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边的曼彻斯特》与自我有感

每次看电影都会陷入一个两难的谜题——究竟要不要打开弹幕。他人想法的介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帮我更好的了解我尚且无法看懂的隐喻。但评论往往具有两面性——我痴迷于它因广泛而生的智慧,就要接受它因广泛而生的低俗。
如果我在观影途中打开弹幕,那么究竟是我在思考和欣赏,还是我在思考别人的思考,欣赏别人的欣赏?如果我选择独立观影,那么我该如何弥补半途的迷茫与终场的空虚?
思维培训与素质涵养是一辈子的事情,我无法在18岁就奢求80岁的阅历与体悟。同样一部电影哪怕只是在同一年的年头与年尾被重复提起,也会给人截然不同的感受与收获。或许我该把时间交还给时间。但是这样,早年间那些慢慢随记忆增减而淡忘的经历,那些对未知的美与哲学的体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那些我无从得知的,深埋艺术作品其间的内涵,会演化成对时间的无端消磨与浪费吗?
因为经历的局限,我几乎无法共情男主李的大多作法与行径。这种困惑与无助感会推着我点开弹幕或评论,企图以此找寻志同道合的同类,或者解答困惑已久的谜题。那这些解答与观点是我的吗?是我自发的,真切的感受与体悟到的吗?我想不是。
我所能捉摸到的只是一种感受,一种潮湿的、普蓝色的感受。它并非李的心境,并非帕德里克的心境,并非导演意欲传达的心境,并非万万个观影者或影评人的心境。我寻求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寻求一种庇护,一种解脱,一种孤独且自由的状态。我并不是真的想读懂什么或看清什么,我只是想抓住我自己。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李在想什么,帕德里克在想什么,死去的乔伊在想什么,那些平淡的冲突与突袭的狂躁在想什么,于我而言似乎也不再重要。我并无必要去了解他们的心境,这并非我选择这部影片的初衷。
这是对艺术的浪费吗?是对一部优秀影视作品的暴殄吗?我应该为之感到愧疚吗?就像我对自我孤独的随意摒弃一样。
这不是一篇合格的观后感。它与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它只与我自己有关。我想我会将它私藏。像对待所有难言的秘密与振奋的孤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