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笔记

一部极度个人化的作品,也是最近看的影片中较少的叙事策略完全是非情节的一类影片,我能看出来的大概事件就是奶奶生了孩子之后看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结婚却又离婚,然后把叶子留在了她的身边,于是叶子成为了一个似乎留守儿童的孩子,从小一直和自己的奶奶长大,而后来前些年爷爷去世了,奶奶的老年痴呆症也越来越严重,而影片的主人公叶子也很多年没有谈恋爱,也许是因为受到父母和家庭关系的影响,这些是影片中所体现出的前史,影片的主体其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至于主体所呈现的内容,很难说,如果两个人我都存在的话,那就正如豆瓣简介中所说的是叶子过暑假回到了家和奶奶相处一段时间后对过去时光的某种和解与接受,但事实上从影片的呈现上来讲,似乎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们甚至没办法分辨哪个人物是真实存在的,而这也导致了我们很难去发现一个人物的视点,这导致我们很难将影片极具跳跃性的叙事结构很好的统一起来。 在我看来,该影片很有可能是以奶奶去世之后,导演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以导演视角讲述的一个站在奶奶视角出发去看待自己生活的故事,而在这个故事中,奶奶则是将自己想象成了孙女,也就是通过导演在影片中角色的视角来看待自己以及家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虽然躯体是孙女的形状,他的认知也是孙女,但实际上里面的人可能是奶奶。但这个视角并不绝对,因为他也受到影片根本视角,也就是导演的场外视角的干预,导演有时候会像灵魂附身似的进入到自己的身体中,就比如影片最后一段小时候的叶子回家吃饭的戏,这里其实就是叶子本身的视角,而他在这段戏中有一个从沉溺于回忆到慢慢意识到回忆的非真实的过程,而这一点可能就与他作为导演的视角相关,也就是这个人物变化是因为导演在拍摄这部戏,所以沉迷于了梦幻之中,但是在越来越回忆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慢慢的到最后超出了自己的幻境,真正的勇于认识到了这些迷幻的所在,然后有了和这一切告别的勇气,所以其实本质上来讲这个影片的人物逻辑脉络在于导演作为一个回忆者自身的内心逻辑。 首先关于第一层作为呈现的具体形象的叶子与奶奶的关系,也就是影片故事中虚构的主要视角在我看来是奶奶的原因,也就说实际上这个叶子和奶奶是同一个人的原因在于叶子一直呈现出的很奇怪的走路姿势,虽然影片的一开始就是叶子在医院中检查身体,但是一些结节很显然难以造成她缓慢,迟钝,一瘸一拐的走路姿势,而在影片中所交代的信息可以看出奶奶她的一条腿的关节一直有问题,这是影片最明显的一处提示。另外其他的地方在他进行表演设计的时候,也偶尔会体现出老年人迟缓,迟钝的样子,比如上厕所的时候,以及他一睡一整天的习惯,包括他在一些环境中看到的歌舞表演,都是呈现出老歌的质感,而造成这一切的生理原因在于奶奶的老年痴呆症,她经常会回忆,幻想出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根据这个我们可以做出一个猜测,可能是因为奶奶在爷爷去世之后一直是一个人住因此对于陪伴和亲情有着极强的渴望,这也催生了他对叶子的幻想。 另一方面就是导演自身视角在影片中的呈现,这一视角的明显标志是影片媒介自反性表现的直接体现,影片中有很多的镜头直接呈现出了影片是一个剧组在拍戏,从倒影中展现出了剧组中的灯光,相机以及录音师等等,而这有时候会让影片中的叶子回过神,发现这其实是一场戏,除了这些在倒影中的呈现,叶子在跟奶奶讨论尿毒症的时候,一方面在字幕中英语字幕直接打出了director:,也就是导演说什么什么什么,而这里所呈现的后面的两人的对话内容也是说奶奶不想再演戏了,而在一些空镜头过后,我们看到奶奶原本坐的地方空无一人,但是讨论声依旧存在,而桌子上却放着大力胶和场记板等。这种对于戏中戏的直接呈现显然表明了影片具有一种客观性,也就是导演本身的视角在影片中的作用。 站在这样一个视角上,我们也许就更能看懂影片所要表现的内容,实际上正如上文所说,影片中人物逻辑实际上是导演作为一个回忆者的逻辑,事实上影片一开始的人物逻辑应该是一个刚开始准备回忆的,相对来说较为冷静的回忆者的内心,他进入了一个自己构建的回忆的场景,和回忆中的奶奶相互动,也许是直到奶奶说始终产生问题,第一次出现黑熊开始拨动钟表,然后进入幻境看到歌舞之后,导演开始越来越不能控制自己回忆的情绪,也越来越难以分辨自己和奶奶的关系以及现在时空与过去的关系,真实与幻觉的关系,当然在这之前影片已经展示了进入自己回忆幻境的导演看到一些能够唤起过去回忆性的事物之后对自己心境的影响,这也是对他作为一个回忆着内心变化的铺垫。而后导演的主观情感以及奶奶一起附身在了叶子身上去感受和接受已经远去的有奶奶和爷爷和过去所勾织出的一个过去的回忆所组成的幻境,所以说与其说是以奶奶的视角看到了一些东西,不如说是作者主观上带着奶奶的视角再去看东西,是他想要通过奶奶的感受去体验那些过去的事物,以此更好的与奶奶和过去的事物做情感上的共鸣,或者说是告别,而这也是理解影片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导演尽力让自己沉浸于回忆的幻境之中,感受曾经这些回忆的美好以及他们已经流逝的恐惧,最终从梦中惊醒,也就是说从日神精神转换成了酒神精神,终于能够接受一切的逝去。而实际上影片的故事的开始的实际事实应当是奶奶和爷爷全部都已经去世,爷爷去世在影片中的表现较为明显,而奶奶去世则是通过影片中的一些细枝末节以及最后他内心的独白和奶奶躺在床上的影像以及奶奶说自己已经不想演戏了,并且在那个段落中,原本坐着奶奶的椅子在空镜头之后空无一人再加上奶奶身患尿毒症却不去治愈,以及导演本身的视角选择等诸多细节所推断而出的。所以其本质这个影片就是导演在失去奶奶之后对其进行了一番回忆,然后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的故事。 就影片的设计本身上来讲,该影片极具先锋性和巧思,也具有浓厚的情感,但但影片的最后只体现了情感以及导演个人的告别,并没有更明确地从中看到更加具有艺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对人类整体问题的呈现和讨论,这也是影片在主题的价值意义上的局限性。同时该影片也具有比较高的观影门槛,这不是说影片就应该简单易懂,事实上如果体现复杂暧昧的情感,有时候高门槛是不可避免的,但该影片显然是由于导演技法和艺术设计的一些问题,增强了影片原本就复杂难懂的东西。这不仅是由导演以极具个人情感意识为主导作为主要叙事脉络的原因(当然这是主要原因),还有影片在一些段落中叙事节奏缓慢的影响,事实上影片很多地方的剪辑完全可以更加干脆利落,而这不仅能使得影片的叙事节奏有更轻快的跃升,也能使得影片在表达上更加准确,另一方面所主要原因所导致的影片必须通过更加准确细腻的镜头语言,视听语言和表演语言来表现导演的所思所想,但是作为一个新导演,可能在这些地方还相对比较稚嫩,因此能够看得出他想要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努力,但是从语言上来讲仍然不够成熟,包括他的叙事策略以及具体的蒙太奇长镜头的用法,似乎都不是最好的能够让观众所理解自己内心想表达事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