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上的师徒困兽,在胜负之外寻找人性的“劫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在韩国围棋界的巅峰对决中,棋盘上的每一颗棋子都可能成为改写命运的“劫材”。
2025 年上映的韩国电影《终极对弈》将曹薰铉与李昌镐这对师徒的真实传奇搬上银幕,用 116 分钟的光影,在黑白棋子的碰撞中剖开了竞技体育最残酷的真相。
真正的对手永远不是棋盘对面的人,而是那个试图超越自己的灵魂。
一、从师徒到对手的“劫争”
影片以 1989 年曹薰铉(李秉宪 饰)在新加坡战胜聂卫平奠定韩国围棋地位为起点,穿插少年李昌镐(金嫝勋 饰)在业余比赛中崭露头角的片段。
当曹薰铉将折扇赠予李昌镐时,那句“棋道即人道”的教诲,早已埋下了未来对决的伏笔。
随着李昌镐(刘亚仁 饰)在棋坛崛起,师徒关系逐渐扭曲:
技术反叛:李昌镐在对局中尝试“实验性棋路”,打破曹薰铉传授的传统定式,这让师父感受到背叛般的刺痛;
心理博弈:1996 年三星杯决赛,李昌镐在决胜局中盘逆转曹薰铉,镜头刻意捕捉曹薰铉颤抖的手指 —— 这个细节源自真实历史中曹薰铉因紧张导致的“生理性手抖”;
自我救赎:曹薰铉在低谷期重新研究李昌镐的棋谱,发现徒弟的每一步创新都暗含自己当年的影子,最终在预选赛中连胜 110 局,以“宇宙流”创始人的身份重返巅峰。
不同于传统体育电影的“逆袭爽感”,影片将重点放在师徒关系的撕裂与重建上。
当曹薰铉在片尾对李昌镐说“你的棋风里藏着我的灵魂”时,棋盘上的胜负早已升华为棋道精神的传承。

△图源来自网络
二、棋子背后的“石佛”与“斗士”
1. 曹薰铉:从“宇宙流”到“困兽”的蜕变
李秉宪为贴近角色,提前半年向曹薰铉本尊学习落子手势与抖腿习惯,甚至复刻了曹薰铉标志性的“鹰隼般的眼神”。
影片中,他将曹薰铉的复杂心理层层剥开:
权威崩塌的恐惧:当李昌镐首次战胜自己时,曹薰铉在深夜反复擦拭奖杯的镜头,暗示他对“棋神”地位的执念;
父性缺失的代偿:曹薰铉对李昌镐的严苛训练,实则是将自己童年被师父体罚的经历投射到徒弟身上;
自我超越的顿悟:预选赛中,他故意使用年轻棋手的激进棋路,用实际行动诠释“棋道永无止境”。
2. 李昌镐:“石佛”面具下的“弑父冲动”
刘亚仁在有限的戏份中精准捕捉到李昌镐的“矛盾性”:
情感压抑的代价:他在赢棋后抱着爷爷遗像说“你看到我赢了吗?”,揭示其胜负欲背后的家族使命;
师徒关系的解构:折断折扇的瞬间,竹片拼成的“人之患在于好为人师”,既是对师父的反抗,也是对传统师徒制的反思;
巅峰后的孤独:当李昌镐成为世界冠军后,镜头多次拍到他独自在雪夜复盘的画面,暗示其内心的空虚。
3. 文晶熙饰演的师母:被遗忘的“劫材”
作为曹薰铉的妻子,她在片中承担了“情感锚点”的角色:
旁观者的清醒:当曹薰铉陷入自我怀疑时,她轻声提醒“你教给李昌镐的,不只是围棋”;
女性视角的温柔:影片结尾,她将李昌镐当年折断的折扇重新修好,象征着对师徒关系的治愈。

△图源来自网络
三、棋盘上的“四大天王”时代
1. 曹薰铉的“宇宙流”革命
1989 年应氏杯决赛,曹薰铉以“大模样作战”击败聂卫平,这种“放弃边角、抢占中腹”的激进棋风彻底改变了围棋格局。
影片中还原了这一经典战役,曹薰铉在序盘布下的“三连星”阵势,成为韩国围棋崛起的象征。
2. 李昌镐的“石佛”传奇
现实中,李昌镐因对局时面无表情、计算精准被称为“石佛”。
他在 1996 年三星杯决赛中,以“半目胜”逆转曹薰铉,创造了“官子天下第一”的神话。
影片通过慢镜头展现李昌镐在收官阶段的细微表情变化,暗示其内心的剧烈波动。
3. 韩国围棋的“四大天王”时代
曹薰铉、李昌镐、徐奉洙、刘昌赫四人在 1990 年代垄断世界棋坛,他们的对决被称为“围棋界的文艺复兴”。
影片中,曹薰铉与李昌镐的十番棋对决,实则是那个黄金时代的缩影 —— 棋手们不仅要战胜对手,更要在“超越自我”与“传承传统”间寻找平衡。
四、棋盘上的“暴力美学”
1. 镜头语言的“围棋哲学”
导演金炯柱用围棋术语构建叙事结构:
布局阶段:开场的围棋教室全景,暗示故事的“序盘”;
中盘厮杀:师徒对决时的特写镜头,将棋子碰撞声与心跳声混合,营造压迫感;
收官阶段:片尾的星空下棋盘,象征胜负之外的永恒。
2. 声音设计的“心理战”
川井宪次的配乐巧妙运用传统伽倻琴与现代电子乐:
伽倻琴的悠扬:在曹薰铉回忆童年时响起,暗示其对纯粹棋道的怀念;
电子乐的尖锐:在李昌镐落子瞬间爆发,外化其内心的挣扎。
3. 色彩隐喻的“黑白哲学”
影片刻意将围棋场景处理成高对比度的黑白画面,而现实场景保留彩色:
黑白世界:象征围棋的纯粹与残酷,胜负只在毫厘之间;
彩色现实:暗示棋手在棋盘外的复杂情感,胜负并非人生的全部。

△图源来自网络
五、棋盘上的“人生偈语”
“围棋不是战争,是两个人一起创造的艺术。”(曹薰铉)
—— 李昌镐质疑师父的“胜负至上”
“我不是要打败你,我是要证明我能成为自己。”(李昌镐)
—— 师徒对决时
“棋盘上最可怕的不是对手,是那个总想赢的自己。”(曹薰铉)
—— 在预选赛连败阶段,曹薰铉对着镜子说出这句话
六、超越围棋的“竞技寓言”
1. 演员表现的“双刃剑”
李秉宪的演技获得交口称赞,有观众在豆瓣评论:“他的每个眼神都在说‘我就是曹薰铉’”。
而刘亚仁因现实中的负面新闻,其表演被部分观众贴上“赎罪式演技”的标签,但也有影评人指出:“他的克制恰恰符合李昌镐‘石佛’的人设”。
2. 真实事件的“双刃剑”
影片对 1996 年三星杯决赛的还原引发围棋爱好者热议,知乎网友分析:“李昌镐的‘半目胜’并非偶然,他在官子阶段的计算精度,放到现在依然是教科书级的”。
但也有观众认为,影片对曹薰铉低谷期的刻画过于戏剧化,弱化了李昌镐的成长历程。
3. 师徒关系的“现代启示”
影片对传统师徒制的解构引发讨论:
传承与创新:李昌镐的“实验性棋路”象征年轻一代对权威的挑战;
竞争与共生:曹薰铉在预选赛中研究李昌镐的棋谱,暗合“对手即镜子”的哲理;
人性与技艺:师母的存在提醒观众,竞技体育的终极意义不在于胜负,而在于“人”的温度。
七、棋盘之外,皆是人生
《终极对弈》用围棋的方寸之地,映射出人类永恒的生存困境。
我们都在试图超越他人,却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迷失自我。
真正的胜利不是击败对手,而是在胜负之外找到让灵魂安住的“劫材”。
当片尾的星空下,师徒二人再次对弈时,棋盘上的棋子不再是胜负的筹码,而是两个灵魂在对话……
这或许才是围棋,乃至人生,最动人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