于80后
出身名门的80后李芳芳(不知道如何称呼她,是电影导演还是应是编剧,如果做一个比较我感觉还是作为编剧的她比较出彩)16岁就有签名售书的照片刊登到了《人民日报》,18岁独立编写了电视剧《十七岁不哭》并且在朝廷台播出,对于这样一位少年有为的文艺青年来说最容易造成其内心膨胀,从这部《80’后》中我们可以看出故事以爱情为主线,从一个将近20年的时间段中来展现一代人的历程,但是这个历程不是一场虚无缥缈的爱情,或者说导演用集中象征符号和历史事件(比如香港回归,申奥成功,非典)来作为一种80后的坐标,但是对于这样一部通篇爱情味的电影来说历史背景可以放在任何时候,可能导演是再通过一种历史特有的坐标来找到与观众的共鸣之处,但是她没有考虑到的是80后这一代人的特殊性。在80后的成长中经历着父辈们从未经历过的社会变迁,他们无法很快的去适应这个变迁的社会,像片中所表现的爱情不过深刻不过悲惨所以根本不会得到我们这些经历巨变的80后的共鸣的。可能表现的越残酷越险恶越现实才能得到我们的共鸣,就像前一段时间的一部根本称不上电影的片子叫做《待业青年》却得到了很多80后的赞扬,也许李芳芳从小生活的环境过于优越没有真正体会过80后们真正面临的生活压力,只能平白无故的自己意淫生活的美好,而且还要拉着我们一起跟她意淫。
关于剧本
对于剧本来说不可否认李芳芳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横跨十多年的爱情,这样一种经历风云变幻的爱情对于观众来说最容易被打动。因为爱情永远都是一个不变的话题,守望才能成就一段美好的佳话。对于镜头运用的非常唯美,有一种韩国纯爱电影的风格,同时其剧情发展也与韩剧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80’后》就差在了演员阵容上,虽然可以采用一些较为新鲜的面孔但是没有整部影片中没有任何一位演员可以算得上是明星,甚至说如果不是《十七岁不哭》没人回想起导演李芳芳是个何许人也。但是李芳芳说“要为80后青春立传”,看完这部电影才恍然发现立传只是一个手段,在商业大潮之中达到电影的票房最大化才是王道,立传?听起来有些好笑,吸引80后的眼光不必要放狠话,把自己该做好的做好自然会成为一部经典。
关于电影
如果抛去其他但从电影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无论是唯美的镜头、优美的配乐以及那段凄美的爱情都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中国正统审美的趋向。每个人都有一种独特的性格特点,而且在后期的报道中我看到了这些人物设置是对应着每一个星座的,对于星座来说我的父辈们知道星座的并不是太多,但是对于80后知道自己的星座要比知道你的属相要重要的多,因为在你每次申请各种账号的时候会填写你的生辰八字以及你的星座。导演在电影中还是透露出了一些社会现状,但是没有把这种社会现状剖析透彻,导致我们根本不会注意这种社会现状,反而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爱情的结果。
一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了一个时代,伴随着陈楚生唱的天长地久我已经明白了李芳芳的处女座会以失败而告终,追忆哥哥与80后一代人的成长好像没有任何的联系,一个陈楚生怎么能和张国荣相提并论,而且翻唱总要找一些有水平的吧。一首歌、一段情组成了整部电影,略显单薄,但对于李芳芳的处女作来说已经难得可贵,希望下次找准切入点然后再拍电影。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