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在螺丝钉与星辰间寻找平衡的人

今天大象要带来一部全新的纪录电影。
它的「主角」是一座城市:深圳。这座名声在外的奇迹之城、创新之城、未来之城,也被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称为“梦想之城”——
《滚烫年华》,影片记录和呈现了一群在深圳的潮头搏风击浪的人。
而影片年轻的导演为这篇文章起的标题,或许是它的另一群「主角」:
「献给所有在螺丝钉与星辰间寻找平衡的人」
献给所有拾起了六便士,却仍不忘抬头望月的人;献给所有为生活奋力奔跑时,依然能注意到沿途的风景的人。
电影中大象很喜欢的一段情节,用现在社交平台的话说,她是一位“高能量”母亲:在家务、照顾孩子的间隙,她拼命挤出时间完成学业。
身心俱疲时,这位年轻母亲也茫然过,最终她认定:我要找到自己的底气。
在她的圆梦时刻,地铁语音提示,她即将抵达人生的下一站: 「翻身」 (在深圳有一个地铁站,站名就叫“翻身”,因为这个充满积极寓意的名字成为了网红打卡站。)
不夸张地说,第一次看到这一幕时,放映室里的我们几乎热泪盈眶。
也许看起来有些“俗”,但也可以称之为“务实”“踏实”;这里的人和这片土地一样,脚踏实地,而又充满浪漫热情的梦想。
影片由一位深圳当地的“仓库管理员诗人”写下的诗串起,诗人写道: “希望每天,都能挣到一份幸福的笑容,寄回故乡。” 我们相信,《滚烫年华》是一篇算不上华丽、但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尤其适合当下这个时代的诗。
如果你容易感到“低能量”,这部《滚烫年华》会让你先“炙热”起来。

《滚烫年华》献给所有拼搏者:
那个三月的梦境,确在四月苏醒
2022年3月,我做了一个梦。剪辑室里堆满硬盘,音视频波形图在时间线上交错蔓延。潜意识提醒我这是一场梦,我拼命在素材海洋中寻找最终定剪的人物。
突然,梦醒了。
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周六清晨,没有《盗梦空间》的预言,现实中摆在纪录电影《滚烫年华》导演组面前的调研压力,令人焦灼。如何在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纵深中,找到最具代表性、最契合的拍摄对象,平衡主流叙事和微观视角,是摆在面前的最大难题。

一个月后,转机如四月春雨般到来。我们跑遍了深圳11个区,采访调研近百人,储备了足够的样本和在地感受,心底生出几分笃定。

盛夏,在光明区公明街道一个城中村里,我们见到了打工诗人刘炜。他挺着大肚腩,话不多,显得有些局促,日常的工作是在罗湖口岸附近的仓库当仓管员。为了迎接我们,特意在便利店买了一袋子冰镇碳酸汽水。后来读到他写这几句,“在三月,深圳还是一个梦/在四月梦就醒了……我们努力地活着/希望每天都能挣到一份幸福的笑容。”诗句与我彼时的“玄学”心境共振——那个三月的梦境,确在四月苏醒!这种隐秘的呼应,仿佛在暗示导演组,努力地拍下去,去到尽,这份幸福的笑容一定可以挣到。

纪录电影《滚烫年华》讲述的是从过去到当下,普通人的命运是如何和深圳紧密连接在一起的。45年前,刚刚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成为了世界各地新思潮涌入的试验田。自那时起,无数人远离家乡,来到深圳打工,在这里挣生活,也在为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青春甚至一切。他们和这座城市的风、草、雨一样,飘荡在每个角落。我们很想知道,在迁徙的过程中,普通人是如何在这样的境况中工作和生活的?
纪录电影,译自英文documentary。document 最常见和最重要的释义是文献和资料。《滚烫年华》成片中有很多没有被选取和剪辑的素材,它们默默躺在硬盘盒内,成为这座城市独特而深沉的影像档案。所以,在拍摄初期,我们数次探讨,最终决定采用“直接电影”这一最古典的手法,去除唯美主义,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同工作,腾挪时间和空间,等待影片中突如其来的戏剧瞬间。

深圳的故事,在各个维度各种平台已经呈现太多。但是,长久以来,公众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往往处于极端的两侧——要么是多才多金多贵人的平凡人逆袭故事,要么是所谓的“失败者”,一事无成,直至有天灰头土脸回到故乡。作为更加平视的见证者,我们看到了“时间”记录着的深圳人和深圳故事更加真实的模样。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当大多数影视内容将镜头对准两种极端的流量人事时,我们需要停下来,回到日常的状态中去。他们艰辛也坚持,无奈但乐观、失望中又拥抱希望,他们是我们,我们是他们。于是,我们在主流叙事之外,用更年轻、更松弛的视角,呈现出一个新的深圳故事。


历经三年的准备,《滚烫年华》(2025年5月10日全国公映)终于要上映了。当一个仓管员每天坚持写诗,当退休的特区打工妹希望能组织一场40周年的工友聚会,当年轻母亲想着如何能拥有一个城市户口,当留守儿童来到深圳又回到家乡,当程序员在业余时间讲起了脱口秀,当人工智能闯入银发市场,当新来的大学毕业生走进工联会,当大国工匠开始回忆滚烫的逝水年华,这部电影,献给所有打拼者的意义就永远存在。他们的面孔、汗水、悲欢、白昼和黑夜、失望和希望,都是为这个时代写下的诗行。

在电影中,刘炜有一句诗特别打动我:这个下午的阳光是好的/至于,具体好在哪里/明天再告诉你。这种诗句的张力和诱惑,也是电影《滚烫年华》的底色和气质,所以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想跟观众说,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光是好的,至于具体好在哪里,看完片会告诉你。当然,你也可以告诉我。
在银幕以外,我们始终铭记着那些有关滚烫年华的温暖瞬间,无论是拍摄对象、调研对象、抑或是参与到这部电影的所有人。我们还想特别感谢发起方深圳市总工会的信任。他们以改革者的胸襟面对创作和创作者,既恪守创作规律,又包容摄制团队的年轻和莽撞。这种务实和浪漫交织的特质,正是深圳的底色。我们相信,这段滚烫的旅程在未来、在某个时空,会源源不断散发出独特的光。
《滚烫年华》导演 王绍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