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潮湿的镜像:从20寸屏幕到IMAX厅的《花样年华》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20寸屏幕的《花样年华》
当年蜷缩在那台20寸小电脑前,一连几天浸在王家卫电影的氤氲中,如同做梦,如同宿醉,近乎致幻。
当时,最喜欢的一部就是《花样年华》,尽管那时我大约只接收到一半信息,甚至在吃饭到坐车的那幕里,我误以为苏丽珍换衣服是另有所指。
是的...我脑海里不断盘旋的,是“他们到底睡了没?”
大银幕的《花样年华》
遇上重映,这部为大银幕而生的电影终于有了正确的打开方式。
镜头几乎是像轻抚一般,由苏丽珍脚踝一路往上,在腰窝间流连忘返。她扮演妻子拈起周慕云的领带,眼波流转、顾盼生辉,一瞬间又突然停住,如梦初醒。每一幕都美得如此惊人,我相信大部分观众几乎都只盯着她的面庞看。
直到某次烟雾散尽,恍若惊觉还要去留意周慕云眼底的暗礁。看似两个人在拉扯,实则风筝线一直攥在周慕云手里。早在故事开端就已埋下草蛇灰线,第一次搬家时,周慕云主动去归还送错的书本,写下引子。那么多次拐角擦肩而过,有没有一丝半秒动心?以写武侠小说为名,为相见找到契机;以失踪为由,使得苏丽珍在楼梯上反复徘徊;又以扮演为藉口,让她预演分别的痛苦。
两人的表演几乎好到不能再好。
整部电影语言极其简练又极其丰富:语言不在场,空间被压缩,碎片化叙事大量留白,一部展现香港60年代怀旧氛围的影片,几乎没有完整展示街道景观。只是用反复响起的三拍子探戈《Yumeji's Theme》、无处不在的镜子挂钟和电话铃声,不断升腾的烟与雾 蒸汽与雨水、来回摇曳的23套旗袍就构建起一个压抑、暧昧与遗憾的情感迷宫。
重新揣摩出新趣味
这次重看竟然原来《花样年华》某些片段竟然算得上是轻喜剧啊!两人在餐厅第一次试探对方是否知道伴侣出轨时,微妙的互动几乎让我笑出了声…
又再想,如果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苏丽珍没跟着去新加坡,会不会显得有些保守怯懦?
或许导演有意为之,苏丽珍身后总跟着房东太太那种意味深长的目光,而周慕云身边却安放着天天怂恿他找女人的阿炳。这60年代的旗袍,从来只紧紧缚在苏丽珍身上。
结局在当年已经很印象深刻,镜头骤然从狭窄的楼道和阴暗的房间切换到外面的世界。新闻画面显示一个时代轰隆而过,那些巨大的痛苦瞬间变得很小,小到如同吴哥窟断壁残垣中一个树洞。多遗憾的情事都不过是时代的尘埃。这次我看到一种更有意思的注解,不如反过来说,尽管世界天翻地覆动荡不安,他也只是时代的旁观者,匆匆一瞥,转头还是要寻找器皿盛放在他生命中真正难以承受的心事,多嘈杂的时代战争不过是情事的背景音。
王家卫的即兴与精密
被删减的花絮里,两位主角在酒店里跳恰恰舞、大火炒菜,传说中的床戏也市井气十足。
可见,王家卫在拍摄时是真没想好故事走向、人物性格。
他曾说,拍电影对他来说就像度假,享受拖延的过程。所以我想,《花样年华》等一系列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他的度假vlog(狗头)。
令人吃惊的是,他把几卷vlog废片搬回家,和张叔平两把剪刀剪下去,裁出的故事怎么就跟苏丽珍身上的旗袍一样严丝合缝呢?
再说,他在片场不是带着墨镜吗?隔着黑滤镜怎么精准选中雨夜的蓝、烟雾的白和窗帘的红?(哈哈)
平行时空实验:《花样年华2001》
片尾新加入的九分钟短片,影像风格与《重庆森林》相似,开头便打断了正片结尾欲语还休的余韵。
前一秒,字幕写着“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转场后,梁朝伟贴着黑胡子,正大力擦拭玻璃。正片不沾一点烟火气的张曼玉,在这里趴在桌子上大口大口吃蛋糕。
如果要说两部片有什么相同点,那就是——在这个平行时空中,两人双手交错,忘情亲吻,而在正片中那晚,彼此被迫共处一室也暗涌流动。如今的释放、当时的压抑,都一样充满情欲意味。
——————
看完影片的第二天早晨,我低着头找鞋子,忽然一个念头击中我的后脑勺:苏丽珍给她的孩子起名‘庸生’——‘庸’,取自金庸;‘生’,则是梁羽生。
关于他俩睡没睡的谜题,时隔多年,突然有了一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