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无所畏惧2》结局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无所畏惧2》大结局这几天引发了热议,也来说说个人观点:
1、最后一案和由此引出的男女主观念分歧,我觉得并不牵强,甚至很精彩。
个人很喜欢脑死亡监护权这个案子,觉得它堪称本季最佳。相信不少观众看的时候都会自然代入,自问会怎么选择,这本身就是它的现实意义和人性深度的证明。而编剧用这个案子,引出罗英子和陈硕在爱情观上的分歧,和陈硕的原生家庭创伤,我觉得也是精巧的设定。也要专门盛赞一下热依扎和王阳,二位好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在这整部戏里,他们都用自身表演弥补了一些剧本的缺陷,提升了整个剧的成色。最后两集的庭辩段落更是堪称全片高光。王姬和柴碧云饰演的婆媳,表演也相当好。也正是有了他们精彩的呈现,才会让观众如此代入其中。
不论是对脑死亡案,还是对男女主的观念分歧,都有截然不同的多种观点,这很正常,因为这个案件包含了复杂的情理法困境,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基于各自不同的成长环境、经历、认知来评判。编剧写得合不合理,关键不是在于两人怎么选,而是在于是否说清了他们为什么会这么选。这一点上我觉得编剧完成得是合格的,男女主的选择,都和之前的铺垫不矛盾。
罗英子成长在一个和美家庭,父亲签字放弃对母亲的抢救,是希望她能少些痛苦,体面地离开。而陈硕成长在一个父亲出轨的家庭,父亲放弃对母亲的治疗并迅速再婚,包含了对情感的背叛,也给陈硕留下了童年阴影。因此,在遇到英子之前,他在情感上一直玩世不恭,实则是缺乏对爱情和婚姻的信心。他之所以会被罗英子吸引,最初可能有共情她被丈夫背叛的因素,继而看到了她身上超乎常人的善良、热诚。罗英子遇事总倾向于先善意相信他人,甚至在有的人看来是过于轻信了;陈硕则不那么容易信任他人,遇事会考虑到所有可能的阴暗面,他庭审时对李沅是否有婚外情、是否有经济利益因素考量的询问,不是手段,而是认为有必要质疑。回头看,这些设定,和两人原生家庭背景是合拍的。
有人觉得,不至于因为这一个案件感情就蒙上阴影,其实很至于。婚姻观爱情观,是关乎伴侣能否长远同行的根本问题,何况两个人对这段关系都非常认真。有一场戏很关键,是陈硕在走廊上提出要和罗英子聊一聊。这段对话揭示了两人的错位点到底在哪里。陈硕提出“这个案子咱都不跟了”,罗英子则不同意,觉得“它就是一份工作”,不应该因为它影响两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接下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
陈硕:“可能你觉得我接这案子,是在为崔阿姨辩护,实际上不是。说实话,我是在为被我父亲抛弃的母亲辩护,为我们来之不易的爱情辩护。我希望你能为我多做一点,多给我一点信心行吗?让我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都不会放手,我们不会放弃彼此。”
英子:“你也知道,我决定跟你走在一起,是经历了一段很漫长且深思熟虑的过程。我怎么可能就因为这么一件事情,放弃我们俩之间的感情呢?反倒是你,你不要把原生家庭的阴影,带到咱们俩的感情当中,这无论是对成年以后的你,还是现在的我,还是对我们之间的感情,都是不公平的。我还是希望你能够回到接这个案子之前的那个陈硕。你对我有点信心,好吗?”
陈硕:“尽力吧。”
编剧这段对白写得其实非常好,潜台词里,包含了千言万语,也充分展现了两人的认知差异。让我感到无奈的,是不少人不是指责英子,就是指责陈硕,但这其实不是对错问题,是差异问题。每个人都不完美,他们都会有弱点,相爱的人也会出现沟通盲区,也会有矛盾冲撞。甚至有人在讨论二人分歧时带入了性别视角,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完全的误读。因为这一分歧根本不属于性别议题范畴,而是原生家庭创伤议题,无关男女,性别互换也一样成立。
例如,有人说陈硕这是用“情感绑架”来干涉英子的事业,干涉她接案子的自由,这就是误读。作为受原生家庭创伤影响者,陈硕不论是提议两人都退出案子,还是说出希望“你能为我多做一点”,都是希望而非强求,其实是摊开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本质是求助。而当时的英子低估了原生家庭创伤问题的严重性,并不理解对方为什么在此案上反应如此强烈,并提出了一个陈硕事实上做不到的解决方案:“你不要把原生家庭的阴影,带到咱们俩的感情当中。”
这句回应类似于在校园霸凌案中,劝说受害者只要“自己坚强些”,就能抹去童年伤害的阴影。不曾经历过校园霸凌、网络暴力、原生家庭等伤害的人,往往难以感同身受地理解这类事件可能留下的心理影响的严重性和长期性。道理看似没错,但其实是以己度人。这对于有这种创伤的人来说不仅没有效果,反而可能会感到不被理解。陈硕回答“尽力吧”,已经说明了,他也希望做到,但他做不到。
有人认为给陈硕加上原生家庭创伤属于矫情,使得这个角色最后两集人设崩塌。这就好比,在原生家庭创伤浮现之前,你觉得陈硕这人当个男朋友挺好,但一经发现原来这人有原生家庭创伤,即使他身上有诸多可贵之处,在你眼中也立马变得万万不能要了,因为这种创伤让你觉得无法理解、后患无穷。恕我直言,这种看法背后,隐藏的其实是对原生家庭创伤问题的不理解,甚至偏见。
当然,在感情上,我们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有权衡利弊的自由。如果无法理解和接纳带有原生家庭创伤的人作为伴侣,当然有权放弃,别说还没结婚,即便结婚了也可以再离。但英子如果放不下这份感情,要继续选择陈硕,需要接受的是包含原生家庭阴影的完整陈硕,而不是把这部分从他身上切割出去,事实上是切割不出去的。英子的回应,让陈硕怀疑她到底能不能理解接纳完整的自己,是合理的。在感情上他其实比英子更敏感脆弱,所以他先闪现放弃的念头,完全符合其性格逻辑。此前,两人在人格上、多方面价值观上都有深度认同,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基础,而这是他们首次意识到在有些重大问题上彼此的差异。这对两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个小问题,也绝不是能迅速解决的。他们此刻都需要退后一步冷静想清楚,是否有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这份感情是否值得彼此“永不放弃”。
在我看来,这一矛盾的设计并不是生硬地强拆CP,反而增加了在爱情描写上的高度和深度。爱情本就没有那么简单,本就需要磨合,没有一个人是为你量身订做、十全十美、严丝合缝的“理想型”。如果这座山翻不过去,那他们就不适合彼此,各走各路也好。而如果他们能翻过这座山,借用下主题曲《明暗之间》的歌词,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彼此的“那一片安心的厚重的云朵”,笑纳彼此的苦涩与过错、懂得彼此的笨拙和执着。
2、虽说如此,不少观众对本季结局不满,这完全合情合理。
但是,我也完全理解不少观众不满这一季的结局,包括我自己。
必须说,编剧在季播剧的“断点”拿捏上,比陈无良要无良多了。两人感情何去何从、原生家庭创伤能否治愈、债权人诉良诚所、鼎新诉许卓的两场重头官司,几个重点故事到季终时,全体悬而未决。作为季播剧,季终留下开放空间,留一定悬念作为“钩子”,留一点“坑”下一季再填,是可以理解的。但挖这么多坑一个都不填,是既漠视观众情绪需求、也损伤剧作质量的。
就说感情线吧,虽说男女主爱情观出现差异的设定本身我很喜欢,但编剧在时间和节奏的把握上实在粗暴了。刚求婚成功,两个熟男熟女竟然不回家滚床单,在路上也不好好谈感情,反而首次抛出了脑死亡监护权案的话题,紧接着,下一集两人的关系就因此案蒙上了阴云。那句台词怎么说的来着?哦,“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上”,如果求婚之夜也不能让他们、让观众暂时温暖片刻,是不是有点过分了?从甜到虐的变调过于突然,忽略了观众也是需要“情绪缓冲期”的。追了两季70多集、已经深度共情了他们的观众,从情感上难免感到受创。尽管多数人都能想到,羁绊如此深的两个人想必并不会就此分开,然而,在第三季还在风中飘,不知何时能落地甚至能不能落地的情况下,这种受创感就像陈硕的创伤一样,在第三季落地之前注定无法疗愈。而更让真心在意这部剧、在意主人公命运的观众难以安生的是,能决定有没有第三季的,既不是他们,也不是编剧。
鼎新诉许卓的官司更是断线断得极其突然。35集最后一场戏是陈硕和许卓就要开始法庭对垒,观众都期待着下一集是庭上正式开战,结果36集开头忽然就跳到了邱华家庭问题,以至于让我怀疑是不是自己点错了集数,得退出来专门确认一下。如果叙事让观众感觉如此断裂,一定不是观众的问题。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是最应该在这一季收尾的。第二季后半程,陈硕和许卓的恩怨是主线之一,要知道,观众心理上是有扬善惩恶、快意恩仇的需求的。这个恩怨如果留到下一季才解决,相隔时间太久,即便许卓得到了惩罚,快意恩仇的满足感也会大大降低。而且,许卓这个人物及债权纠纷案本身,并没有那么抓人,这条线索就目前呈现的成色看,并不值得给予如此重的分量,要延展到下一季再收尾。
我的看法是,从剧集结构来说,如果适当压缩这一季前面的一些水分,分出一些时间空间,在求婚成功之后,踏实把许卓这条故事线了结了,再抛出脑死亡案,既能满足观众快意恩仇的需求,也能实现第二季主线故事的完整性,还能给足感情线变调前的缓冲期,可谓一举多得,观众的情绪感受,也应该会比目前要舒服得多。
这一季在宣传时,用了“爽剧”这么个词,在我看来颇为耐人寻味。正剧、年代剧、律政剧、悬疑剧、刑侦剧、偶像剧、都市剧我都懂,“爽剧”是个什么剧,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看完之后,我觉得或许是因为想要讨好太多方面的观众,结果反而使得定位有些模糊不清。说它是女性主题剧,其实这一季里性别议题完全不突出(上一季相对更符合),并非三个女人的故事就是女性剧,第二季剧情不是重在展现性别带来的不平等、社会分工、社会观念相关的故事,三个女人换成三个男人也毫不影响,贴女性成长标签属于误会,这一标签反而导致了不少来自性别角度的误读。甚至可以说,编剧这一季最对不起的角色我觉得就是女主罗英子,尤其中间一段她对许卓的态度,人物刻画有些强行降智了,导致了罗英子这个角色遭遇了本不该有的一些指责。说它是律政剧吧,庭审戏却很少,好几场该有的庭审都避重就轻跳过了;说它是正剧吧,但它内核又不够现实向,调性时而轻喜剧、时而偶像剧,时而职场励志剧……那怎么办呢?灵机一动,那就“爽剧”吧……
可问题是,它的结局也没能让想看“爽剧”的观众爽到,反而可能相当不爽。
又说回最后一个案子,这部分调性其实是非常“正剧”的,有人喜欢,就必然有人不喜欢,甚至觉得受骗上当了,理由可以说非常正当——你不是说给我看“爽剧”吗?你不是说“无所畏惧 再爽一年”吗?你确定不是不爽一年?……
那么问题来了:不知编剧是否想好了,第三季到底要写一部什么剧呢?
前提是,如果真的能有第三季的话。
---------------我是结尾的分割线--------------
PS:剧总体不错,如果不是不错,也懒得说。在古偶仙侠满天飞的市场上,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多此类有诚意的现实题材剧。好啦,闭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