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规训与社会现实下,那些一个个小小的

喜欢的电影有两种,让人瞬间有力量和让人长期有力量的。让人瞬间有力量的内容是情绪,这种情绪可以是放松、可以是励志、可以是热血、可以是共情;长期的力量是发人深省的,在电影之内,生活之中,我们能够清楚的感受到、深刻的思考到更深层次的内容。来指导、规范、影响自己的生活。
喜欢这个片子的点有非常多。
从各个细节能品味出杨荔纳导演的矛盾与细心。
一个叙说人性、文化、社会歧视、残疾人的影片,必然是不受大众欢迎的。
但用千玺这位当下的流量明星就很好的带动了影片的关注度。
想诉说原生家庭和现在文化下的悲哀与无法自救,蒋雯丽对刘春和的嫌弃与不得不养鱼之间的矛盾,在刘春和那句“是谁把我生成这样的”表露无疑,其实我认为这句话可以不用说,但导演从适应大众的角度将这个寓意直白化。
刘春和在咖啡店成功应聘,之后开发残疾人爱心甜品时。
第一个角度,从店长接纳这个现实生活中很难被接受的点,给予了正面的希望。
第二个角度,从其他店员的口中“如果不是为了免税,谁招他啊”
第三哥角度,并没有给店长实际的感受。
第一个角度的描写,也是电影的意义,不是抱怨生活中的不公与灰色的角度,而是在这些黑色的角度依然会看到光亮。
第二个角度,从大众价值观表达了社会的现状,歧视就是会在。人性也总不是单纯的。
第三个角度,没有给出店长的正面回应。是很妙的一招。无论出发点事什么,但至少作为“刘春和”他有一个可以胜任的岗位,这也“免税”意义之所在。至于店长到底在想什么,已经不再重要。
复杂与无奈。
外婆的表现是我认为最喜欢的角色。
一个坚强和独立,有着自己无奈,也有着自己爱好的生活,曾经坚强的为了养育孩子出走西藏。但是出走了就得不到爱和理解,不走就留不下自己的孩子。这是一个矛盾,在必然存在的矛盾面前,只能选择接受。
外婆的一致性很高,不抱怨,选择理解和接受,在现有的范围之类去过好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是普通人能够做到和借鉴的。
关于雅雅:
不用出现也是一副好片子,出现得有些突兀,但是确实也起到了作用。
观影的时候一直是压抑的,至少残疾少年和美丽的女孩这种冲突就会有看电,也让人生有了希望。
希望有的时候是假的,但是希望的意义就在与在艰难前行的时候有那么一道光能使踽踽独行的人嗑了一口药,能够有力量的往前再走两步。
生活又的时候就是这样,往前再走一步,再走两步。也就出圈了,出了那一个雾霭重重的灰色圈。人生就走向了另外一个阶段。
关于母亲,陈露,蒋雯丽饰演的陈露。
本片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和鲜活的角色,文化的产物,现实生活的矛盾刻画得淋漓尽致。人性的丑陋和美好,虚情假意的爱与对孩子的真心流露。
“我们早就过了该互相了解的阶段”,对母亲的爱与恨简单而直白的表达。不喜欢母亲,但是需要母亲帮自己呆孩子。
对孩子的拧巴,他和丈夫真的希望这个孩子消失过,但是狠不下这个心,或者说在生下来的时候是奶奶把孩子带了回来。既因为孩子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恨孩子,也因为道德的约束和母性天生的爱需要对孩子负责。这对矛盾,就是真实。文化的规训力量影响很大,大部分人做不到内心强大,只能像是被社会推动的零件推着走。
二胎的出生。
控糖等一系列的小事情看出来希望要一个健康孩子的执念,二孩出生的时候对刘春和的推搡中。表达的是内心执念的外显化,这种执念是自己希望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弥补遗憾。实际行动中是过分了,虽然最后对春和道歉,但是我相信歉意和愧疚是真的,对二孩的保护是真的,内心对健康二孩的珍视是真的——能够满足自己耐心的遗憾是真的,觉得春和会伤害人这种意向化的猜测也是真的。
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你眼中的自己也不是你,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当妈妈把自己的自私和伤害投射到春和的时候,春和在那一刻就变成另一个会伤害别人的人。
妈妈这个角色,一直让我想到的就是“文化规训”这四个字。
原本可以不用这么自卑与不好意思,但太接受社会的眼光。
原本更狠心的遗弃,她也做不到,因为奶奶的坚持,但却因为这个妥协自己劳碌一辈子。
原本也可以不用一定要生二孩,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春和18岁之前,都是她在文化投射下的产物,她也没有关心和真正的认识自己的孩子。也没有认识到过自己的心。
当潜意识还没有进入意识的时候就成了命运。
从电影中来,到生活中去。
愿我们拥有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有看清世界卑劣但也就心怀怜悯的心。
于无情处看友情,于有情处看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