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探1900》影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大年初八,祝大家蛇年快乐,万事大吉。陪家人观看了《唐探1900》,我的春节档电影就先告一段落了,春节档的电影风评如何一直是一些人关注的重点,当然各大平台网上都有很多,基本上持两极分化。一者认为可以是一部春节轻探案重喜剧的历史悬疑类电影,另外二者呢认为并不怎么样、有烂片之嫌。我不争辩孰对孰错孰是孰非✓×,当然也不是绝对客观的评价。我个人认为,哲学里面讲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毛主席曾在《矛盾论》中说到:“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逻辑学里面讲到矛盾律和排中律都是很好影评方法。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先生也曾说:“人文学科的东西或者问题没有一个终极真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读法,结果并不重要”而我想到这不就是说“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吗?那我接下来的评析回答就也是主观的同时也结合观影周边人的中肯客观评价站在我文科艺术的角度来讲吧。 首先站在悬疑推理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固然不优秀甚至偏差的,比如探案的实质内容不突出、案件缺乏悬念、凶手形象明显不是大多悬疑作品中的几选一排除更无法跟阿加莎•克里斯蒂先生的作品《无人生还》的那种暴风雪山庄模式童谣杀人,没有太多破案和作案方式的新颖性和突破性。当然尽管没做到这些里面也有许多还是要鼓励优秀的地方致敬了中医理论探案望、闻、问、切,还有就是运用了一点带面这样的思想用一个人的经历遭遇反映一批人的问题这个在后面历史内涵角度也还要提到。我从四个角度来大概理清电影中的推理逻辑特点: 线索收集与细节推理 主角阿鬼和秦福在探案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案发现场的细致勘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线索,如脚印、血迹的形状与分布、现场物品的摆放等,通过这些细节来推测案发时的情景和嫌疑人的特征。 他们还会收集与案件相关人员的信息,包括其身份背景、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等,从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中寻找与案件的关联。 逻辑推理与假设验证。 基于收集到的线索,阿鬼和秦福会提出各种假设来解释案件发生的过程和原因,然后通过进一步调查和分析来验证这些假设是否成立。比如在面对一起复杂的盗窃杀人案时,他们先假设是单人作案,然后根据现场情况和嫌疑人的活动轨迹进行推理,发现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进而调整假设,考虑多人作案的可能性。 在推理过程中,他们运用排除法,将不符合逻辑和证据的假设逐一排除,缩小调查范围,逐渐接近真相。 文化与历史知识运用 故事背景设定在1900年的美国旧金山唐人街,案件往往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紧密相关。主角们需要运用对华人文化传统、当地历史事件以及种族关系等方面的了解来解读线索和分析案件。例如,通过对唐人街帮会的历史和规矩的熟悉,理解案件中一些特殊符号和行为的含义,从而找到破案的关键。 他们还会利用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来进行推理,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方式、通讯手段等因素,分析嫌疑人的行动可能性和作案时机。 心理分析与动机推理 注重对案件相关人员的心理分析,从嫌疑人的情感、利益诉求等方面入手,推测其作案动机。比如,通过了解受害者与嫌疑人之间的恩怨情仇、经济利益纠葛等,判断谁具有最强烈的作案动机,进而重点调查。 还会观察嫌疑人在面对询问和调查时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掩饰等情绪表现,来判断其是否在隐瞒信息或是否与案件有关。 这些还是与本格推理和社会派推理理论有关的。 本格推理方面:影片中有注重逻辑推理的部分,主角阿鬼和秦福通过对案发现场的细致勘查,如对脚印、血迹、现场物品等线索的收集和分析,运用逻辑推理去还原案件真相,寻找凶手。就像传统本格推理一样,以解谜为核心,让观众跟随主角的视角去探索案件的奥秘,享受推理的乐趣。 社会派推理方面:电影将案件置于1900年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的大背景下,涉及到“排华法案”等历史事件和华人在海外的生存困境等社会问题。通过案件的侦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族歧视、阶层矛盾等,不单纯是为了推理而推理,还深入挖掘了案件背后的社会根源和人性特点,体现了社会派推理的特点。 那么再从艺术视角上来看我简要评价下↓ 首先现在大多电影的画幅是也有一段历史的,从较早的1.33:1也就是经典4:3的黄金比例到后来更多新画幅比例16:9、与1.90:1的出现还有大多电影选择的IMAX(2.76:1)《唐探1900》采用的是2.39:1(1.9:1)电影画幅比例的演变和选择不仅与电影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更深刻影响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叙事风格。不同的画幅比例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为观众带来多样化的观影体验。从色彩光感方面可以根据我在电影院实拍的片段图看出色调澄澈干净我认为这也跟布景的协调科学有关光源设置位置合理性也是值得考究的。色调多采用补色,还是很有电影感最后再从构图上看主体物景别的把控到位,拍摄上确实没有什么大毛病。 再从历史内涵上讲,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依我看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三四个镜头,有高潮、也有一些小事情引发的振奋人心、感人至深、富有启发性意味的桥段。 第一是费扬古作为满清大员奉大清皇太后之命来美抓捕兴中会成员革命党人孙文与郑仕良。当然啊孙文先生在这电影里没有出现,只有白客老师饰演的郑仕良先生一开始相遇是在协盛堂,那么协盛堂是什么组织呢,我一开始认为是一个帮派商业性还是政治团体性的不确定但是他坐落于美国的唐人街所以说是一个在异国他乡的社会团体,有团结侨胞并给予帮扶在美华人的这么一个具有近代历史意义的组织。费扬古刚到美国本有清政府驻美使馆的人秦福是一个翻译➕地接,但因初到美国不知道具体交接的人所以携身行李被骗走了还傻站到晚上人没有人来接。最后白堂主白轩龄鉴于他们的身份地位把他们接到了协盛堂并招待他们,后来白轩龄的犬子白振邦和革命党人郑仕良回到协盛堂与费扬古一行三人正好碰着,费扬古对白轩龄说他们就是来缉捕清廷要犯郑仕良所以顷刻间双方剑拔弩张,气氛紧张了起来,白堂主为了各方利益,坐尽地主之谊调解了双方的矛盾,但没有能意识到和解决双方立场的根本矛盾。所以最后费扬古不惜与在美爱尔兰人合作一同逮捕叛党要犯但后来听到八国联军攻破紫荆城的消息他说忠诚的大清国的信念轰然倒塌了便于爱尔兰人展开了搏斗,最后他竟然抓住了他奉命逮捕的大清的敌人要犯郑仕良的裤脚说“救中国”而主体不再是大清了。这也人物信念立场的根本改变,逐渐认同了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 第二则是有关白振邦的桥段 白振邦看到华人尽管努力却依旧受到歧视、压迫,生存状况没有实质改善,心中充满对改变现状的渴望和对父亲所坚守的唐人街生活方式的质疑。 白振邦可能会指着街上被白人欺负的华人,或是看到华人从事着低等工作、生活环境恶劣的场景,激动地对白轩龄说:“爸,你看他们有一点进步吗?我们在这里无论怎么努力,都还是被人看不起,被当作下等人。我们的希望不应该在这里,应该在国内,我们要为改变华人的命运做更多的事情,而不是守着唐人街这一片小地方。” 白轩龄也许会露出无奈又担忧的神情,试图劝说儿子:“振邦,我知道大家过得不容易,但我们在唐人街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根基,想要改变谈何容易。国内的情况也很复杂,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白振邦则坚定地回应:“正因为不容易,才要去改变。我们不能一直这样下去,我想为华人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我要去寻找真正能让我们有希望的路。”这段对话桥段是我认为对整部影片最具启发性的,是父子二人对于中国未来走往何处的探索存在分歧但更认可白振邦的希望还是在于国内的革命成功。在电影《叶问4》中叶问和万宗华会长也有对话桥段,万会长希望叶师傅能留在美国但叶问拒绝了说“其实外国的月亮也没有那么圆。”深有所感,万望于国,还是要落叶归根。 最后另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郑仕良在《唐探1900》中,郑仕良与魔术师金陵福最后在船上的对话桥段金陵福拿着当时很时新的电影摄像机,金陵福问郑仕良“就凭这几百条枪,管用吗?”郑仕良坚定地回答“不管用,我就再运几千条枪,几千条枪不管用,我就再运几万条”。金陵福看着岸上的汽车和海里的轮船,感慨地说自己的魔术只是供人消遣,美国人的魔术是汽车轮船,应该向美国人学习,以后中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那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魔术。 这个情节体现了当时有识之士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期望,以及为了改变中国命运所付出的努力,表达了只有国家强大,才是真正伟大的“魔术”这一核心思想,升华了影片的主题,展现了家国情怀和民族自强的精神。那么还有一个角度就是千古兴亡的历史规律无法逃脱,结合当时的历史的背景腐朽的满清王朝的灭亡必然被历史所抛弃,让历史来迎接一个更为强大且崭新的时代,需要新兴的力量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希望的力量来主宰。我马上就联想到上中学时期学习的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一句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形容新旧更替正合适。 讲了这么多总结来说吧,想必大家也有和我不同的对影片的看法希望大家多交流多讨论。那我是以我关注的视角来看这部影片的,我也与家人一共探讨了他们关注的记忆中的内容那也有各自的意见但大都认为这部影片效果不错,可以作为春节一家人轻松的去看看,仅仅只是自我观影真实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