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菩萨岭》:宿命的剑,黑白的魂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如果说剑戟片是日本电影的一把锋利的刀,那么冈本喜八的《大菩萨岭》(1966)就是那把削铁如泥却带着宿命诅咒的妖刀。
这部改编自 中里介山 小说的黑白电影,既有武士刀光剑影的快意,又藏着导演对人性与命运的冷眼旁观。看完之后,你会觉得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观影,而是一次灵魂被黑白画面剥开、被狭窄空间挤压、被鬼魂幻觉缠绕的视听冒险。
宿命:冈本喜八的冷眼旁观
冈本喜八从不信什么英雄救世。
他镜头下的龙之助(仲代达矢饰)是个被命运玩弄的剑客,开场就在大菩萨岭上毫无理由的挥刀砍死一个朝圣老人;就像是一场意外:人生无常,善恶无报。
1960年代的日本正处于战后经济腾飞与传统价值崩塌的夹缝,武士道的精神早已被现代社会抛弃,冈本抓住了这种虚无感,把龙之助塑造成一个既是杀戮机器又是哲学空壳的浪人。他杀人的理由不是正义也不是仇恨,而是“因为剑在手边的执念”。这种冷酷的宿命视角,比起黑泽明《七武士》里的悲壮英雄主义,更像在跟观众说:别指望救赎,生活就是这么荒诞。
黑白摄影:灵魂的提纯机
《大菩萨岭》用黑白拍,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冈本和摄影师宫川一夫故意要给观众一记“灵魂提纯”。去掉色彩后,画面变得毫无血色,只剩光影和构图在说话。大菩萨岭的山景既壮美又阴森,龙之助逆光的身影像个孤魂野鬼,黑白对比把他的冷漠和疯狂刻得更深。相比之下,同期的《座头市》系列虽然也有黑白经典,但更多是个人英雄主义驱动,而《大菩萨岭》的黑白是种哲学选择——它不让你被色彩分心,直逼你去面对人物内心的灰色地带。1960年代,彩色电影已经在日本流行,但冈本偏要逆潮流而行,这份执拗让影片有种超越时代的肃杀美感。
表演与幻觉:从人到鬼的堕落
仲代达矢的龙之助简直是演技教科书。
他那双眼睛,时而空洞如死鱼,时而闪烁着疯魔的光芒,把一个被杀戮吞噬的灵魂演活了。影片后半段,龙之助在杀戮中开始产生幻觉,甚至看到死者的鬼魂围着他跳舞。
这不只是心理崩溃的写照,还呼应了日本传统文化中“怨灵”的概念——你杀的人不会走远,他们会回来缠着你。
相比之下,黑泽明的《罗生门》用多重视角探讨人性真相,而冈本直接让龙之助堕入鬼域,连真相都不给,只剩虚无。这种从人到鬼的递进,比单纯的剑术对决更让人毛骨悚然。
狭窄空间的狂舞:视听的压迫大师
说到视听语言,绝不能漏掉那场室内群战。
龙之助被一群刺客围攻,狭窄的和室成了他的屠宰场。
冈本喜八的镜头调度简直是教科书级:广角镜头拉出空间的压迫感,快速剪辑配上黛敏郎低沉又炸裂的配乐,每一刀下去都像砍在观众的心上。那一刻,屏幕仿佛被撕裂,龙之助的疯狂和剑法的凌厉被放大到极致。
《大菩萨岭》不是那种端杯茶就能轻松看完的电影。它用宿命论的刀砍开你的期待,用黑白摄影洗净你的感官,再用幻觉和狭窄空间的打斗把你逼进龙之助的疯魔世界。冈本喜八不给你答案,也不给你安慰,但他给了你一场视听盛宴——冷得刺骨,却又酷得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