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信息,全是情绪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如果喜欢《谜探路德维希》的大概率会喜欢这一部,它们的编排结构、剪辑节奏、语言风格比较接近。
我个人在尝试《谜探路德维希》的时候没有坚持到第二集结束就弃剧了,白宫这部因着豆瓣评分很不错,加上有博主大力推荐,在看到第一集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不合口味,但还是抱着“可能后面会有改变”以及“可能是我的判断太过武断”的想法坚持看完了。人有时候真该相信自己的直觉。
之前没有看过这部剧中任何一个演员做为主演的其他作品,从纯主观上来聊几个在我的视角中不舒适的点——
第一,语言节奏失效。
从第一观感上来说,最为明显的。剧中除了受害者,其他每一个人的语速基本上都非常快,且频频会被打断,都快且碎的情况下,等同于没有“重音”,所有的台词在进入观众的耳朵的时候信息重要性是等同的。1~2分钟可以接受,8集,一共400分钟,那就是受罪了。
第二,大声量场景反复出现。
这里主要指女主厨摔刀大声诅咒、受害人和多名嫌疑人争执、以及女主厨和行政官员树林中的呻吟等。其中,呻吟声起码出现了3次,摔刀诅咒是最为夸张的,每一集都会出现,最后一集的时候甚至反复出现。
一个场景,如果是关键性信息,在电视剧中反复多次出现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女主厨摔刀大喊:“我会杀了你。”显然不在此列。这段既不是破案关键线索,她也不是关键嫌疑人,起码在她不在焦点位的集数,这段的出现是无效的。
第三,背景音乐失效。
悬疑这个类目的影视作品,恰当的背景音乐对于剧情的推进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即使是脱胎于同一本原著,《神探夏洛克》和《大侦探福尔摩斯》的背景音乐也表达了不同的气质,有益于人物塑造。
而白宫,400分钟看完没有一小段音乐是引人注意的或者留下印象,整部片子中音乐在功能性上是缺位的。
第四,没有节制的观鸟设定。能理解观鸟这个设定的原因,为了表明“需要仔细观察”“需要有耐心”等主角的特征来源,但是太硬了。每次都是主角自己发问,配合随机的对谈者抛出一个错误答案,或者只需要露出疑惑的表情,主角再以貌似揭露大秘密的语气以琐碎的语词讲出正确答案。
第一次可以接受,第二次可以忍受,同样的路数第三次就不再生效了。
第五,台词,包括肢体,信息量低。
最后一集在时序上留下的记忆还比较新,就举一个其中的例子。
在最后一轮盘问所有嫌疑人的时候,亚裔助理在离开大会议室时中途拿起了机械钟,在后面的逐一审问中,这个钟在行为包括台词里出现了起码3次,错误消耗观众的注意力,在后面他又莫名其妙把钟留在了桌子上,就像当时拿起一样动机不明。
对于悬疑探案类的影视作品来说,草蛇灰线设置的重要性无需明说。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被诸如机械钟此类的对破案无效,纯为了打断而打断的设置在这部剧里多次出现。
总的来说,从相对正统的影视结构评判标准来看,这不是一部优秀的工业化作品,但是豆瓣评分实在是非常高,让人怀疑是否现在流行的剧的走向已经是这样了?还是说其中一些政治敏感的元素让它获得了不少加分?女主角演员的其他剧目光环带到了这里面?
元素的新颖不是剧本身可以偷懒的理由,这是一部明显情绪大过信息,夸张的表演大过推理的主线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