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俗片:阿凡达 (Avatar)

转自本人:http://yiran.me
2009年有两部从年初开始就一直被大家频繁议论的巨制:“2012″ 以及 ”Avatar”。
期盼2012是因为两个原因:经典的剧场预告(敲钟版本)以及强大的制作班底(The Day After Tomorrow)。显然2012是个极度令人失望的大烂片。于是我把仅剩的一点希望寄托在了Avatar身上,我的意思是,这是泰坦尼克号的原班人马的制作(James Cameron & James Honor)。
本想在美国直接看首映,谁知道湾区的imax 3d早就预定一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另一部08年的大片:The Dark Knight。当时也是一票难求。(当然现在的票房也证明了Avatar的号召力必The Dark Knight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回到北京,经过数天的奋斗,终于勉强拿到了北京的3d imax入场卷。
然而结果如何?
我想用如下的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这可能是史上最做作,最俗气的电影之一;但是如果你不去体验一把它的3d imax版本,你就是个傻瓜,因为你很有可能错过了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请看下面的一些声音,你就会明白我得意思(请注意看实体字部分):
《纽约客》: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美丽影片。
《芝加哥读者》:看着《阿凡达》,我开始了解1933年观众看到《金刚》时的感受了。
《纽约时报》:詹妮斯·卡梅隆把一个人对电影的梦想转化成对生命尽头、包括我们观影生涯的愉悦体验。
《洛杉矶时报》:无论你选择3D还是普通模式,《阿凡达》带来的震惊和敬畏都值得一看。
《休斯敦纪事报》: 称其为年度最言过其实的影片恰如其份。
《丹佛邮报》:卡梅隆与他的CGI团队和技术人员打造了一个可爱、朦胧而危险的世界。
《时代》:事实上是我们以前看过的影片,但又像我们从未所见,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星球大战》。
《底特率新闻》:我看到了电影的未来,这就是《阿凡达》。
《每日电讯》:在真正的电影奇观方面,《阿凡达》可以称得上无与伦比。
《太阳报》: 这是近十年来最耀眼的电影,最后一场大战足有20分钟长,让人血脉贲张。
《帝国》: 巨大惊喜的体验,新技术让导演可以像沙盘推演一样拍电影。
《好莱坞记者报》:詹姆斯·卡梅隆证明了他的确是“世界之王”,作为视觉特效技术大军、生物设计大军、动作捕捉大军、替身演员大军、舞蹈演员大军、演员大军、音乐和音响大军的总统帅,他用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带进了21世纪,这就是《阿凡达》(Avatar)。
我不想在这里过多的剧透,但之所以我认为此片的剧情做作到家是因为其中没有任何悬念可言,甚至在某些地方,可以明显的观察到编剧“有心”设计的“伏笔”(如幻影鸟一幕)。再举一例,在某些场景中,你可以明白导演正在尝试着营造出某种悲情气氛,但是很明显,他也失败了。看到某些煽情的场景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演员,这些台词是如此的不自然。当然这么讲可能有些不公平,毕竟到目前为止,真正成功把我套进去的只有X-files这样的剧集或者是 the matrix那样的经典。回归正题,虽然剧情有些惨不忍睹,我依然认为这是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想,对于一部视听盛宴,动作大片,剧情也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而在3d imax营造出来的一个崭新的世界中,我也早就不在乎剧情是不是过得去了。在整部电影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我享受着每一秒。
我也注意到现在的一些影评中,经常提到这部电影隐射着与哥本哈根相关的话题。我想说:这么看电影,你累么?不是每部电影都有什么bs政治深意的。即便James Cameron真的有意无意的向这个影片中注入了什么也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在我看来2012反映出来的时政映射都比Avatar成功。这里还要讲一个观影的小插曲。在观看国内原版3d imax的过程中,我惊奇的发现了众多中文字幕的翻译错误。印象极深的一处为:Jake: “我怎么知道它(伊卡兰)选择了我?” Neitiri: “它会挣扎”(影院翻译),此处Neitiri真正的回答是:“It’ll try to kill you”意为:“它会想办法杀掉/攻击你”。很显然,影院的翻译版本完全扭曲了原片的台词。片中还有数处的翻译辞不达意,毫无意义,严重影响了部分情节的表达。当然最扯淡的则是Parker在解释“I see you”的含义时,影院版本没有进行翻译……请注意“I see you”这句台词在片中出现了无数次,而显然翻译影片的人们认为理解这个台词没什么用。不过,仍然,对于一部优秀的大片,这点瑕疵的确可以忽略掉了。
而最后,我想来说说Avatar的OST(电影原声音乐)。我认为整部电影的音乐水准与其拍摄技术水准是在同一高度的。回想一下,电影的各种氛围除了用演技的烘托,最重要的则是音乐的支持。James Honor在Titanic的时代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大基调,最后一曲My Heart Will Go On虽然已经被传唱的滥大街了,但其仍然是我认为最精确的描绘一部电影的主题曲。而在Avatar中,这位作曲家则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崭新世界。前面曾经提到此片某些场景极端做作与不自然,我认为幸好这些场景都有精准巧妙的音乐支持,否则这些画面会成为一场灾难。配合着巨幕3D的视觉冲击,Avatar的原声配乐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当然得提一下,主题曲I See You,James Honor选择了新晋英国偶像冠军 Leona Lewis(Bleeding Love)。虽然这首歌不具备My Heart Will Go On得传唱性,但也能算做电影主题曲得上乘之作了。(要是Leona把那哭腔去掉就完美了)。
Avatar目前得全球票房已经冲破12亿美元(历史第二)。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撼动Titanic得18.9亿美元得票房,但是James Cameron再一次用他行动证明了谁是商业电影的王者。而我们,也就此迎来了下一代终极电影体验的崭新时代。
2009年有两部从年初开始就一直被大家频繁议论的巨制:“2012″ 以及 ”Avatar”。
期盼2012是因为两个原因:经典的剧场预告(敲钟版本)以及强大的制作班底(The Day After Tomorrow)。显然2012是个极度令人失望的大烂片。于是我把仅剩的一点希望寄托在了Avatar身上,我的意思是,这是泰坦尼克号的原班人马的制作(James Cameron & James Honor)。
本想在美国直接看首映,谁知道湾区的imax 3d早就预定一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另一部08年的大片:The Dark Knight。当时也是一票难求。(当然现在的票房也证明了Avatar的号召力必The Dark Knight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回到北京,经过数天的奋斗,终于勉强拿到了北京的3d imax入场卷。
然而结果如何?
我想用如下的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这可能是史上最做作,最俗气的电影之一;但是如果你不去体验一把它的3d imax版本,你就是个傻瓜,因为你很有可能错过了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请看下面的一些声音,你就会明白我得意思(请注意看实体字部分):
《纽约客》: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美丽影片。
《芝加哥读者》:看着《阿凡达》,我开始了解1933年观众看到《金刚》时的感受了。
《纽约时报》:詹妮斯·卡梅隆把一个人对电影的梦想转化成对生命尽头、包括我们观影生涯的愉悦体验。
《洛杉矶时报》:无论你选择3D还是普通模式,《阿凡达》带来的震惊和敬畏都值得一看。
《休斯敦纪事报》: 称其为年度最言过其实的影片恰如其份。
《丹佛邮报》:卡梅隆与他的CGI团队和技术人员打造了一个可爱、朦胧而危险的世界。
《时代》:事实上是我们以前看过的影片,但又像我们从未所见,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星球大战》。
《底特率新闻》:我看到了电影的未来,这就是《阿凡达》。
《每日电讯》:在真正的电影奇观方面,《阿凡达》可以称得上无与伦比。
《太阳报》: 这是近十年来最耀眼的电影,最后一场大战足有20分钟长,让人血脉贲张。
《帝国》: 巨大惊喜的体验,新技术让导演可以像沙盘推演一样拍电影。
《好莱坞记者报》:詹姆斯·卡梅隆证明了他的确是“世界之王”,作为视觉特效技术大军、生物设计大军、动作捕捉大军、替身演员大军、舞蹈演员大军、演员大军、音乐和音响大军的总统帅,他用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把科幻片带进了21世纪,这就是《阿凡达》(Avatar)。
我不想在这里过多的剧透,但之所以我认为此片的剧情做作到家是因为其中没有任何悬念可言,甚至在某些地方,可以明显的观察到编剧“有心”设计的“伏笔”(如幻影鸟一幕)。再举一例,在某些场景中,你可以明白导演正在尝试着营造出某种悲情气氛,但是很明显,他也失败了。看到某些煽情的场景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演员,这些台词是如此的不自然。当然这么讲可能有些不公平,毕竟到目前为止,真正成功把我套进去的只有X-files这样的剧集或者是 the matrix那样的经典。回归正题,虽然剧情有些惨不忍睹,我依然认为这是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想,对于一部视听盛宴,动作大片,剧情也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而在3d imax营造出来的一个崭新的世界中,我也早就不在乎剧情是不是过得去了。在整部电影2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我享受着每一秒。
我也注意到现在的一些影评中,经常提到这部电影隐射着与哥本哈根相关的话题。我想说:这么看电影,你累么?不是每部电影都有什么bs政治深意的。即便James Cameron真的有意无意的向这个影片中注入了什么也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在我看来2012反映出来的时政映射都比Avatar成功。这里还要讲一个观影的小插曲。在观看国内原版3d imax的过程中,我惊奇的发现了众多中文字幕的翻译错误。印象极深的一处为:Jake: “我怎么知道它(伊卡兰)选择了我?” Neitiri: “它会挣扎”(影院翻译),此处Neitiri真正的回答是:“It’ll try to kill you”意为:“它会想办法杀掉/攻击你”。很显然,影院的翻译版本完全扭曲了原片的台词。片中还有数处的翻译辞不达意,毫无意义,严重影响了部分情节的表达。当然最扯淡的则是Parker在解释“I see you”的含义时,影院版本没有进行翻译……请注意“I see you”这句台词在片中出现了无数次,而显然翻译影片的人们认为理解这个台词没什么用。不过,仍然,对于一部优秀的大片,这点瑕疵的确可以忽略掉了。
而最后,我想来说说Avatar的OST(电影原声音乐)。我认为整部电影的音乐水准与其拍摄技术水准是在同一高度的。回想一下,电影的各种氛围除了用演技的烘托,最重要的则是音乐的支持。James Honor在Titanic的时代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大基调,最后一曲My Heart Will Go On虽然已经被传唱的滥大街了,但其仍然是我认为最精确的描绘一部电影的主题曲。而在Avatar中,这位作曲家则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崭新世界。前面曾经提到此片某些场景极端做作与不自然,我认为幸好这些场景都有精准巧妙的音乐支持,否则这些画面会成为一场灾难。配合着巨幕3D的视觉冲击,Avatar的原声配乐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喜。当然得提一下,主题曲I See You,James Honor选择了新晋英国偶像冠军 Leona Lewis(Bleeding Love)。虽然这首歌不具备My Heart Will Go On得传唱性,但也能算做电影主题曲得上乘之作了。(要是Leona把那哭腔去掉就完美了)。
Avatar目前得全球票房已经冲破12亿美元(历史第二)。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撼动Titanic得18.9亿美元得票房,但是James Cameron再一次用他行动证明了谁是商业电影的王者。而我们,也就此迎来了下一代终极电影体验的崭新时代。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