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凡达》词汇表

去的中国电影博物馆看的巨幕,像坠入了一场真实的梦境。归来后,无法连缀成文,零星冒出的想法摘录在下。
Avatar
没有任何一个译名比直译“阿凡达”更好。什么异次元战神、天神下凡,那听上去像是带着浓重游戏意味却又普通至极的科幻噱头,而阿凡达的本意来自于印度哲学,是众神在地面上的肉体化身。片中的杰克和格蕾丝博士都拥有阿凡达,但是只有杰克的阿凡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阿凡达,他具备了与神沟通的能力,从学习到修炼到召唤异兽到聚合族人奋起反抗,一切都符合战神下凡所应有的行为。
See
一个简单的动词,在影片中不断出现,看见是“see”,明白是“see”,爱是“see”,重生也是“see”。由此,“see”不单指的是“看”这一动作,更像“发现”这一行为。
“I see you”,爱的主题曲,爱的箴言。而我们在饱览种种视觉奇观后,发现了新奇的电影新大陆。
慧骃国(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阿凡达的地球人和纳威人的关系,不知怎的,让我想起了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里的慧骃国。在这个国度里,马是深具智慧和哲思的统治者,人类反而是他们的奴隶,因为他们“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因此,他们是需要主人好好教导的,以去除这些劣根性。
同样,人类的被边缘化和去中心化在《阿凡达》也可察觉一二。对于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人类并非主人和统治者,他们只是贪婪的外星人而已。而主人公杰克最开始的融入过程,就是一种学习和受教,因为人类在纳威人眼中,既不会飞闪腾挪,又不会召唤飞禽走兽,真是愚钝得像块顽石,偏个心眼还那么坏。而最终,当杰克选择成为“纳威人”时,意味着他终于可以抛弃原来半身不遂的人类躯体而自如地行走,这标志着,成为纳威人,他才完成了从精神到肉身的完美蜕变,是一次新生。
西部片
《阿凡达》竟然有西部片的影子在。西部片是美国电影中独有的一种类型,原本是反映美国在西部拓荒过程中征服落后野蛮的种族,并用现代文明教化野蛮人的过程。在早期的西部片中,印第安人大多作为白人的对手和反面角色出现。但是到了后来,西部片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变奏,电影作者们开始反思西部拓荒这一行为中包含的非人道性,于是在后期的西部片,如《与狼共舞》等,孤身赴险的美国英雄反而战到了印第安人的一边,反抗起白人的侵略和统治来。
《阿凡达》里的杰克,其处境和后期西部片中的英雄大抵相似。他本来是潜入潘多拉星球中的一名间谍,但在这“无间道”的过程中,深切地爱上了纳威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和美丽的纳威女子,由此被洗脑,反思人类侵占其他星球的野蛮性,掉转头来,反抗人类的残暴。
英雄
《阿凡达》的故事,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英雄成长史。在50年代出版的《千面英雄》中,早已将所有的神话英雄主角概括为同一人,他们大体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的考验:一、离群索居;二、经历考验;三、通过考验后复归本源。
《阿凡达》里的杰克大致也如此。一、离开地球,去潘多拉,结果落单;二、在潘多拉学习各种本领的外在考验,以及遭遇怀疑和质疑自身的内在考验;三、重新面对自我的勇气和选择正确的途径,用所学的本事战胜强大的对手。唯一不同的,只不过别的英雄历经考验后回到故乡,而杰克历经考验后决心做一个异乡人——也许那才是他真正的故乡。
P.S.这又让我想起了前一阵大热的《第九区》,现在的科幻片是越来越爱和人类开玩笑了。大家都不愿做地球人,而抢着做外星人。
神灵和信仰
潘多拉星球上有精神领袖,负责和树身“爱娃”沟通。他们信奉神,信奉自然,并深深地相信星球上的一切能量处于总的流动平衡状态。而人类,似乎连这个最基本的能量守恒物质定律都没有掌握,不但导致了自己星球的毁灭,还要去他人园地上偷菜捣乱。虽然人类貌似笃信上帝,但是他们在纳威人面前,是毫无信仰的一群人。
杰克,在学习纳威文化的过程中,一步步被神的力量诱导着。他懂得了杀死一匹狼,要为它念诵“往生咒”(这一行为,让我想起了《天龙八部》里的虚竹,喝水时替水中小虫念经超度);他学会了什么是沟通和联系,把自己的辫子绑进飞禽和坐骑的毛发里,用意念去控制他们;他在格蕾丝临终前,抱着她来到树身的面前,祈求纳威人为之祈福,那盛大的万民同歌的场面,真是无比虔诚、无比壮观,不得不让人相信神灵的存在。
有了信仰,一个名族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和坚定的意志吧。我们的信仰到哪里去了?
如果电影有这样的魔力,我们会信仰电影吗?
手册
詹姆斯•卡梅隆为了这部电影,为了纳威人,特地请来语言专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并且还制作了一本手册,是为纳威文化百科全书。
这是一本为一部电影而制作的手册,这是一个为一部电影而创造的全新文化。这个文化,表面上看是最为老土的,弓箭、猎骑,一切貌似远古的生存方式,但是它的精神,却代表着地球文化的前进方向,回归自然,能量守恒,有信仰,和谐共生。
我可否理解成,在某种意义上,纳威文化是对失落的玛雅文化的复活和想象?
想象力的盛宴
忘了在哪里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艺术和技术从山的两边同时开始往山顶冲锋,而最终,它们在山巅汇合。我想,《阿凡达》或许做到了将艺术的精髓融入技术的奇观,他创造了一场美不胜收的“眼睛交响乐”。
终于有一天,技术不再纯粹是为了展现奇观,而是展现梦想和想象。那身周漂浮着的未知名的类萤火虫,那一触即收的潘多拉含羞花,那飞舞在空中的双翼动物,那望之激动不已的星球大战,那些只有在脑海中才能呈现的画面,借助了尖端技术,从脑海中拉到了现实。
在观影的时候,戴着大大的3d眼镜,凝视着彷佛可触可感的画面,如置身于一场梦境。电影似梦,电影造梦,那些我们早已熟悉的电影功能,只有在这一刻,才脱离了教条的书本,变得真切、可信。
未来
《阿凡达》是一支写给人类的警世寓言,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辨的想象。
《阿凡达》也被誉为电影世界的里程碑,它对电影未来的样子作出了一次大胆地描绘。
未来的电影会是什么样子?不会只有一部《阿凡达》,但若从此迷恋3D和巨幕,我们的电影会不会又变成了技术的堆砌?
我一半是欣喜,一半是忧虑。我知道,那也许并不符合一个普通观影者的心情。
我没有打全五颗,其实是四颗半,还有半颗,期待着更伟大的电影出现。
Avatar
没有任何一个译名比直译“阿凡达”更好。什么异次元战神、天神下凡,那听上去像是带着浓重游戏意味却又普通至极的科幻噱头,而阿凡达的本意来自于印度哲学,是众神在地面上的肉体化身。片中的杰克和格蕾丝博士都拥有阿凡达,但是只有杰克的阿凡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阿凡达,他具备了与神沟通的能力,从学习到修炼到召唤异兽到聚合族人奋起反抗,一切都符合战神下凡所应有的行为。
See
一个简单的动词,在影片中不断出现,看见是“see”,明白是“see”,爱是“see”,重生也是“see”。由此,“see”不单指的是“看”这一动作,更像“发现”这一行为。
“I see you”,爱的主题曲,爱的箴言。而我们在饱览种种视觉奇观后,发现了新奇的电影新大陆。
慧骃国(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
阿凡达的地球人和纳威人的关系,不知怎的,让我想起了斯威夫特的小说《格列佛游记》里的慧骃国。在这个国度里,马是深具智慧和哲思的统治者,人类反而是他们的奴隶,因为他们“不管是用还是攒,钱都是越多越好,没有个够的时候。因为他们天性如此,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因此,他们是需要主人好好教导的,以去除这些劣根性。
同样,人类的被边缘化和去中心化在《阿凡达》也可察觉一二。对于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人类并非主人和统治者,他们只是贪婪的外星人而已。而主人公杰克最开始的融入过程,就是一种学习和受教,因为人类在纳威人眼中,既不会飞闪腾挪,又不会召唤飞禽走兽,真是愚钝得像块顽石,偏个心眼还那么坏。而最终,当杰克选择成为“纳威人”时,意味着他终于可以抛弃原来半身不遂的人类躯体而自如地行走,这标志着,成为纳威人,他才完成了从精神到肉身的完美蜕变,是一次新生。
西部片
《阿凡达》竟然有西部片的影子在。西部片是美国电影中独有的一种类型,原本是反映美国在西部拓荒过程中征服落后野蛮的种族,并用现代文明教化野蛮人的过程。在早期的西部片中,印第安人大多作为白人的对手和反面角色出现。但是到了后来,西部片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变奏,电影作者们开始反思西部拓荒这一行为中包含的非人道性,于是在后期的西部片,如《与狼共舞》等,孤身赴险的美国英雄反而战到了印第安人的一边,反抗起白人的侵略和统治来。
《阿凡达》里的杰克,其处境和后期西部片中的英雄大抵相似。他本来是潜入潘多拉星球中的一名间谍,但在这“无间道”的过程中,深切地爱上了纳威民族的一切优秀传统和美丽的纳威女子,由此被洗脑,反思人类侵占其他星球的野蛮性,掉转头来,反抗人类的残暴。
英雄
《阿凡达》的故事,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英雄成长史。在50年代出版的《千面英雄》中,早已将所有的神话英雄主角概括为同一人,他们大体要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的考验:一、离群索居;二、经历考验;三、通过考验后复归本源。
《阿凡达》里的杰克大致也如此。一、离开地球,去潘多拉,结果落单;二、在潘多拉学习各种本领的外在考验,以及遭遇怀疑和质疑自身的内在考验;三、重新面对自我的勇气和选择正确的途径,用所学的本事战胜强大的对手。唯一不同的,只不过别的英雄历经考验后回到故乡,而杰克历经考验后决心做一个异乡人——也许那才是他真正的故乡。
P.S.这又让我想起了前一阵大热的《第九区》,现在的科幻片是越来越爱和人类开玩笑了。大家都不愿做地球人,而抢着做外星人。
神灵和信仰
潘多拉星球上有精神领袖,负责和树身“爱娃”沟通。他们信奉神,信奉自然,并深深地相信星球上的一切能量处于总的流动平衡状态。而人类,似乎连这个最基本的能量守恒物质定律都没有掌握,不但导致了自己星球的毁灭,还要去他人园地上偷菜捣乱。虽然人类貌似笃信上帝,但是他们在纳威人面前,是毫无信仰的一群人。
杰克,在学习纳威文化的过程中,一步步被神的力量诱导着。他懂得了杀死一匹狼,要为它念诵“往生咒”(这一行为,让我想起了《天龙八部》里的虚竹,喝水时替水中小虫念经超度);他学会了什么是沟通和联系,把自己的辫子绑进飞禽和坐骑的毛发里,用意念去控制他们;他在格蕾丝临终前,抱着她来到树身的面前,祈求纳威人为之祈福,那盛大的万民同歌的场面,真是无比虔诚、无比壮观,不得不让人相信神灵的存在。
有了信仰,一个名族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和坚定的意志吧。我们的信仰到哪里去了?
如果电影有这样的魔力,我们会信仰电影吗?
手册
詹姆斯•卡梅隆为了这部电影,为了纳威人,特地请来语言专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语言。并且还制作了一本手册,是为纳威文化百科全书。
这是一本为一部电影而制作的手册,这是一个为一部电影而创造的全新文化。这个文化,表面上看是最为老土的,弓箭、猎骑,一切貌似远古的生存方式,但是它的精神,却代表着地球文化的前进方向,回归自然,能量守恒,有信仰,和谐共生。
我可否理解成,在某种意义上,纳威文化是对失落的玛雅文化的复活和想象?
想象力的盛宴
忘了在哪里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艺术和技术从山的两边同时开始往山顶冲锋,而最终,它们在山巅汇合。我想,《阿凡达》或许做到了将艺术的精髓融入技术的奇观,他创造了一场美不胜收的“眼睛交响乐”。
终于有一天,技术不再纯粹是为了展现奇观,而是展现梦想和想象。那身周漂浮着的未知名的类萤火虫,那一触即收的潘多拉含羞花,那飞舞在空中的双翼动物,那望之激动不已的星球大战,那些只有在脑海中才能呈现的画面,借助了尖端技术,从脑海中拉到了现实。
在观影的时候,戴着大大的3d眼镜,凝视着彷佛可触可感的画面,如置身于一场梦境。电影似梦,电影造梦,那些我们早已熟悉的电影功能,只有在这一刻,才脱离了教条的书本,变得真切、可信。
未来
《阿凡达》是一支写给人类的警世寓言,是对未来的一种思辨的想象。
《阿凡达》也被誉为电影世界的里程碑,它对电影未来的样子作出了一次大胆地描绘。
未来的电影会是什么样子?不会只有一部《阿凡达》,但若从此迷恋3D和巨幕,我们的电影会不会又变成了技术的堆砌?
我一半是欣喜,一半是忧虑。我知道,那也许并不符合一个普通观影者的心情。
我没有打全五颗,其实是四颗半,还有半颗,期待着更伟大的电影出现。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