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中的幻灭——《兄弟的誓言》中的丹尼斯与苏联末期团组织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纵观全剧 以丹尼斯为代表的基层团组织是前期当仁不让的搞笑担当——就跟我们看某些拉虎皮扯大旗的人一样好笑。但是到了剧情后期 丹尼斯的版本迅速迭代进化 不仅向上会干活 向下会哄人 还能开厂搞牛仔裤 甚至还开始上道了 帮我们可爱的小阿迪搞来了kolik。本文将结合苏联末期团组织的激烈变化 简要分析剧中以丹尼斯为代表的团组织
当理想主义者碰上街头流氓
丹尼斯和团组织初登场 便是给学生们训话 告诉他们有事别憋着 挨揍了也别找帮派 有我们团组织在呢 找哥好使。但是很显然 1987年的苏联 中学生早就不信这一套了 孩子们不傻 不指望团组织这几个羸弱的年轻人能给他们撑腰。看看老犯卡谢 看看阿富汗回来的空降兵阿迪 再看看弱不禁风的丹尼斯 出事了找谁 简直一目了然。就算拉上青少年事务督察也没啥用 师范大学毕业的女主连枪都不配的
所以一开始 根本就没人鸟他们 该入会的入会 该干仗的干仗 任凭你丹尼斯领着美女去电影院开大会 也没有用
团组织在“改革和新思维”中的转变
地图头上台之后 团组织的定位和意识形态也在产生变化。1986年 33岁的维克多·米罗先科当上了共青团第一书记 这位从乌克兰团系统一路“坐火箭”成长起来的领导给苏联的团组织带来了不一样的气候。顺带一提 米罗先科跟地图头的关系很好 甚至在苏联解体之后都跟着他混。这个时期的团组织内部 迷茫带来了变革的需要 变革自然导致了政治斗争:到底是走新思维 成为一个更加独立更加社民(亦或是民社)的青年组织 还是保持传统 继续做好苏共的青训队?显然 目前的领导支持前者
青少年科技创造力中心 (НТТМ)
除了意识形态的转变之外 这个时期的团组织也想到了盘活自己同时又留住无所事事的青年人以及阿富汗回来的海量退伍兵的办法:”青少年科技创造力中心“(Центры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го творчества молодёжи (НТТМ) )表面上像个少年宫里面的兴趣小组 但是实际上这却是八十年代苏联私企的起源。 НТТМ可以理解为是挂靠在团组织的工厂甚至作坊 但是这个作坊不一般 他不需要交税 只需要给全苏的НТТМ的联盟以及地方的НТТМ捐款 而这些捐款反过来又只会发放给НТТМ的企业。这样离谱的组织 在一群活络的年轻人手里 自然发挥了远超预期的作用 并且越走越歪 成为了投机倒把的中心 走私大户 直到最终变成了任何人都想不到的:
俄罗斯寡头的摇篮
比如知名流亡寡头米哈伊尔 ·霍多尔科夫斯基就是出身于НТТМ。顺带一提 和丹尼斯一样 这位发家也是从煮牛仔裤开始的
丹尼斯的成长
丹尼斯和他的部将作为本剧的重要配角 一直在不合时宜的地方猛刷存在感。无论是对老阿迪还是小阿迪以及大衣 都试图感化并拉拢。可惜退伍兵根本看不上他 大衣有女警相伴 只有小阿迪最后买了丹尼斯的帐 最终也获得了回报
上错花轿嫁对郎
小阿迪的反水是本剧的重要高潮。在发现整个百货商店从上到下都实行着迂腐的价值观 看重一文不值的面子 而对无辜女孩的生命毫不在意之后 小阿迪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到三件事:1 给爱人报仇 抓到kolik 2 狠狠教训这个没人性的表面兄弟组织 3 最好能帮他哥脱罪。于是小阿迪的并不很高的智商开始上线 策划了一出反水大戏。但是我们的民警同志 大衣后爹可不是吃白饭的
伊尔达尔自我介绍的时候 说自己是内务部高级专员。这里很可能指的是苏联于1988年成立的内务部第六局 也就是”打击有组织犯罪局“。作为新部门的骨干 他迫切需要搞定这个涉枪团伙。小阿迪的花招没有骗过他 他还是要继续抓老阿迪。不过对于丹尼斯来说 这种技术上的细节他并不关注:是不是小阿迪举报的?是;小阿迪是不是看起来能改邪归正?是;小阿迪愿不愿意配合他工作?也愿意。那就没问题 丹尼斯好兄弟会帮你的
首先就是刻着共青团章的大证书 这东西送到阿迪爹手里 简直是久旱逢甘露。然后就是那个和我们的大学生活如出一辙的表彰大会:就是一场非常可笑的表演 台上的所有人都心怀鬼胎 丹尼斯要政绩 领导要装像 小阿迪要演好戏
没红领巾你去搞 能赶上开会就行;会场上红领巾正主过来找 丹尼斯百分之一万知道小阿迪给人抢了 但是还是要袒护他 毕竟这也是他的政绩 演砸了就完了;小阿迪题卡壳了 那就想办法提醒。反正是糊弄过去了 小阿迪也如愿报了仇 皆大欢喜
只不过是团组织坍塌之前无数场自己骗自己的表演中有惊无险的一场罢了
丹尼斯的牛仔裤作坊
为什么要煮牛仔裤呢?其实是原始的做旧技术 七八十年代欧美潮流男女的必备技能。面料没处理过的牛仔裤很硬 洗完还会缩水穿不上。用大锅煮了之后 不仅穿起来舒服 还会有漂白的做旧效果
丹尼斯的牛仔裤作坊开在团组织的地盘 大概率是打着НТТМ的旗号干起来的 НТТМ 自然不会批准下属的会员单位成立牛仔裤中心 所以他们的行动偷偷摸摸。而牛仔裤的来源 不用说也知道 只能是通过种种方式走私进来的
这里不仅有团组织的人 还有各种三教九流人士 甚至包括了被清除出帮派的前成员。丹尼斯真心希望小阿迪和大衣这样的中学生能迷途知返 加入到牛仔裤大业之中。毕竟这里需要人干活 打折团组织的旗号 消化问题少年 何乐而不为呢?
总结
谁都知道 在这样的时代里 团组织无论是作为党的喉舌 还是作为团结青年的工具 都变得低效且脱节 他们不知道青年需要什么 也不知道青年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样自上而下的结构导致他必然脱离群众。但是组织的核心是人 组织僵化并不代表所有人都会僵化 这里有女警的死板同事 也有丹尼斯这样的好人、聪明人。其实我想 如果把苏共的干部一半都换成丹尼斯这样的人 是不是老百姓的生活会好得多?然而很可惜 苏共的体制导致了升上去的要么是聪明的坏蛋 要么是人畜无害的老好人 要么是又蠢又坏的老头
在这部剧里 丹尼斯是个好人 不折不扣的好人 你不能说他没有私心 但是他确实在那个位置上 在他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 把方方面面的事情都在尽力做好
以考核干部的角度来看 他参与破获了大案 转变了问题青少年 还开了场 紧跟政治风向;
以一个普通青年的角度来看 丹尼斯反而比道上的人三观更正 把对错分得很清 不会拘泥于规则的条条框框 懂得变通 后期处事圆滑 比道上的流氓强太多了
以个人性格来看 丹尼斯情绪稳定 思维敏捷 同时又兼具了团系统干部身上的理想主义 真的有改变人 改变社会的抱负 而即便意识到周遭青少年甚至这个城市的糟糕程度已经远非团组织能左右 他依旧没有摆烂 也没有完全投机倒把 反而用自己的方式成为混乱年代里难得的一道光芒
以前的苏联 法律没允许的就是犯法的 末期的苏联 只要法律没禁止的就是能干的。丹尼斯这样的人也许会把牛仔裤作坊做大做强 成为九十年代的寡头 也许会从政 成为团系统走出的政治家中的一个
但是无论如何 九十年代不再有理想主义者的容身之所了 只有毫无底线的交易和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好人只会饿死 或者变成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