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于乡村氛围的法兰西生活哲学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让·贝克的电影美学,在视觉上是偏向于自然主义的,热衷于自然光影与色调,放在本片中的乡村光景里,显得饱和度要高很多,不过最有意思的应该是片中的画,在这样的氛围里显得有些艳丽 或许画家那句话,也是让·贝克的电影哲学:灵感来源于我看到的,但是画的是从这个灵感延伸出来的想象 不过在本片的想象中,"平凡个体的生存困境和精神突围"却都并不明显,它淡化了人物的经历和处境,只在园丁病重时才稍有些更大的波动 只是这种《遗愿清单》式的情节依然是克制的,于是人物们内心世界的转变也是缓慢的:画家一定是更加珍惜家人了的,而园丁也逐渐知晓生命中之于他的那些重要的人和事物,哪怕只是一条被钓过三次的鱼 如果说《与玛格丽特的午后》里最重要的情节是查尔曼带着一些英雄主义气息,从破旧养老院把玛格丽特"抢"出来,本片则可能是园丁和画家一起钓鱼的场景,尽管人情味渲染得不够浓烈,或许鱼是一种隐喻,毕竟园丁还喜欢吃腌鱼呢 法式乡间风情在本片中其实只是自然风景,或许还可以算上追着园丁摩托车跑的小狗,但故事里还是展现了超脱于乡村氛围之外的法兰西生活哲学: 个人尊严 这一点在园丁身上体现最多,他没怎么上学,但并不卑微,即使是临终前的日子里,依然躺在菜地笑着劳作 "我们都会因为变老而心烦的",但他又在住院时,"在病床上,我跟死亡吵了一架,它生气地走了" 画家因为糟透了的中年家庭状态和桃色纠纷,画不出用心的作品,直到园丁临终前请求画点与它相关的东西,而画家认真地画了一个系列:黄色的雨靴、摩托车什么的,是的,还有那条被钓了三次又放生了三次的鱼 他们彼此为对方找回了作为画家和作为园丁的尊严,尽管"对话"的发生都是日常化的非深度的 但他们的故事又这样提醒着观众: 你需要在乡村树荫下的小桌子喝杯红酒,也需要开车去巴黎,见一些自负的同行以及看不懂的黑白色调画作,可能还得去看病 早些年每次遭遇困境,我总是告诉自己"大不了回乡下老家",觉得怎么都死不了,怎么都会有事做,如今会把这个事情看得更加理性一些:我需要静谧,也想要热闹 最近时不时会有"40岁恐惧症",生怕40岁时依然活得心不在焉,足够努力但不够用心,看完片中五六十岁的人生,稍微还是放心了一些 形而上层面是"生命力流动",现实层面则是具体的生活图景,还有一些慢热的精神流动,这样应该是很好很好的 我有时候太过迫切,像夏天的烈日,而他们更像勃艮第的天气,阳光明媚,一切都那么缓慢 但人的尊严不会在这种琐碎的具体中变得无关紧要,它会穿越不同的边界,支棱起活着的过程 一个题外话,看影视是对语言感兴趣的最好方式之一,不说了,我打开多邻国学两分钟法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