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母亲,对女人来说,不一定就是幸事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四站,也是最后一站。
触目惊心的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一百年前的瑞士,是什么让一个母亲狠心亲手杀害自己年幼的亲生孩子?
上个月看的《还有明天》,讲的是意大利妇女获得投票权,而瑞士,直到1971年才在联邦获得了妇女投票权。
在弗里达那个年代,被已婚男性强暴她甚至无法用法律来维权和反击,因为已婚男性不被上诉。
她的母亲有过杀害孩子的前科,她从小被教导要沉默,因为在那个社会“沉默对于一个女人才有好处”。就连律师的演员妻子想要骑自行车,都要被认为会导致不育、德行有亏。
她只能独自日夜遭受深渊般的痛苦,甚至反省自己是不是当初应该更激烈地反抗?跳楼也无法流产而生下的孩子,她无法面对只能送去寄养院,也曾想过要当好一个母亲。
但是太难了,一个父不详、母亲被认为不检点的私生子,她无法独自抚养,也不被姐姐一家接受,更不可能被她的心上人包容。
在法庭上,她只是因为长着三角形耳朵就能被当作杀人的证据,几个高高在上的男人就可以轻易决定她的生死。
福利院里越来越多的私生子可以证明,绝不只有一个弗里达。
能够真正共情和帮助弗里达的,是她的姐姐、检察官的夫人、律师的演员妻子、更多为她写赦免请愿书和呐喊的隐忍太久的陌生女人,还有最终坚持活下去的她自己。
最后的结局不算大圆满,死刑虽免但她几乎一生被监禁。但是女演员最终学会了骑单车,而因为这个案件,瑞士法案终于不再让已婚男性逃脱被起诉。
时间过去了一百年,世界真的变好了吗?
我不知道,因为六年前的日剧《坡道上的家》,也是一位主妇被指控溺死新生儿的故事。这样的事,也许直到今天,在世界各地还会发生。
成为母亲,对女人来说,不一定就是幸事。只要父权制的本质没有变,母职惩罚依旧可能吃掉女人。
(我要吐槽北京剧院的座位实在太垃圾了,窄得只要是正常成年人都被挤得膝盖疼,而且前排坐了人一定会挡住字幕,以后绝对不会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