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电影名称源自伯格曼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的结语:“当夜幕低垂之际,所有恶灵布满四周……”。编剧/导演是一位女性,我猜想她大约一定是一位同性恋。
一部作品,作者是男是女是无法掩盖的事情。涉及到微妙的同性恋作品,其作者是直是弯也一目了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百合向动漫画也有男性向女性向,而《圣母在上》和《blue》是男性无论如何写不出来的。
女主角卡蜜儿是一位神学教师,相识三年的男友在同一学院教书。某一天,她钟爱的狗死掉了,她将其尸体放入了冰箱里。在洗衣店里她忍不住哭泣,一位女子派翠亚去安慰了她。这就是两位女主相遇的开始。
故事的设定非常有趣。卡蜜儿的个性温柔、严谨、脆弱,她有着一张善良而脆弱的美丽的脸,身份是神学的教师。讨论道德问题是她的功课。而派翠亚是一位黑人女子,马戏团的演员。黑色的紧身衣紧裹着她柔软匀称的身体,在灯影下表演着诱人的舞蹈,这是卡蜜儿第一次去找派翠亚拿回在洗衣店被拿错了的衣服时的场景。
派翠亚将卡蜜儿邀请到自己住的房车里,金箔和毛皮装饰着她的住所,流浪而艳丽,吉普赛女郎。圆底的奇妙酒杯盛着威士忌,在木桌子上轻轻晃动。派翠亚露骨地,直白地表达了对卡蜜儿的倾慕之情。
“我并非不爱马汀,只是和她在一起更好……”卡蜜儿对自己直言。在此之前,她的人生一成不变,灵魂微妙地束缚在她的躯体、她的日常里面。她有着同在神学院教书的男友,她继承父业献身宗教,她敬业而受到牧师的赏识。然而同样,她私底下喝樱桃酒,在牧师面前随意地(并非有意为之)谈起摇滚乐和性高潮的关系,她有着对于她的日常所并不贴切的部分,虽然被日常压抑,却依然停留在她的灵魂之中。这些东西被马戏团的波西米亚女郎所勾引起。
派翠亚像风一般,直率、热情、她穿缀满花纹和亮片露出整个背部的上衣,没穿内衣。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着装不穿内衣竟然有着如此魅力。这种魅力的名字并不是性感,而是自由。自由而寂寞的吉普赛女郎。
派翠亚爱卡蜜儿的慧黠善良与脆弱,她本能地被她吸引,在第一次见到的时候。为了再次相见她故意拿了卡蜜儿的衣服,且在自己的衣服袋子里留下来自己的名片。而卡蜜儿无由分辨地被派翠亚吸引,甚至说不出来这种吸引力来自何处,她的爱情是对自己既有生活的背叛,是对自己心灵的肯定,就好像影片开始的一样,女子在水中游着,却遇到了薄薄的一层冰。现在她开始叩击着冰层。先是因为死去的狗,继而是因为死去的狗而结识的女郎。
这女郎带她滑翔。虽然因此她扭伤了腿,却感觉很好。这女郎颠覆了她的观念。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有伤风化,不知羞耻,没有尊严。“尊严?有什么比和我心爱的人跳舞更加有尊严的事?”派翠亚说。卡蜜儿无法否定。她无法否定自己,虽然她是神学的教师,在面试时面对被提出同性恋的看法,即使明知正确答案,她仍然不禁为同性恋辩护。被派翠亚吸引,她微弱地抵抗着,试图从男友那里寻找新的东西。不过新的东西不在既有的生活里,而在派翠亚那里。她一方面被自己既有的想法束缚着,一方面却忍不住跑去找了派翠亚。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感情交锋。
“可是我为你深深着迷。”派翠亚直言相告,在卡蜜儿说,我们可以做普通朋友的时候。卡蜜儿的回答让我笑了,“没关系,我们是人,又不是动物。”
卡蜜儿天真地以为她可以抑制住她的情欲,以此来说服自己可以和派翠亚做朋友。她的话虽然绝妙,指向的论点却错了。
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他们会因为灵魂相爱,而别于肉体。
马戏团不能在城市里久待。在卡蜜儿的男友提前回家,在空空的房子里发呆的时候,两个女郎亲密交谈,做爱。在毛皮与金箔装饰的车房里醒来,深红色的丝绒覆盖着她们。派翠亚抚摸着卡蜜儿的脸,倾诉爱意。她爱她的脆弱,爱她的慧黠,爱她眼底偶尔浮现的忧伤。而卡蜜儿甚至说不出来,她被派翠亚哪点吸引,对于她,派翠亚只是个流浪儿,然而她喜欢和她交谈,喜欢和她在一起。卡蜜儿直言相告,“我爱你”。
一成不变的古老城市和流动的马戏团,非常微妙,是传统的卡蜜儿决定一同离开,而不是自由的派翠亚为她留下来。
故事的许多情境饱含着隐喻,然而仅就拉片来说,也是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徐缓,故事饱满,音乐贴切,情境美好。尤其是几段床戏美丽得使人窒息。美丽的东西我觉得,在影响力上都接近诗,这个电影里的床戏美丽得像诗一样。
深红丝绒覆盖下的身体,缠绵与一对女郎的空中舞蹈的镜头交替。女性之间的爱与做爱密不可分,因为关乎灵魂。尽管我们有着平静的日常,有着并非不爱的男友,有着构成我们生活全部的自己的节奏与自己的步伐,我们仍然会在某时某刻,被强大的水流卷住带走,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过去。纵使抵抗也毫无意义。纵使你是基督教的教师也毫无意义,纵使你深信上帝,你也不能抗拒那股力量。或许那股力量就是上帝本人带给你的,呢?
世界,女性。在我的逻辑里,它们是一对反义词。灵魂,女性,这是一对近义词。世界,灵魂,很好,又一对反义词。神学与马戏团。男人与女人。牧师与吉卜赛女郎。爱情与生活。冰下畅游在水里的灵魂,尽管是薄冰。电影里的隐喻别去挖掘,诗也不能去挖掘。爱情也是。
两年前我看《蓝色大海》的时候,字幕翻译错了。真相是远桐对雾岛直言,“尽管你这么喜欢我,可是对我而言那个男人却更重要。”哪里也不能去了的她对还没有真切经历痛苦的雾岛说,“去东京吧。”
尽管是百合,这个故事噎住我的更多是关于青春的疼痛。在那个时候我单恋着一个人,对她的青涩的爱情与青春的疼痛糅杂在一起,使我好像被困在青色的麦田里,在没过头顶的高草里不断行走着,无边无际。
看这部电影的现在,我刚刚被埋葬了一段感情。其开始是有如在无边的荒原里行走被闪电击中了一样,命运的强大水流。我因此非常能理解一见钟情和这部电影。其结束呢,大概就像是不知不觉走到了悬崖边,自己还没弄清什么,就坠下去了。
现在我憎恨使我走到了这里的那个人。因为没法憎恨命运的强大水流。
当夜幕低垂之际,所有恶灵布满四周。是继续龟缩在自己的屋子里吗,即使你的生活已经出现了微微的龟裂,还是走出去呢,即使看不到出走之后的方向。鲁迅说,娜拉出走之后怎样?那将是一篇新小说的主题。等我知道了就告诉你们。只是夜幕低垂,而变动已经出现了,命运的水流将你卷住,现在是要出走,必须出走,只能这么做,没有别的选择。
即使坠崖之后,我被留在无边的孤独里。
跟着派翠亚离开之后的卡蜜儿,她的命运会怎样呢?她们能够长久地在一起吗?她们不会分手吗?观念、出身、教育差距如此巨大,只在灵魂的方向被牵系着,真的能抵挡得住日常的磨练吗?这些问题搁置不谈,只说一点。如果她们分开了,卡蜜儿还会回到她一直生活着的那个古老的城镇,去做她的神学教师吗?
——绝对不会。
命运降临在一个人身上,从内心到其生活,其日常,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瞬间发生。命运的这种降临,可以有许多种方式,以许多面貌。
在这些方式中,最为优雅而美丽的,无疑是点燃灵魂的爱情。
不过相对的(这与影片无关了),最为惨烈而流离的,同样是爱情。“因为我曾经爱过,却又失去。”派翠亚这样告诉卡蜜儿,在马戏团明天要离开这里,她们要分手之际。这句简短的台词,也给我了深深的震撼。
一部作品,作者是男是女是无法掩盖的事情。涉及到微妙的同性恋作品,其作者是直是弯也一目了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百合向动漫画也有男性向女性向,而《圣母在上》和《blue》是男性无论如何写不出来的。
女主角卡蜜儿是一位神学教师,相识三年的男友在同一学院教书。某一天,她钟爱的狗死掉了,她将其尸体放入了冰箱里。在洗衣店里她忍不住哭泣,一位女子派翠亚去安慰了她。这就是两位女主相遇的开始。
故事的设定非常有趣。卡蜜儿的个性温柔、严谨、脆弱,她有着一张善良而脆弱的美丽的脸,身份是神学的教师。讨论道德问题是她的功课。而派翠亚是一位黑人女子,马戏团的演员。黑色的紧身衣紧裹着她柔软匀称的身体,在灯影下表演着诱人的舞蹈,这是卡蜜儿第一次去找派翠亚拿回在洗衣店被拿错了的衣服时的场景。
派翠亚将卡蜜儿邀请到自己住的房车里,金箔和毛皮装饰着她的住所,流浪而艳丽,吉普赛女郎。圆底的奇妙酒杯盛着威士忌,在木桌子上轻轻晃动。派翠亚露骨地,直白地表达了对卡蜜儿的倾慕之情。
“我并非不爱马汀,只是和她在一起更好……”卡蜜儿对自己直言。在此之前,她的人生一成不变,灵魂微妙地束缚在她的躯体、她的日常里面。她有着同在神学院教书的男友,她继承父业献身宗教,她敬业而受到牧师的赏识。然而同样,她私底下喝樱桃酒,在牧师面前随意地(并非有意为之)谈起摇滚乐和性高潮的关系,她有着对于她的日常所并不贴切的部分,虽然被日常压抑,却依然停留在她的灵魂之中。这些东西被马戏团的波西米亚女郎所勾引起。
派翠亚像风一般,直率、热情、她穿缀满花纹和亮片露出整个背部的上衣,没穿内衣。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着装不穿内衣竟然有着如此魅力。这种魅力的名字并不是性感,而是自由。自由而寂寞的吉普赛女郎。
派翠亚爱卡蜜儿的慧黠善良与脆弱,她本能地被她吸引,在第一次见到的时候。为了再次相见她故意拿了卡蜜儿的衣服,且在自己的衣服袋子里留下来自己的名片。而卡蜜儿无由分辨地被派翠亚吸引,甚至说不出来这种吸引力来自何处,她的爱情是对自己既有生活的背叛,是对自己心灵的肯定,就好像影片开始的一样,女子在水中游着,却遇到了薄薄的一层冰。现在她开始叩击着冰层。先是因为死去的狗,继而是因为死去的狗而结识的女郎。
这女郎带她滑翔。虽然因此她扭伤了腿,却感觉很好。这女郎颠覆了她的观念。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有伤风化,不知羞耻,没有尊严。“尊严?有什么比和我心爱的人跳舞更加有尊严的事?”派翠亚说。卡蜜儿无法否定。她无法否定自己,虽然她是神学的教师,在面试时面对被提出同性恋的看法,即使明知正确答案,她仍然不禁为同性恋辩护。被派翠亚吸引,她微弱地抵抗着,试图从男友那里寻找新的东西。不过新的东西不在既有的生活里,而在派翠亚那里。她一方面被自己既有的想法束缚着,一方面却忍不住跑去找了派翠亚。这是一段非常有趣的感情交锋。
“可是我为你深深着迷。”派翠亚直言相告,在卡蜜儿说,我们可以做普通朋友的时候。卡蜜儿的回答让我笑了,“没关系,我们是人,又不是动物。”
卡蜜儿天真地以为她可以抑制住她的情欲,以此来说服自己可以和派翠亚做朋友。她的话虽然绝妙,指向的论点却错了。
人之所以有别于动物,是因为他们会因为灵魂相爱,而别于肉体。
马戏团不能在城市里久待。在卡蜜儿的男友提前回家,在空空的房子里发呆的时候,两个女郎亲密交谈,做爱。在毛皮与金箔装饰的车房里醒来,深红色的丝绒覆盖着她们。派翠亚抚摸着卡蜜儿的脸,倾诉爱意。她爱她的脆弱,爱她的慧黠,爱她眼底偶尔浮现的忧伤。而卡蜜儿甚至说不出来,她被派翠亚哪点吸引,对于她,派翠亚只是个流浪儿,然而她喜欢和她交谈,喜欢和她在一起。卡蜜儿直言相告,“我爱你”。
一成不变的古老城市和流动的马戏团,非常微妙,是传统的卡蜜儿决定一同离开,而不是自由的派翠亚为她留下来。
故事的许多情境饱含着隐喻,然而仅就拉片来说,也是个动人的故事。情节徐缓,故事饱满,音乐贴切,情境美好。尤其是几段床戏美丽得使人窒息。美丽的东西我觉得,在影响力上都接近诗,这个电影里的床戏美丽得像诗一样。
深红丝绒覆盖下的身体,缠绵与一对女郎的空中舞蹈的镜头交替。女性之间的爱与做爱密不可分,因为关乎灵魂。尽管我们有着平静的日常,有着并非不爱的男友,有着构成我们生活全部的自己的节奏与自己的步伐,我们仍然会在某时某刻,被强大的水流卷住带走,被一股强大的力量吸引过去。纵使抵抗也毫无意义。纵使你是基督教的教师也毫无意义,纵使你深信上帝,你也不能抗拒那股力量。或许那股力量就是上帝本人带给你的,呢?
世界,女性。在我的逻辑里,它们是一对反义词。灵魂,女性,这是一对近义词。世界,灵魂,很好,又一对反义词。神学与马戏团。男人与女人。牧师与吉卜赛女郎。爱情与生活。冰下畅游在水里的灵魂,尽管是薄冰。电影里的隐喻别去挖掘,诗也不能去挖掘。爱情也是。
两年前我看《蓝色大海》的时候,字幕翻译错了。真相是远桐对雾岛直言,“尽管你这么喜欢我,可是对我而言那个男人却更重要。”哪里也不能去了的她对还没有真切经历痛苦的雾岛说,“去东京吧。”
尽管是百合,这个故事噎住我的更多是关于青春的疼痛。在那个时候我单恋着一个人,对她的青涩的爱情与青春的疼痛糅杂在一起,使我好像被困在青色的麦田里,在没过头顶的高草里不断行走着,无边无际。
看这部电影的现在,我刚刚被埋葬了一段感情。其开始是有如在无边的荒原里行走被闪电击中了一样,命运的强大水流。我因此非常能理解一见钟情和这部电影。其结束呢,大概就像是不知不觉走到了悬崖边,自己还没弄清什么,就坠下去了。
现在我憎恨使我走到了这里的那个人。因为没法憎恨命运的强大水流。
当夜幕低垂之际,所有恶灵布满四周。是继续龟缩在自己的屋子里吗,即使你的生活已经出现了微微的龟裂,还是走出去呢,即使看不到出走之后的方向。鲁迅说,娜拉出走之后怎样?那将是一篇新小说的主题。等我知道了就告诉你们。只是夜幕低垂,而变动已经出现了,命运的水流将你卷住,现在是要出走,必须出走,只能这么做,没有别的选择。
即使坠崖之后,我被留在无边的孤独里。
跟着派翠亚离开之后的卡蜜儿,她的命运会怎样呢?她们能够长久地在一起吗?她们不会分手吗?观念、出身、教育差距如此巨大,只在灵魂的方向被牵系着,真的能抵挡得住日常的磨练吗?这些问题搁置不谈,只说一点。如果她们分开了,卡蜜儿还会回到她一直生活着的那个古老的城镇,去做她的神学教师吗?
——绝对不会。
命运降临在一个人身上,从内心到其生活,其日常,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瞬间发生。命运的这种降临,可以有许多种方式,以许多面貌。
在这些方式中,最为优雅而美丽的,无疑是点燃灵魂的爱情。
不过相对的(这与影片无关了),最为惨烈而流离的,同样是爱情。“因为我曾经爱过,却又失去。”派翠亚这样告诉卡蜜儿,在马戏团明天要离开这里,她们要分手之际。这句简短的台词,也给我了深深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