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徐的杜拉拉--北京没有上东区

没错,这绝对是一部媚俗的片子,至少是一部想要标榜媚俗的片子。
只不过媚俗在我的辞典里并不是个纯粹的贬义词,这大概是受米兰·昆德拉的深刻影响吧。媚俗就是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分量,媚俗和劳动一样伟大,使人类最终和长期混为一类的普通动物彻底划分出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人,生活,城市,种种,因为媚俗而得以存活和延续。老徐拍《杜拉拉升职记》的时候应该是懂得这个的吧,于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上演中国版的《Gossip Girl》、《Sexy and the City》、《The Devil Wears Prada》……媚俗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大部分是由物质的东西构成。媚俗大概是很物质的吧,我想。北京的CBD够媚俗吗?我暂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我只是觉得,媚俗的城市一定是是密集的、浓度高的,而这密度决不是针对人口密集程度而言,更多是由城市的布局决定的。我喜欢block布局的城市,喜欢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车之中,在不同的Street、District步行,而不是为了到达对面遥远而陌生的街道而被迫通过天桥。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是一座疏离的城市,远远没有达到媚俗的密度。
媚俗也是精神的吧。有人酷评老徐的《杜拉拉升职记》可以改名为《杜拉拉恋爱记》。或许老徐只是懂得北京CBD真的无法还原成NY的上东区,于是不得不加点料用感情戏来填充一下不够味的媚俗。用模拟的精神媚俗给物质的媚俗占个位儿,这不怪老徐,只能怪北京。
北京是一座无法媚俗的城市。一个媚俗的城市的灵魂是自由的。
来北京快有5年了吧,一直都没有改掉五年前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这里始终是一个政治味儿太浓的城市,空气里都有着令人难以放纵的沉重和压抑。这是一个端着架子的城市,他骨子里崇尚的不是自由和活力,而是理性和分寸。
城市的理性给人以理性的生活,既给人压力有给人力量,这是城市创造的痛苦和价值。在压力中生存,在压力中选择,在压力中创造,在压力中组合新的生活方式——和媚俗。不同的城市风格就是在这种重组中得以形成。无疑,纵然老徐的《杜拉拉升职记》太烂,至少她再次为我确认了——北京没有上东区。
只不过媚俗在我的辞典里并不是个纯粹的贬义词,这大概是受米兰·昆德拉的深刻影响吧。媚俗就是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分量,媚俗和劳动一样伟大,使人类最终和长期混为一类的普通动物彻底划分出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人,生活,城市,种种,因为媚俗而得以存活和延续。老徐拍《杜拉拉升职记》的时候应该是懂得这个的吧,于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上演中国版的《Gossip Girl》、《Sexy and the City》、《The Devil Wears Prada》……媚俗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大部分是由物质的东西构成。媚俗大概是很物质的吧,我想。北京的CBD够媚俗吗?我暂时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我只是觉得,媚俗的城市一定是是密集的、浓度高的,而这密度决不是针对人口密集程度而言,更多是由城市的布局决定的。我喜欢block布局的城市,喜欢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车之中,在不同的Street、District步行,而不是为了到达对面遥远而陌生的街道而被迫通过天桥。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是一座疏离的城市,远远没有达到媚俗的密度。
媚俗也是精神的吧。有人酷评老徐的《杜拉拉升职记》可以改名为《杜拉拉恋爱记》。或许老徐只是懂得北京CBD真的无法还原成NY的上东区,于是不得不加点料用感情戏来填充一下不够味的媚俗。用模拟的精神媚俗给物质的媚俗占个位儿,这不怪老徐,只能怪北京。
北京是一座无法媚俗的城市。一个媚俗的城市的灵魂是自由的。
来北京快有5年了吧,一直都没有改掉五年前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这里始终是一个政治味儿太浓的城市,空气里都有着令人难以放纵的沉重和压抑。这是一个端着架子的城市,他骨子里崇尚的不是自由和活力,而是理性和分寸。
城市的理性给人以理性的生活,既给人压力有给人力量,这是城市创造的痛苦和价值。在压力中生存,在压力中选择,在压力中创造,在压力中组合新的生活方式——和媚俗。不同的城市风格就是在这种重组中得以形成。无疑,纵然老徐的《杜拉拉升职记》太烂,至少她再次为我确认了——北京没有上东区。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