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尘埃

我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并不发达的人,一个人的时候,绝不会看悬疑片、暴力片,惊悚片更不敢看。所以偶尔会学学有内涵之人的调调,看看文艺片,或者是朋友推荐的爱情片。倘若发现是自己喜欢的演员,就时常萌生一种受时光恩赐的感觉。
《夜·上海》里的白天是形形色色的人在忙碌中相互交错,而在夜晚又开始相互交结的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过程。仿佛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而只是需要力的牵引,让他们找到各自的归属,至少是精神上的。
林夕的爱,单纯而懦弱,不惜故意让自己的车出毛病,以得到与倾慕者共处的机会。但仅仅是共处而已,她并没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心扉。直到她得知他马上要与另外一个人结婚,也没有勇气亲口说出“我爱你”,而是用故意学会的两句日语向他表白。他或许没听懂,但可以根据表情看出她的痛心,而一切都无法改变,永远都只是好朋友。
林夕的这种爱在现实生活中就像国宝,往往会被很多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放纵的人捕杀,但又无法将她们随意埋藏或是倒卖。毕竟这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即使割掉了所有的肉,也会从骨子里透出一种珍贵而寂寞的美,伤感,令人回味与怜悯。
而直树与美帆,是勉强的爱情,或者说他们彼此曾经的深爱对于对方而言,都只是环境促成的一种旧梦的场景,就像空中绽放过的烟花,抬头看天空时异常美丽,震撼灵魂,低下头来却发现地上残留的只是一些普通的导具,一切都墨守成规,毫无生命力。
对于感情而言,男人往往比女人更容易放下,就像女人比男人更多时候做关于烟花的美梦。“每天都希望感觉很新鲜,彼此有新的发现,如果当两个人的目光相遇,却失去了触电的感觉,就没有意思了。”这是直树眼中的爱情,却是极不负责的情感。幸而他与美帆对此的看法都是如此,不然整部电影就成为一个男人因外遇而抛弃曾经为他付出一切的“糟糠之妻”的悲剧。
有人说,当感情失意的林夕碰上化妆界大腕直树,就像灰姑娘遇见白马王子,我却为现实中真正有这种故事的主人公而揪心。当然,在电影里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尽管语言障碍,他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猜对方的心思,可以通过极个别词语传达想要表述的内容。而最终的感情交融,在于两个不同国籍,不通语言的人通过用口红写字的方式,来表述自己。
很有意思的是,直树这个团队里,都因找他而各自发生奇妙的感情变化,在酒吧,在天桥上,在警察局外面,每一对的感情都在升温。太多巧合发生在一个晚上,特定的人身上,似乎是一场有些过分的预谋。
提到寻找,我突然想起关于责任的问题。当直树不小心将球踢中小摊,因身无分文慌不择路地逃跑,而被林夕撞得小晕了一会儿,林夕又不按照常理地处理这起交通事故,再到后来发生一连串的内心感情上的冲突。可以说,因不负责任而促成了一段尘缘。但我不能把它看作爱情,最多将它视为是他们心里一时激起的波澜,像观海潮,有特定时期的壮观。一旦退去,留下的又只是平静的海,深邃而时刻蕴含看不透的异样。
许多导演都惯用一种手法,就是把悲伤的人放在雨中,让他们更加悲伤。《夜·上海》也是如此,只是多了一个他们在挡风玻璃上写的字迹被大雨冲洗的场景,像鲜血在流,却过分汹涌,一下子就他们的名字和“爱”全都冲掉。幸好那不是血,血流多了,会疼痛,还会伤及生命。简单一点表示就好,拭去昨日的爱,才能让各自走向新生。
就电影成本而言,除了演员之外,应该不高,几处上海的普通夜景,外加一辆出租,一小个修理场,一所上海的老房子,勿勿而过的酒店,尤其是林夕的打扮更是省钱之极。但这一切并不影响观者的情绪,看着不加修饰的红砖仿佛在呼吸,被雨淋湿的道路依偎在大树底下,听着Frally的《breathe》,有一种不可言喻的贴近。
YU说这部电影结局太过仓促,有些失望。我却为这种戛然而止的方式拍手叫好。如果导演在最后安排直树重新塑造林夕的个人形象之后,两人真正走到一起,我会因此而忧心忡忡。
“你爱我吗”再到没有应答的结局,是我最想要的,正如《北京一夜》里的歌词,“不管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我一直把直树和林夕视为成历史的尘埃,因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他们有着美丽的邂逅,却很有可能因为另一阵风让他们各自飘向更远的地方,因为它们毕竟没有一起溶入水里的条件。
《夜·上海》里的白天是形形色色的人在忙碌中相互交错,而在夜晚又开始相互交结的时间与空间的转换过程。仿佛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而只是需要力的牵引,让他们找到各自的归属,至少是精神上的。
林夕的爱,单纯而懦弱,不惜故意让自己的车出毛病,以得到与倾慕者共处的机会。但仅仅是共处而已,她并没有向对方袒露自己的心扉。直到她得知他马上要与另外一个人结婚,也没有勇气亲口说出“我爱你”,而是用故意学会的两句日语向他表白。他或许没听懂,但可以根据表情看出她的痛心,而一切都无法改变,永远都只是好朋友。
林夕的这种爱在现实生活中就像国宝,往往会被很多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放纵的人捕杀,但又无法将她们随意埋藏或是倒卖。毕竟这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即使割掉了所有的肉,也会从骨子里透出一种珍贵而寂寞的美,伤感,令人回味与怜悯。
而直树与美帆,是勉强的爱情,或者说他们彼此曾经的深爱对于对方而言,都只是环境促成的一种旧梦的场景,就像空中绽放过的烟花,抬头看天空时异常美丽,震撼灵魂,低下头来却发现地上残留的只是一些普通的导具,一切都墨守成规,毫无生命力。
对于感情而言,男人往往比女人更容易放下,就像女人比男人更多时候做关于烟花的美梦。“每天都希望感觉很新鲜,彼此有新的发现,如果当两个人的目光相遇,却失去了触电的感觉,就没有意思了。”这是直树眼中的爱情,却是极不负责的情感。幸而他与美帆对此的看法都是如此,不然整部电影就成为一个男人因外遇而抛弃曾经为他付出一切的“糟糠之妻”的悲剧。
有人说,当感情失意的林夕碰上化妆界大腕直树,就像灰姑娘遇见白马王子,我却为现实中真正有这种故事的主人公而揪心。当然,在电影里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尽管语言障碍,他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猜对方的心思,可以通过极个别词语传达想要表述的内容。而最终的感情交融,在于两个不同国籍,不通语言的人通过用口红写字的方式,来表述自己。
很有意思的是,直树这个团队里,都因找他而各自发生奇妙的感情变化,在酒吧,在天桥上,在警察局外面,每一对的感情都在升温。太多巧合发生在一个晚上,特定的人身上,似乎是一场有些过分的预谋。
提到寻找,我突然想起关于责任的问题。当直树不小心将球踢中小摊,因身无分文慌不择路地逃跑,而被林夕撞得小晕了一会儿,林夕又不按照常理地处理这起交通事故,再到后来发生一连串的内心感情上的冲突。可以说,因不负责任而促成了一段尘缘。但我不能把它看作爱情,最多将它视为是他们心里一时激起的波澜,像观海潮,有特定时期的壮观。一旦退去,留下的又只是平静的海,深邃而时刻蕴含看不透的异样。
许多导演都惯用一种手法,就是把悲伤的人放在雨中,让他们更加悲伤。《夜·上海》也是如此,只是多了一个他们在挡风玻璃上写的字迹被大雨冲洗的场景,像鲜血在流,却过分汹涌,一下子就他们的名字和“爱”全都冲掉。幸好那不是血,血流多了,会疼痛,还会伤及生命。简单一点表示就好,拭去昨日的爱,才能让各自走向新生。
就电影成本而言,除了演员之外,应该不高,几处上海的普通夜景,外加一辆出租,一小个修理场,一所上海的老房子,勿勿而过的酒店,尤其是林夕的打扮更是省钱之极。但这一切并不影响观者的情绪,看着不加修饰的红砖仿佛在呼吸,被雨淋湿的道路依偎在大树底下,听着Frally的《breathe》,有一种不可言喻的贴近。
YU说这部电影结局太过仓促,有些失望。我却为这种戛然而止的方式拍手叫好。如果导演在最后安排直树重新塑造林夕的个人形象之后,两人真正走到一起,我会因此而忧心忡忡。
“你爱我吗”再到没有应答的结局,是我最想要的,正如《北京一夜》里的歌词,“不管爱与不爱,都是历史的尘埃”。我一直把直树和林夕视为成历史的尘埃,因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他们有着美丽的邂逅,却很有可能因为另一阵风让他们各自飘向更远的地方,因为它们毕竟没有一起溶入水里的条件。
这篇影评有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