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着10后小孩体验花街运河的人生活法


一 全家追剧的体验翻新 三月三日晚约八点,终于等到《北上》在央视一台播出。一家人吃完饭,等新闻联播结束,开始追剧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复返。这次借由《北上》的热播,我和家人再次体验了一把九十年代坐在电视机前追剧的日子。 我和孩子说,等新闻联播结束,一会是天气预报,一会还有广告,广告结束就是电视剧。这对一个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七岁小孩来说,体验感还是很新鲜复古的。 之前在手机里看过官方有趣互动式的宣传,比如90后回忆杀,千年运河科普等,就勾起了想要追看的欲望了。另外,真的感到,无论8090还是00吧,青春就像一枚催泪核武器,哪怕只是三分钟的宣传片,就能激活各种情愫,情怀,让人瞬间代入。 二 文学与人间烟火气的碰撞 我之前上过徐则臣老师的小说写作课,印象最深的分享是“写不下去的时候,硬写也要写下去”。很受鼓舞。每个写作者都有卡住的时刻,卡住的时候,卡夫卡都拯救不了变成甲壳虫的脑子。原来还可以“硬写”。 看似文学日渐式微的当前局面,其实要改变的不是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而是文学有没有独特而无可取代的价值,去回应这个复杂的现实,文学有没有可能跨媒介和这个时代共生的开放性。 《北上》就成功破解了“文学性”与“大众性”的二元对立。编剧赵冬苓在保留原著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将徐则臣笔下的“民族秘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流叙事。例如,小说中马福德家族的意大利渊源被简化为一条暗线,而现代戏份则通过创业、婚恋等普世话题落地,让观众在柴米油盐中窥见运河文化的深层脉动。这种脉动的底层逻辑是,花街运河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生活方式。 三 大运河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生命基因 我的千禧年在读高中,学校旁边也有一条河,河边留下了太多太多青春的回忆。《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叙事轴心,将这条承载千年文明的水道升华为一种精神图腾。如夏凤华(白鹿饰)的成长轨迹,正是运河精神的具象化呈现河的“流动”与“包容”特质,在夏凤华身上化为敢于破局的生命力:从快递站负责人到返乡创业者,她的每一步都烙印着运河儿女“逆流而上”的文化基因。《北上》还通过两代人的对比,深化了运河与民族认同的关联。父辈谢天成(胡军饰)在船运黄金时代的意气风发,与子辈在互联网浪潮中的迷茫与突围,构成了一幅“变与不变”的时代画卷。运河不仅是地理符号,更是文化血脉的延续——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衰、个体的觉醒,最终成为民族精神的隐喻:如水般柔韧,亦如潮般澎湃。 四 影视化是在场感的如临其境 再说说年代剧的难度,宏大很难复刻,可是花街是人的创造,是一种在场感的复刻。导演姚晓峰团队复刻的90年代小卖部货架、国企家属院的公共水龙头,甚至群演手中的搪瓷缸,都在无声中构建起时代的肌理。灯光设计上,暖黄色调与冷蓝光影的交织,既烘托了怀旧氛围,又暗喻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种“朴实中的精致”,组成花街小院人间值得的小日子。花街小院六个家庭互帮互助,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太令人羡慕,毕竟我现在买个酱油都是网购,也从来不知道隔壁邻居到底是谁。 五 音乐与青春记忆的双向奔赴 “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少年们唱着庞龙的《两只蝴蝶》,骑着自行车去上学的场景,当时觉得很日常的一幕,变成再也回不去的快乐往事。还有BGM的选用更是另一种符号的记忆。《光辉岁月》《没有我你怎么办》等老歌不仅是情怀杀,更成为角色心境的注解。当夏凤华在出租屋吃着泡面、耳机里传来《和你一样》时,一代北漂人的孤独与倔强瞬间击中观众——音乐在此刻超越了叙事,成为时代记忆的载体。 无论是友谊,爱情,亲情,也像运河一样,是一种长期主义的陪伴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自然流动。大华子带着牙套,单车后面坐着思艺,大大咧咧的性格却细心的给思艺整理头发,打动人心的关爱,就是这些细节;还有父母吵架时,大家聚在一起倾诉烦恼,烦恼就变成了六分之一,六个人一起想办法,好过一个人独自面对。 六 运河儿女是玫瑰,是不同品种的玫瑰 剧中的长辈女性,华子妈,宠爱女儿,支持女儿,其实很前卫,你们家嫌弃我没有生出儿子,你们无视我的痛苦,那么我依然可以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这不是一种补偿,而是运河儿女“逆流而上”的精神力量;还有想要找回自己名字的罗之梅,强势有大我的顾阿莲,慈祥坚韧的马奶奶,每个人拿到的人生脚本不同,可是内核相同,那就是柔韧,琐碎日常中自然流露力量——如运河之水,静默却势不可挡。 总之,追看《北上》的体验,就像无缝贴合到运河人家的烟火生活,以“考古学家”的视角,考古那些没有记录下来就像没有发生的时光的意义,以及重新思考那些正在经历的时光的价值,关于事业,婚姻,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做到像运河般从南到北,不断地在统一和多元中实现动态的平衡。运河新一代用行动告诉你答案,北京,咱闯过,回归故乡,热爱依旧。我们也可以用行动去找寻,去突破,去发现更高级的生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