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里最生动的影像,就是那些普通人的脸

如果你还不知道Temu,那我只能说你真的不了解如今的电商市场和出海行情,如果你还没看纪录片《激流时代》第二季,那我劝你去看看,因为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很少有这样能够拆开了掰碎了讲经济话题,又讲得不枯燥讲得让你想听下去节目。特别是第三集“跨境巨头与淘金者”,这一集的结构让我感受到一种纸媒全胜时期深度报道的感觉。 “跨境巨头”指的是中国跨境电商平台Temu。说他们是巨头并不夸张。通过低价直邮,它们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一个电商异类。之前据我做google广告投放的朋友说,Temu一家基本撑起了他们大部分的业务。 Temu的崛起绝不是偶然。去年秋天 搬到欧洲,日常感受到最大的冲击也是小商品的匮乏: 5欧一双的鞋垫像纸糊的,一个北欧小木雕能卖30欧,买电池西班牙便宜,去德国一定要买胶卷——这些简单的工业品在不同地区有十倍左右的差价。 在国内习惯了每天出门打车、吃饭点外卖、瓜果鲜蔬网上下单,但是在欧洲不一样了,在电商化程度上,只能说不同地区有非常顽固的时差。于是海外留子日常用品网购还是要靠中国电商出海。买生鲜上Ochama,选购小商品上Temu。

Temu延续的则是拼多多的逻辑,商户自己选品发货,平台有专门的转运通道。这样的“散户”模式确实是适合个体和小商户创业的。“淘金者”说的就是这群出海浪潮里在时差中寻找个体机会的人。 中国人特别喜欢“上岸”的概念,但是选择跨境电商,就是从字面意义和内在含义都离岸也来越远的过程。从2023年起,体感上已经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出海”的浪潮了里。比起国内已经饱和的电商市场,出海确实让很多人实现了创业的梦想。 但是既然在海上,哪有不碰上风浪的道理。“跨境巨头与淘金者”开头就是一个焦虑的中年人,对着镜头说你能不能别采访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一下。更重要的事情说的就是川普的关税政策——相信就算是再不关心时政和国际格局的人,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过去,像Temu这样的平台依赖“de minimis”关税豁免政策,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商品可以免税直邮至美国消费者手中。随着特朗普政府2025年5月2日正式取消de minimis,Temu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遭遇重创。关税豁免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达120%甚至145%的关税(要不就是每件100至200美元的固定税费)。也就是说,原本售价10美元的商品,现在要卖到20美元甚至更多才能保证同样的利润。Temu本来打下市场靠的就是价格优势,优势没了,很多小店家可能就做不下去。 和Ochama这样的平台选货平台卖货逻辑不一样,Temu遭遇重创,除了平台遭受打击,也直接影响普通卖家的生存。“跨境巨头和淘金者”说的就是这些在Temu上做电商出海的普通商户。年头时机好的时候,他们是淘金者,但当时代的巨浪袭来,他们是真正意义上风口浪尖冲浪的人:能够全身而退不好说,下一波浪会打到何处也不知道。 《激流时代》第一季是2023年春天问世的。那时候节目的选题是直播间,云南咖啡和文和友。仅仅两年过去,能看到时代的浪潮如何变化莫测。直播间不再新奇,云南咖啡不再小众,而文和友也不复最初疯狂。第一季上线的时候,纪录片主导人物、出镜采访者李翔有一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这个时代总是观点太多,而事实太少。这几乎是从微博时代到短视频数代越来越凸显的通病。140字的推送总是观点先行,短视频制作者也总教育我们,这个时代太让人记住,要足够强的观点。太多人不知道多久没有像原来读书读长报道一样,去真正好好“阅读”一点事实。只是如今阅读的方式,不仅仅是读白纸黑字,还包括沉下心,关注那些置身漩涡之中的人们真正的脸和表情。 所以当这一集一开始,看到镜头追着那个Temu店主一筹莫展的脸,这是一种久违的事实的冲击力。我仿佛看到了一艘被身处汪洋大海被激流掀得七上八下的小船。躲开了镜头,这些事情真的能够处理得了吗?或者说,如同蚍蜉撼树,个体的意志在这样的历史大时刻显得异常渺茫。 这学期我选了一门经济和金融地理,正好我做presentation,也在讲出海,讲Branch和Subsidiary的区别。所以这一集看到最后,我就在想,如果是做presentation,在讲了现象、展示了困境后,我后面要提出讨论问题了:在现在的关税变化和变化的国际形势下,你觉得平台和商户应该怎么应对?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提了也没法回答的问题。中国人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海上行船遇到风浪,只能自求多福,要不当初下南洋的时候为什么要带着妈祖呢?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既然已经人在激流之中,上岸是不指望的。退回来讲,会选择迎浪而上扬帆起航的人,从来是不安于在岸上的那一拨人。 一百多年前胡适有句话:多讨论问题,少讲点主义。而一百多年后,如果胡适还在世,我觉得他可能也会说,多说些现实,少谈些观点。这也是我十多年前刚开始在媒体实习的时候,前辈老师教育我的话。相比十几年前我自己费尽心思想把我看到的、体验的展示给那些不知道在哪里的读者,被短视频和社交平台教育了许久的我们,已经太过于习惯用强烈的观点去吸引潜在的点击,以至于看到这些去记录、去展示的内容,会有一点恍若隔世:这个年头还有人这么做内容啊? 但是必须承认,纪录片里看到那些卖家的脸,那些或焦虑或疲惫的面孔,即使是遭遇了困顿,也是无比生动的。我也能想象他们在当初激励自己的样子、赚了第一桶金的兴奋的神情,甚至自己在半夜做图改页面的专注表情。 看这一张张普通但又生动的脸,我突然想到了去年那个在段视频平台很红的灯管厂小哥,用各国口音英语叫卖自己商品的小哥。不知道在激流之下,他的生意有没有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