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里的蛮好人生,和现实中的人无关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先说整部剧的职业立意就不通,三十六集《蛮好的人生》通过几个被保人人物事件的串连,活脱脱把一个保险行业美化成了公益组织。
世间有难保险支援,人生纵有百褶,保险来给你一一摊平。哼哼,想得美。
剧里的保险都属于商业保险,不是国家政府推行的民生保险,所以再怎么说,也属于商业行为,背后肯定是为了赚钱,有余地做做公益提升提升品牌溢价,更多时候是要吸金的。
这也是一个正常运作的商业机构,能够长远发展,一直存活下去的根本,赚钱一点都不可耻,像剧中胡曼黎这样,打着解救苍生幌子,行着赚钱为目的的结果,这才是可耻的。
现在大环境不好,一堆公司都在裁员,为什么呀,钱不好赚了呗,一个不赚钱的商业公司,自己都活不下去,还怎么撑得起别人的人生。
所以,明着把钱赚钱了,没什么不好,但在剧里就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甚至还带着道德批判性,晓舟对李青青总一堆露骨话的反应,即是如此。
晓舟与李青青在车上对谈的那一番话,相信上过班的,都更认同李青青的话,而晓舟说的那些话很漂亮,但确实没什么用,像刚毕业的小孩说的,不像从一个工作很久的人嘴里出来的。
李青青:董事会规定,公司的员工每个季度必须开单的,我们公司是服务高端客户的,留着这种小单子会显得我们不专业。
晓舟:这专不专业又不是看单子的大小。
李青青:不看单子的大小看什么呀。
晓舟:看我们对保险的认知,给客户提供的方案,以及后续服务啊。
李青青:对外说漂亮话彰显格局,没问题,对内,这就是正确的废话,做销售,万变不离其宗,钱是最聪明的,它往哪去,我们跟着走最正确,利益导向。

这点娘娘的上一部职场剧《理想之城》就做得很好,赚钱的部分写得很正常直白,情怀的部分也写得合理不虚浮。
好好讲职场讲商业法则不好么,非得一个职场剧,要讲成言情剧,最后终将变成家长里短的伦理剧,大多数现代国产剧的通病,再次在这里发扬光大。
尤其最后那个保安,汪俊导演应该想最后通过,来一个主题上的升华,来一场大型生命赞歌,在观众看来,反而成了最不切实际的自嗨,一场对理想生活幻想的高潮,那段我真的是跳着看的,太假了。
观众不是对贫困人没有同情心,只是对剧里刻意提供的给贫困拉一把的情节,无法通感,理解不了。
感情戏更是一塌糊涂,网上已经说的够多的了,就不多展开,总之这段姐弟恋就必须要谈么,无论明的还是暗的,非得硬扳,伏笔埋得那么差,让观众怎么顺理成章地接受。
主张女权的要骂,这段姐弟恋拉低了拼事业的女人的格局;不主张女权的也要骂,送上门的热腾腾小鲜肉不吃,难道等凉凉了再吃,赶紧吃呀。
胡曼黎在剧里的人设,是越来越拧巴,越来越崩塌。
胡曼黎在剧里的人物设定,先是职场女强人,然后成居委会大妈,再发展成别人人生路上的天使大姐,最后直接升华为要普度众生的神仙,从一个人一步一步转变成一个神,十分的伟光正,一个本应该很接地气的保险职业人,飞升了。
第一女主角的悬浮度,直接带动全剧角色一起共同效仿。
小舟的人物设定,是一个认死理钻牛角尖有很强公平正义感的中二青年,他是高材生,身上带有书生意气的清高,这样的设定是可行的。
突兀就突兀在他对胡曼黎的爱恋上,转得太不自然合理了,前脚他还是为吴雅拼命的人,后脚怎么就想通,快速从心理上断干净,转头就爱上了胡曼黎,他怎么在这上面就不认死理钻牛角尖地与吴雅死磕到底,突然开窍了呢,这个人物在这里就很不合理了,悬浮了。
剧里应该让晓舟通过自身努力,最后赢回吴雅,这条感情线方向去写,应该会更好,这个人物也更能立住。。
相反,吴雅的心路历程与分手动机倒是铺排得还可以,比较能让人信服,所以骂吴雅的人没那么多。
邱丽苏这个小三角色,也是前后矛盾到判若两人,一开始,它是强势自信的职业女强人,自诩有头脑有情调有计谋,到后面变成脑萎缩,像只无头苍翼一样,只会到处乱撞的人物。
这个人物,刚开始是写得很精明的,也算是有点小亮点,非传统小三的写法,让观众对这个小三的下场也充满期待。
只是,剧里邱丽苏展现的不是逐渐失去爱的过程,而逐渐变蠢变傻失去自我的过程,观众看到了想要的结果,但是实现这一结果的过程不高级。
她那么懂计谋会算计,不应该最后成了一个白痴而离场,至少明里暗里狡猾得来几回合,再落魄离场,这样不仅剧情上好看,也让这个人物更立得住。
最后为了对比从前,再现小三与原配,手牵手高举让丁致远选人的场景,这一幕让这个人物彻底瓦解,太狗血了。


网文可以这么写,但电视剧不能这么拍啊。
这部剧在丁致远家人亲戚,这些配角的刻画上,更是悬浮得一塌糊涂。
整个剧情,把丁致远这对自称知识份子的父母,塑成了一对“智失”父母。
两人刚来上海丁致远家,不对自己儿子行为不检教导一番,反而伙同儿子明里暗里教训起这个新儿媳,简直歪风邪气,由此推断,当初胡曼黎嫁进他们家,一定没少受折辱。
这也就罢了,投资被骗暴雷,居然气冲冲跑去胡曼黎,这个前儿媳那要她想办法追回,名义上是去求,语气里都是下命令式的,求人没求人的态度。
这也就罢了,双方结果没达成,竟然闹出再一次要回他们当初给孙子买保险的五十万戏码,而且两人意见高度一致,按往常电影剧剧情里,至少还有个人唱白脸,缓和缓和气氛,在此剧里不存在的。

这一幕,无论从人情逻辑上还是道德逻辑上都不通,中国式的父母,至少有一个是为儿女好的,不存在两人都视家庭和谐为空气,这从国情上也不通。
他们不是父母,是法西斯,是吸血鬼,是万恶的封建社会。
编剧把这对父母写得这样坏,太彻底了,身上没一点可爱之处,目的完全就是为了凸显出胡曼黎的好,让丁致远产生更深的悔意,为以后浪子回头被“娘娘”甩回一脸,推向剧情上的爽点小高峰,埋下伏笔。
这样做,父母两人人物的功能性是满足了,但人物的丰满度就太干瘪了,沦为没有血肉的工具人,处理得不够高级。
二叔二婶,这两个人物的出现,也完全是用来反衬胡曼黎有多好,同时教会丁致远重新认识胡曼黎有多好的工具人,也是没有血肉的。
二叔二婶先来投靠胡曼黎治病,得知她与丁致远分开,站在丁致远的反方,胡曼黎的正方,痛斥丁致远的不是,并全意要撮合。
后来得知丁致远的新欢是个大老板,瞬间改了副嘴脸,又说胡曼黎样样不行,啥啥配不上他一个大教授,完全不提批判小丁撮合的事,没尽到一点做长辈的义务。
在邱丽苏那要钱不成后,居然又转头强行住在胡曼黎家要钱,还恶语相向,撒泼吐口水,以长辈之姿态行小人之动作。

墙头草两边倒,眼里除了钱,啥也不认,有便宜就得沾一沾,蛮横无理,耍无赖界的天花板,完善刻画出一副乡下小市民作派的刻板印象。
这两个人像是从张爱玲小说里走出来的,坏的太彻底了,也是没一点可爱之处。
事实上,现代的小县城,肯定不是这样的,一部手机把这个世界的信息都拉平了,无论你在哪,大家在手机上接收的信息都是相同的,没什么新鲜事物。
小县城的人不会因为进城而大惊小怪,大城市有的,一般小县城都有了,没那么无知落后。
当然,剧里为了剧情需要,可以表现他们没见过市面,可以表现他们市井习惯的粗鄙,但小地方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大家都认识,对彼此的关系网看得最重。
一个小地方来的二叔二婶,绝不会听到侄子离婚了,而且还是侄子出轨所致,而不恼怒,不丢脸的,按小地方人的行事逻辑一定会把治病的事先放下,撮合的事放在前头。
这时候,戏剧矛盾应该是丁致远怎么应对二叔二婶的讨伐,以及胡曼黎的放任不管上,而不是三人合起来对付胡曼黎,这种外遇离婚有失脸面的事,在小地方是大忌,尤其对于上一辈人。
小地方的人最要脸了,在关系维护的体面上,小地方比大城市一定看得更重。
其实,剧本如果改成,二叔二婶讨伐丁致远,胡曼黎从中斡旋化解,以此来让丁致远重新对胡曼黎产生好感,会更合理一些。
这样,二叔二婶的人物形象也没那么干瘪,也有可爱之处,不是只一味的坏,也更接近现实的事实性。
这部剧把小地方的人写得太死板了,一个比一个坏,一个比一个无知,身上的那点市井气息,怎么看,都像是黑社会作风,人物真空,角色单一,剧情失败。
孙俪接这部剧,一方面是不是因为汪俊导演,一方面想过过上海话的瘾?
她之前在采访中说过,看《繁花》很上头,自己也是上海人,《繁花》里的演员大部分是上海人,看他们在戏里飙上海话,很过瘾的咧,灵的咧。
但这部剧,显然不及《繁花》一个脚指头,人物塑造干憋不立体,还一堆刻板印象。

当然,孙俪在剧中的表演分还是满分的,演技绝对没话说。
丁致远作为一个大学教授,怎么会迂腐到成那样,干啥事啥不成,就只会一味躲进象牙塔里,谈文弄墨,如同一个现代孔乙己。
我身边认识的大学教授,没一个是这样的,教授至少脑子是够用的,聪明的,不说社会资源怎么样,至少人情事故都是很懂,很多事一点就通。
文学哲学不就是讲人的学问么,通文哲的人,理应更通更懂人性,绝无丁致远这样死脑筋。
《蛮好的人生》中的丁致远形象,是外界对一个文哲教授的典型刻板印象。
他身上就没一点好,也全是坏,对不起前妻,对不起现任,对不起十几岁的儿子,对不起刚出生的婴儿,对不起学校,对不起前丈人,对不起父母二叔二婶。
他连现代陈世美都不是,他啥也不是。
坏得太彻底,就会让人物失真,他不够让人信服,观众连恨都懒得恨他,只觉可笑。
在二十万事件中,前有二叔二婶向他要,他死活没有,而且是真的想尽一切办法的没有,到快剧终,他轻松的有了,而且迅速打给前丈人养老院,这种完全为推进剧情,而不顾前后矛盾的设定,让观众感受到智力上的降维打击,谁为此感动谁sha。
同时,也再一次让这部剧在失真的道路上,全力狂奔。
剧里的人生,确实是蛮好的人生,只是和现实中的人都无关,主要,好像它也不关心现实中的人生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