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赵冬苓讲再多的妥协 也无法掩饰她亲手塑造了一部“琼瑶嘶吼剧”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哎……我特么写在开头真就是一声叹息。
本来是打发时间看这部剧的,有流量明星,有戏骨,甚至胡军的演技让我眼前一亮,让我甚至一度在睡梦中对胡军老师忏悔过,不该把他误解为就会程式化演出的那类混子演员……无论这些演员还是服化道多么用力,都无法掩饰编剧(也许还有导演)将这一部剧弄的狗血淋漓!
编剧赵冬苓曾坦言,剧版改编需“平衡文学性与商业性”,因此强化了戏剧冲突和情感张力。例如,马思艺的悲惨遭遇(奶奶去世、母亲卖房、弟弟惨死)被集中呈现,旨在通过极端苦难引发观众共情,但这种“苦难堆砌”反而显得悬浮和失真。我不是什么爱钻研的人,不小心搜索了一下,原来《警察荣誉》也出自她之手。就是那部本来看的很过瘾,但是总在你爽着时候出来个250的警员妈妈(对!白露饰演的警员的妈妈)在那拿不是当理说,本来好好的剧情一定要进入到煽情阶段……这么讲吧,这个编剧的片子里,似乎总有一位雪姨在偷偷窥探,只待编剧一个眼神,就出来撒泼打滚,踹明白装糊涂,这是这位编剧的惯用手法。
作为观众来说,看的简直特别难受。不是说不让你有剧情冲突,好歹要合理点,或者“怪人怪事”也得有个“怪理由”,你不能以这个角色就是不懂事所以干缺德事来自证其合理性,那我十分怀疑编剧的脑子里到底有多扭曲。
我看到了19集(边打游戏边看),我承认啊就盼着他们考上大学翻身后的内容,让自己心里爽一下。可她真不让啊……有朋友说原著即如此,但大量的刻画一些高考生的心理活动,暴力冲突,冲动行为,都是过来人的我们觉得自己当时都太没骨气了,和这帮17,18岁的孩子相比,怂的不行。而这帮孩子拍内衣照的、撕准考证的、拿菜刀剁老爹的、质责爸爸离婚的、高考交白卷的……我和故事的人几乎同龄,比下来,自己啥也不是,他们一个个被编剧写的都是猛士,都是真言者,每个人都刻画的太用力。而塑造了半天的兄弟姐妹情背后,在冲动时啥作用也不起,即“我冲动了就要自己决定”的既视感,这剧情拗的观众扭曲不已。
能坚持看到这么多集,因为只要一吵闹我就快进……所以个人认为我没有接收到编剧的苦情及眼泪渲染,以至于马奶奶走了,我都快速的跳过去,因为看这个编剧的戏太苦了。
家里人问我,这个《北上》好看吗?我说,如果喜欢看琼瑶剧可以看,因为剧里一直喊一直哭一直委屈一直苦情啊!!!我果断的推荐给他看《仁心俱乐部》,那里的白客虽然没有胡军的演技,辛芷蕾没有白鹿的流量,但是两个剧比起来,后者至少还是有可看性的(仁心里也有不少苦情难受的桥段)。
我以为《北上》是个年代剧,但发现好像和自己的经历重叠度非常低,是因为我生活在城市,而剧情人物生活在“花镇”?花镇是这么有魔力色彩的地方?
最后补一句,显然编剧对于谢旺和抱着电脑去北京创业租服务器的桥段是不了解的,恰恰说反了,那个时候投互联网的一大片……那还是个慧聪网处于行业老大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