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时》一窥超雄、厌女文化

《混沌少年时》第三集是我看过把流行文化对青少年荼毒的影响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一集,包括其中的超雄文化和厌女文化。这个男孩的疾病我早在高中和大学就在好多男性身上都看到过,那味道太熟悉了。

有些人觉得获得快感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话术抨击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的身份,人格,能力,甚至是爱好。实质上是自卑到骨子里。亚洲教育的小孩对抗世界独特的防御机制的就是越没有自信,越需要拼命考好成绩取得压别人一头的快感(除非真心喜欢学习否则谁能解释学习到三更半夜挑灯夜战时刻紧绷一根弦生怕有1%的概率使自己错过超越别人的机会动机何在)。 很久以前有个人和我说,我有时情感过于细腻,这种女性性格他不喜欢,原话是“归根结底就是你读书太多了”。这话我不理解,说一个男性温柔,细腻,不是夸奖吗?原来李白是娘炮,鲁迅是娘炮,余华莫言是娘炮,王小波天天显摆自己学识,给李银河写过众多情感细腻的情书,正是大娘炮——如果按他刻板印象里觉得“娘炮”是贬义词的话。原来读书越多越应该感到自卑,为自己身上的情感细腻的“女性特征”感到羞耻。我们是回到上世纪60年代了,现在流行话反着说?怪不得越土的人越能大肆其道,这下我总算明白了。 在流行有毒文化的熏陶下训练出自己的一套成体系的防御机制,那就是羞辱自己,羞辱别人,用暴力的肢体行动和歇斯底里的凶狠把让别人恐惧当作是自己的成功,热衷于语言暴力不过是想证明自己有价值。 为何成年人有这样的错觉——会觉得青少年和我们没有登录同一种社交媒体?成年人浏览的那些刺激性的,煽动的,蛊惑的图像,他们没有看过?我们成年人的身份焦虑,性别焦虑,性焦虑,没有也笼罩着他们? 我之前1对1辅导的初三孩子,下课时他让我看他和几个好哥们的聊天记录,都是讨论哪个女生胸部平平,哪个女的又搞上了对象。他和我说,现在网上都这么说,也不知道现在的女生不知道哪里来的优越,总觉得自己比男的压过一头。 当成年人看着煽动性的蛊惑言论,对着男本位的色情影片手冲,凭什么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是拥有天天唱baby感情好像跳楼机的三俗审美,和同龄未成年人探索性爱,用歧视性言论攻击陌生人的青年?凭什么,成年人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是这种人? 吉米抓狂时对心理咨询师大喊:“Signaling him away like a fucking queen, yeah?”(对别人「指门卫」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像个女王一样很爽对吧?)其实吉米反感的是他刻板印象里的女性气质,包括脆弱,温柔,他认为男性身上有这种气质是丢人的,因此大声抗拒fag(基佬)的身份,同时又渴望通过外界评价证明自己是招人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矛盾,才会渐渐被自己的疾病腐蚀掉。 (本人公众号:花开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