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黑洞,父亲无力拆解的盲盒丨心理咨询师视角下的《混沌少年时》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最近有一部英剧,火遍了整个朋友圈——《混沌少年时》。
忍不住去看了下,结果,就二刷了。
吸引我二刷的不只是英剧的冷峻和一镜到底的惊艳,还有那个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的问题:13岁的翩翩少年,好好一个家,为何会变成这样?
同样身为青春期少年的父亲,看到结尾处杰米父亲哭的像一只湿漉漉的小狗,不免心生感慨。
索性,把这些想法写出来,就有了下面的文字,纯属个人解读。
(前方剧透,介意的慎入。)

1、影响青春期孩子发展的变量太多,防不胜防
不知从何时开始,“原生家庭”的概念家喻户晓,但凡孩子出点问题,家长总是最先背锅的对象。
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也会把家长访谈作为一个关键的评估环节,毕竟家庭是孩子从小到大生长的土壤。
影片第三集里,心理评估师花了很长时间反复询问杰米的家庭状况,包括他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会生气吗?是否关心他?背后其实是带着一个假设,会不会是原生家庭问题,特别是父亲的影响导致杰米犯罪?
第四集接近尾声,杰米的父母促膝畅谈,互相抚慰的同时还不忘反思自己:为什么儿子会犯罪?一定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够好!如果我们可以多一些关注,防患于未然,也许悲剧就不会上演……
看到这里还蛮让人唏嘘的,仔细想想,杰米的家庭算是充满爱意的。
父母青梅竹马、彼此恩爱,父亲因为原生家庭的暴力,小心翼翼的学习着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辛苦赚钱干活养家,笨拙的用自己的方式狠狠的爱着儿子,希望儿子可以成为一个坚强的男人。
杰米被指控后,父亲全程陪伴审讯,从深信不疑到几近崩溃,努力维持着内心秩序的稳定。即便是超市门口的暴怒、追打两个少年、乱泼油漆,我依然觉得这是面对应激事件父亲压抑许久后的正常反应。
最后一集里,杰米关押13个月之后,全家人依然用关怀和爱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彼此。
你说这个家庭很糟糕吗?真没看出来。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背后一定还有更多隐情,这也是整部影片刻意弱化“真相”,而用大篇幅探寻犯罪动机的原因。

a)暴力冷漠的校园环境
第二集里,两位警探为了调查杰米的犯罪动机来到学校,沉浸式体验了孩子生存的真实环境,结果让人震惊:
校园里弥漫着各种各样令人作呕的臭气。
面对不守规矩的学生,老师们束手无策,只能用嘶吼和体罚发泄自己的情绪。
面对应激事件,校领导关心的是学校的声誉而不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同学被打,龅牙弟弟冷漠无情的嘲笑,周围同学自顾自拍照上传,丝毫看不出有一点怜悯之心
校园霸凌无处不在,就连警探的儿子亚当也难逃厄运,同学吃完的包装纸直接被塞进餐盘。
大人眼中的不可理喻早已成为孩子眼中的习以为常。
我相信杰米的父亲也无法想象,杰米竟然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的。
长期在霸凌和冷漠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耳濡目染,更容易效仿别人的行为(心理防御机制:与加害者认同),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和对待他人,也更容易在愤怒的时刻做出极端的反应。

b)有毒网络文化的侵袭
同样在第二集里,当两位警探像无头苍蝇般四处碰壁时,转机出现了,儿子亚当鼓足勇气向警探父亲揭开了部分真相。
原来,校园里,一套大人看不懂的网络语言符号体系正大行其道,杰米在社交媒体中被凯蒂贴上了非自愿独身者(Incel)的标签。
非自愿独身者(Incel)指的是渴望恋爱或性关系但因各种原因(如外貌、社交能力、经济条件等)无法实现的人群。
在Incel文化里流行着20/80法则,意思是80%的女性只会被20%的精英男性所吸引。
杰米被侮辱是“屌丝”,也就是80%的loser。
在第三集杰米和女心理师的对话中,杰米也表示了对于20/80法则的认同,这种文化洗脑和认同强化了杰米内心本就扎根的自卑和无力,也进一步加剧了杰米对于凯蒂的愤怒和仇恨。
凯蒂在杰米眼中是一个“霸凌婊”,是“贱人”,在他处心积虑趁虚而入却没有得手的情况下,杰米认为凯蒂的生命失去了价值(我都给你机会了,是你逼我出手的!),于是选择彻底摧毁对方。

c)青春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
影片里13岁的杰米正处在青春期(12~18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处在自我同一性探索的阶段,核心任务是寻找“我是谁”、整合价值观、信仰和目标。
如果成功完成这个阶段任务,就会对自我身份有清晰认同,一旦失败就会陷入角色混乱,表现为极端行为、迷茫和盲从。
第4集里,当父母回首青春期的杰米,在父母面前开始少言寡语、远离父母,一回家就关门封闭自己,和同伴外出玩到很晚-----青春期的孩子追求“同伴镜映”,希望和小伙伴呆在一起,不再对父母依赖,心门不再打开,父母对于孩子了解也越发困难。
第3集女心理师和杰米后半程的互动中,也有大量关于杰米的自我身份认同方面的探索:
杰米在和女心理师互动过程中内心充斥着各种各样情感骚动(蔑视、羡慕、羞耻、恐惧、愤怒...)-----这也是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情感丰富不可控,有时这些情感会一股脑袭来,变得难以驾驭,导致他们经常会做出很“疯狂”的事情。
女心理师问杰米女生是否喜欢他,杰米说自己很丑,女性“显然不会”喜欢自己----这里是对自尊的评估,显然杰米的自尊水平是不高的,觉得自己不被异性喜欢,这里和杰米对于Incel文化认同是相匹配的。
同时杰米又喜欢女性(网络浏览女性模特),这种对女性渴望和低自尊构成了心理层面的巨大冲突(想接近又不被喜欢)。
女心理师问杰米是否喜欢女性,杰米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自己“不搞基”---这是对于性取向的讨论,杰米在努力表达自己是异性恋,同时也表达对于“同性恋”的厌恶和排斥,在他眼里“同性恋”是不好的、避之不及的,是缺乏男性气概的表现,这种看法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杰米和女心理师之间的互动充满张力,杰米努力争取控制局面,变被动为主动---这里反映了杰米和异性之间的互动模式,希望用愤怒来控制对方从而取得主动,一旦控制失败就会陷入自恋暴怒和攻击(在女心理师面前摔凳子扔杯子、怒不可遏),控制--->失控自恋暴怒-->攻击。
第三集末尾,当心理师宣告评估结束的那一刻,杰米彻底崩溃,他问心理师“你喜欢我吗?”,仿佛在说“我都配合你工作了,我都说喜欢你了,你凭什么不喜欢我?”--这里是杰米对于关系的物化认知,在他眼里“喜欢”是一种交换。
对于性、爱、关系和生命,杰米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见解,而这份理解背后又透露出诸多的稚嫩和偏激。

2、除了苛责自己,父亲视角可以再多做点什么
看完片子,叹息之余,还是想再共情一下所有的父母,现如今能够把一个孩子身心健康的养大实属不易。
当孩子出现问题、遇到危机的时候,不需要把所有责任都抗在自己身上,在越来越开放的网络世界和社会环境里,孩子就像旷野中的一朵小花,任何一阵风都有可能把花吹倒,要做到360度无死角保护是不可能的。
站在一个青春期少年的父亲的角度,如果说还可以做点什么的话,我想也许是:
a) 更多的允许
青春期本就是探索的过程,难免犯错,难免跌倒,难免有时候会狼狈不堪,相信孩子可以有能力再爬起来。
尊重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尊重孩子的意愿与选择,允许孩子去广阔的世界冒险。
父亲要做的是兜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在他需要的时候可以回来疗伤回血。
b) 更多的在场
这里说的“在场”不是“物理层面”的,和孩子一起做作业或者参加孩子的家长会,而是“心理层面”的。
父亲参与到孩子的内在生命过程中,包括他们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他们的思想、愿望、理想和信仰。
在这个过程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和共情孩子。
c) 更多的认同
对于儿子来说,父亲是生命中第一个男性模板,他需要父亲给予自己更多的认可和赞许。
这会帮助他提升自尊并构建清晰的男性身份认同,当儿子体验到这份认同时,他就有机会把投射在父亲身上的能量收回来更好的成为他自己。
d) 更充分的做自己
青春期孩子的父亲人近中年,在“翩翩少年”面前渐渐老去是一个挺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这是一份青春的丧失也是一个成长的契机,让父亲有机会面对自己的内心,孩子大了,是时候想想如何面对自己的后半生了。
当一个父亲可以更充分的做他自己的时候,他也许更有机会成为一个好父亲。

写在最后
混沌的其实不只是少年,混沌也许是人生每个阶段的常态。
希望我们可以涵容这份混沌背后的复杂与冲突,用更加理性和更少遗憾的方式面对自己、面对人生。
-END-
作者 季 俊 山丘心理认证咨询师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青少年心理发展、亲密关系、自我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