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罪与罚!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人与人之间最真挚且长久的情感往往生于脆弱感的分享和互相的救赎。 从Eric Erickson的成长发展理论来说,小学老师决定不顾一切放弃一个人的漂泊,牵起小女孩儿,开启冒险之旅的那一刻,便是她与自我和解的开始,也是她自我养育的开始。看似是她拯救了小女孩儿,实则是小女孩儿唤醒了那个童年时被抛弃的自己。这是属于两个人的一场双向救赎。 生母对女儿养育方式的逆转,打破了我们对母爱天性无私伟大,这一绝对政治正确的认知。结合西方世界对杀婴现象的解释(剧中生母后期和同居男友虐待女儿使之差点儿丧命),杀婴的主要原因一部分来自非婚生子的大逆不道和社会不容。还有更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对伴侣不忠等行为的报复。毫无疑问,剧中生母对女儿的养育由无私的爱逆转成残忍冷漠的暴行,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她一个人养育孩子的艰苦和磨难,而在于发现丈夫假死后与他人结成家庭的背叛。很可惜,生母没有做好课题分离(任何人也很难做到),把对丈夫背叛的仇恨报复在了无辜的孩子身上。这无疑是一种把孩子和自己裹挟在丈夫背叛行为中的麻木不仁和自杀式行为,是罪与罚产生了错位。 抛开现在“去父留子”型的新式女性生育方式不谈(其出现原因也非常值得探讨),如果依然遵循传统婚姻家庭制度育儿,女性真的应该遵循动物世界生存法则,凭借本能去选择适合共同养育下一代的人生伴侣。可现实社会的倾颓使得人类整体的本能逐渐退化(参考《人类简史》),这必然导致家庭关系的恶化,夫妻间缺乏忠诚,也就可能导致更多类似事件的发生。这也解释了为何当下女性生育意愿的大幅降低。某种程度上,放弃生育权甚至变成了女性对自己和下一代的自我保护。 在我看来,这部剧不仅重新定义了母亲和母爱,也在告诫大部分依然遵循传统婚姻制度的人们—生育意愿和行使生育权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经济基础、社会环境,而是另一半人品的最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