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屋环游记:不过如此

飞屋环游记:不过如此
我承认,我看这个片子是受无数评论众口一词的褒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纵向的三级文本几乎都是来自于平民受众,这让我之前对电影的警惕和怀疑转化成了好奇和期待。毕竟,草根们发自内心的赞赏永远是同为草根的我所信任和看重的。就连我一向的很“尊敬”的豆瓣精英们在行驶文化话语权的时候也几乎是一边倒的叫好之声,评分高达9分,可以说几乎将该片捧上了经典的地位。基于病毒传播基础之上的口碑营销的爆发力量之强大我是有过切身体验的。因此,怀揣着一份“崇敬”的心情,我下到了能免费下到的最清晰的片源,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也随飞屋来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之旅。
结果,这趟旅行的观感是异常乏味的,老套的,没有看到任何超出我想象能力之外的图景和故事的惊喜,就更别谈什么心灵的触动了。说实话,整个过程我都努力让自己的心灵去积极投入,只不过这种努力而为之的效果却无疾而终。也就是说,我的心在我意志的强迫之下也没有享受到最纯粹的美与感动,这也反而调动了我批判的兴趣,更乐于将电影放到手术台上,用冰冷的手术刀来深入解剖,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理性而非感性的快感。
那么我对影片的梳理结果呈现如下:
为了梳理出文本的中心主题和意识形态,要首先从最表层也相对重要的叙事的层面上来进行考量。
其实我本来就没有对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动画作品的叙事上抱有多大期待,尤其是去掉了花哨恶搞的枝节性补充之外,基本上可以非常容易的用固定的图式表现出来。这部“伟大的”飞屋同样没有给我多少惊喜,从结构上主要分为几个大部分:
一、 故事的背景1:主人公(即功能叙事中的“英雄”)从小就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不过我们相信,这个梦像种子一样深埋在了心里,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二、 故事的背景2:老年英雄面临种种问题:没有子嗣,老婆去世(老婆心愿跟英雄小时候的梦想不谋而合,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性格孤僻不受欢迎,房屋面临拆迁。这种种交代都是为英雄的离家远行做催化剂。
三、 故事的开始:带上小男孩(帮手的角色),经历了一些小波折之后逐渐建立英雄与帮手的感情纽带。并且为更大的危险造势。
四、 故事的发展:大鸟的出现,成为了英雄保护的角色。当然,这之间是经过了感情转变的,而帮手在期间起到了重要作用。敌人同时出现,稍微复杂一点的是,敌人中分化出了另一个帮手的角色。
五、 故事的高潮:受保护的角色遭遇危险,英雄正面面对敌人,发生冲突(交杂了英雄觉醒的过程),在帮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英雄壮举。
六、 故事的结束:英雄凯旋,在故事开端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得到了非常圆满的解决。完成了对他者和自我的救赎。
这样稍微一梳理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这就是一出规规整整的英雄叙事的老套路。甚至将普洛普的主要功能段一个不差的全部塞了进去,可以看出导演确实是个叙事学考试能拿满分的学生。但往往考试的优秀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创新的缺失。至少在叙事结构上,我们不能指望着能从文本上面得到更多的惊喜。
叙事是作为意义的承载而组构的,叙事的模式化不代表影片缺乏深度和可看性。关键是在这样一个叙事表层结构后面,我们能够读解到什么更能触及心灵的东西,或揭示对于那些意识形态的怎样批判。这也是一个不玩形式主义的电影想要达到优秀所必须得一条路,也是受众观影快感的重要来源。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深层意义究竟是哪些。如果运用结构主义的一些分析方法来审视这部电影,从命题到命题群,一层一层的删略、概括、组构,深入下来,我们可以更精确的弄清这部电影。可惜,这样单薄的文本却根本承受不起这样一路的解剖。因为导演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想法是在是太显见和外在了。稍有感知能力的人一眼都能读解出来,转换为关键词也就是那么几个而已:追逐梦想、坚守爱情、斗争到底、乐观入世、人性救赎。这些语汇看似是对人性的还原与赞美,实则是励志片的意识形态元素大集合,并且坦露的如此一览无余!
我看到这的时候不禁想发问:这样的电影和商业广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充满了符号,却掩盖了真实。看似无限化了人们内心的强大(包括想象力的重要性),但却是试图以最虚无缥缈的手段来实现同样虚无缥缈的目标。除了励志式的问题解决口号外,没有给出任何有创见和实际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承认,影片所赞美的一切品质都是人类所以伟大的关键,确实值得称颂。但当被套上了童话式的描述的一刻起,就不可避免的削弱了这种赞颂的价值和力量。要知道,主人公面临的问题同样是社会现实的一个映射(现实大于梦想、亲人离去、人际关系压力、住房拆迁),但是谁会真正的因为给自己打了气鼓了劲,怀抱了一个滚烫的美国梦就能够安然无忧?如果是这样问题就能够解决的话,每个人就都给房子套上一堆永远爆不完的气球不就结了。(中国人可以效仿,这样也不至于酿成什么拆迁惨剧,估计满天空都飘满了幸福的“房子”)。现实的社会问题却需要用童话的手段来解决(尽管披上了“人性救赎和夫妻爱情”的外衣,却仅仅只是外衣,连内衣都算不上,更何谈骨子里的人性),这怎能算是一部真正有力量的电影?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宫崎骏的一些经典动画,同样是想象、童真与残酷现实的角力,我们在宫的电影里看到的却是真诚而非将问题的解决方式简单的浪漫化,导演用极其伟大的想象力将童真作为包装,将导演的忧思、信念和似宗教的情怀和流动的童话笔调表现的水乳交融,叹为观止。两相对照,飞屋不管如何摇摇摆摆的飞,也只能是小“屋”见大“屋”。
好了,说到意识形态的时候,我的观点是,这无非又是一部消费社会商业时代下,充满主流意识形态,充斥着美国梦式说教的电影罢了。只不过这样的认识的转换隔着一层“人性”的面纱,正是通过这层面纱,阻挡了多数善良而愚昧的观者,让其争相为自己对“人性”的感悟而欣喜,沉醉在被设计的温柔乡中却浑然不知,拼命叫好。而这也是制片商们所惯用的伎俩了。
我预料到我的这番言论会受到观者的群起而攻之,因为我破坏了他们的励志春梦。而我也并非抱着劝服大众的态度,因为我知道人们既有态度的形成就像水泥板样坚不可摧,即便那些态度自大无知的可笑。(就像是对吸烟的人说吸烟有害健康是屁话一样,人们可怜的自尊与自大不会轻易让真正的理性有介入的空间。)他们会说你忽略了重要的爱情。不要跟我提爱情,这是个媒介上爱情泛滥的年代,爱情成了赚取眼泪与票房的廉价商业利器并屡试不爽。有谁直面过爱情背后的辛酸和爱情光晕下的污秽(有了大家也不想看)?而且我没有看出来此片中的爱情和其他滥情的影片有什么本质的差异。他们还会说哥们你严重了,不就是个电影么,大家乐呵乐呵也就罢了,何必上纲上线。但是,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被捧到经典位置的电影就需要值回其应有的价值,如果不是,那么就应该狠狠的将其摔下来,不想看到让乌合之众们继续在不动脑的迷失中继续狂欢。
或许是电影特效让大众们津津乐道(我没看3D,不过想来应该效果不错,不过就高清来看,特效并没有达到突破性效果,而且对于南美洲风景的想象力实在让我大失所望,跟宫崎骏的天马行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又或许后现代真的来临了,拒绝意义,拒绝深度,个性发生了内爆,能指指向无数的能指,符号开始狂欢,人们情感的满足更依赖于视觉,一些浅显的,被文本编码者控制框定和操纵了的所指,思考和批判成为了不必要的另类行为。
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披了所谓“爱”的外衣的飞屋还算飞的挺高。
一家之言,纯属练笔,自讨苦吃。
我承认,我看这个片子是受无数评论众口一词的褒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些纵向的三级文本几乎都是来自于平民受众,这让我之前对电影的警惕和怀疑转化成了好奇和期待。毕竟,草根们发自内心的赞赏永远是同为草根的我所信任和看重的。就连我一向的很“尊敬”的豆瓣精英们在行驶文化话语权的时候也几乎是一边倒的叫好之声,评分高达9分,可以说几乎将该片捧上了经典的地位。基于病毒传播基础之上的口碑营销的爆发力量之强大我是有过切身体验的。因此,怀揣着一份“崇敬”的心情,我下到了能免费下到的最清晰的片源,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心灵也随飞屋来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之旅。
结果,这趟旅行的观感是异常乏味的,老套的,没有看到任何超出我想象能力之外的图景和故事的惊喜,就更别谈什么心灵的触动了。说实话,整个过程我都努力让自己的心灵去积极投入,只不过这种努力而为之的效果却无疾而终。也就是说,我的心在我意志的强迫之下也没有享受到最纯粹的美与感动,这也反而调动了我批判的兴趣,更乐于将电影放到手术台上,用冰冷的手术刀来深入解剖,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到了理性而非感性的快感。
那么我对影片的梳理结果呈现如下:
为了梳理出文本的中心主题和意识形态,要首先从最表层也相对重要的叙事的层面上来进行考量。
其实我本来就没有对好莱坞电影尤其是动画作品的叙事上抱有多大期待,尤其是去掉了花哨恶搞的枝节性补充之外,基本上可以非常容易的用固定的图式表现出来。这部“伟大的”飞屋同样没有给我多少惊喜,从结构上主要分为几个大部分:
一、 故事的背景1:主人公(即功能叙事中的“英雄”)从小就有一个环游世界的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不过我们相信,这个梦像种子一样深埋在了心里,等待着合适的时机破土而出。
二、 故事的背景2:老年英雄面临种种问题:没有子嗣,老婆去世(老婆心愿跟英雄小时候的梦想不谋而合,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性格孤僻不受欢迎,房屋面临拆迁。这种种交代都是为英雄的离家远行做催化剂。
三、 故事的开始:带上小男孩(帮手的角色),经历了一些小波折之后逐渐建立英雄与帮手的感情纽带。并且为更大的危险造势。
四、 故事的发展:大鸟的出现,成为了英雄保护的角色。当然,这之间是经过了感情转变的,而帮手在期间起到了重要作用。敌人同时出现,稍微复杂一点的是,敌人中分化出了另一个帮手的角色。
五、 故事的高潮:受保护的角色遭遇危险,英雄正面面对敌人,发生冲突(交杂了英雄觉醒的过程),在帮手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英雄壮举。
六、 故事的结束:英雄凯旋,在故事开端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得到了非常圆满的解决。完成了对他者和自我的救赎。
这样稍微一梳理就可以清晰的看出,这就是一出规规整整的英雄叙事的老套路。甚至将普洛普的主要功能段一个不差的全部塞了进去,可以看出导演确实是个叙事学考试能拿满分的学生。但往往考试的优秀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创新的缺失。至少在叙事结构上,我们不能指望着能从文本上面得到更多的惊喜。
叙事是作为意义的承载而组构的,叙事的模式化不代表影片缺乏深度和可看性。关键是在这样一个叙事表层结构后面,我们能够读解到什么更能触及心灵的东西,或揭示对于那些意识形态的怎样批判。这也是一个不玩形式主义的电影想要达到优秀所必须得一条路,也是受众观影快感的重要来源。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深层意义究竟是哪些。如果运用结构主义的一些分析方法来审视这部电影,从命题到命题群,一层一层的删略、概括、组构,深入下来,我们可以更精确的弄清这部电影。可惜,这样单薄的文本却根本承受不起这样一路的解剖。因为导演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想法是在是太显见和外在了。稍有感知能力的人一眼都能读解出来,转换为关键词也就是那么几个而已:追逐梦想、坚守爱情、斗争到底、乐观入世、人性救赎。这些语汇看似是对人性的还原与赞美,实则是励志片的意识形态元素大集合,并且坦露的如此一览无余!
我看到这的时候不禁想发问:这样的电影和商业广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充满了符号,却掩盖了真实。看似无限化了人们内心的强大(包括想象力的重要性),但却是试图以最虚无缥缈的手段来实现同样虚无缥缈的目标。除了励志式的问题解决口号外,没有给出任何有创见和实际意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承认,影片所赞美的一切品质都是人类所以伟大的关键,确实值得称颂。但当被套上了童话式的描述的一刻起,就不可避免的削弱了这种赞颂的价值和力量。要知道,主人公面临的问题同样是社会现实的一个映射(现实大于梦想、亲人离去、人际关系压力、住房拆迁),但是谁会真正的因为给自己打了气鼓了劲,怀抱了一个滚烫的美国梦就能够安然无忧?如果是这样问题就能够解决的话,每个人就都给房子套上一堆永远爆不完的气球不就结了。(中国人可以效仿,这样也不至于酿成什么拆迁惨剧,估计满天空都飘满了幸福的“房子”)。现实的社会问题却需要用童话的手段来解决(尽管披上了“人性救赎和夫妻爱情”的外衣,却仅仅只是外衣,连内衣都算不上,更何谈骨子里的人性),这怎能算是一部真正有力量的电影?
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宫崎骏的一些经典动画,同样是想象、童真与残酷现实的角力,我们在宫的电影里看到的却是真诚而非将问题的解决方式简单的浪漫化,导演用极其伟大的想象力将童真作为包装,将导演的忧思、信念和似宗教的情怀和流动的童话笔调表现的水乳交融,叹为观止。两相对照,飞屋不管如何摇摇摆摆的飞,也只能是小“屋”见大“屋”。
好了,说到意识形态的时候,我的观点是,这无非又是一部消费社会商业时代下,充满主流意识形态,充斥着美国梦式说教的电影罢了。只不过这样的认识的转换隔着一层“人性”的面纱,正是通过这层面纱,阻挡了多数善良而愚昧的观者,让其争相为自己对“人性”的感悟而欣喜,沉醉在被设计的温柔乡中却浑然不知,拼命叫好。而这也是制片商们所惯用的伎俩了。
我预料到我的这番言论会受到观者的群起而攻之,因为我破坏了他们的励志春梦。而我也并非抱着劝服大众的态度,因为我知道人们既有态度的形成就像水泥板样坚不可摧,即便那些态度自大无知的可笑。(就像是对吸烟的人说吸烟有害健康是屁话一样,人们可怜的自尊与自大不会轻易让真正的理性有介入的空间。)他们会说你忽略了重要的爱情。不要跟我提爱情,这是个媒介上爱情泛滥的年代,爱情成了赚取眼泪与票房的廉价商业利器并屡试不爽。有谁直面过爱情背后的辛酸和爱情光晕下的污秽(有了大家也不想看)?而且我没有看出来此片中的爱情和其他滥情的影片有什么本质的差异。他们还会说哥们你严重了,不就是个电影么,大家乐呵乐呵也就罢了,何必上纲上线。但是,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被捧到经典位置的电影就需要值回其应有的价值,如果不是,那么就应该狠狠的将其摔下来,不想看到让乌合之众们继续在不动脑的迷失中继续狂欢。
或许是电影特效让大众们津津乐道(我没看3D,不过想来应该效果不错,不过就高清来看,特效并没有达到突破性效果,而且对于南美洲风景的想象力实在让我大失所望,跟宫崎骏的天马行空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又或许后现代真的来临了,拒绝意义,拒绝深度,个性发生了内爆,能指指向无数的能指,符号开始狂欢,人们情感的满足更依赖于视觉,一些浅显的,被文本编码者控制框定和操纵了的所指,思考和批判成为了不必要的另类行为。
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披了所谓“爱”的外衣的飞屋还算飞的挺高。
一家之言,纯属练笔,自讨苦吃。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