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客观点评

第一次走入影院观看武侠作品,终于见识了传闻中“徐老怪”导演的手法。亮点十足,同时后面也会客观附上对于当下争议问题的个人观点。 (一)亮点: 在充满美学的镜头里,最直观的印象必然是成吉思汗蒙古铁骑的威力与排面、“金刀驸马”的含金量。不论是千军万马、征战沙场的震撼,还是可汗号令全军集结、扶持郭靖在全军面前展示中原绝学的“露脸给权”,还有欧阳锋追求极致的武之大者、郭靖坚守侠之大者、成吉思汗南征北伐的英雄观之间的价值观碰撞,东邪桃花岛的世外之境,以闪电为中介的雨中重逢,铁骨铮铮、侠骨柔情,一切的一切都在细微极致的画面中或是直观大场面的视觉盛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是,我也看到了日薄西山的大宋王朝,宋军与敌军在穿着、武器、纪律、实力等方面的差异、一城父母官的荒诞可悲,百姓流离失所的无力。 站在上帝视角,我明白这是大厦将倾的前兆,可正因如此,我便更钦佩郭靖的忠义与侠骨。郭靖拥有无双绝学,深受可汗器重,整个草原都会以他为尊,他本可以成为手握军队实权、声名显赫的金刀驸马、甚至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宋王,可是他说“就算有蒙古的名字,我也不会忘记,我自己的本名,叫郭靖”。 武侠近几年式微,据了解,当年金庸先生写作射雕时香港的时代背景,当时国内极需要一种稳定的文化认同,正如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而这种价值观放在文学世界里,或许这正可以为郭靖面对大宋之根、可汗之恩的抉择与立场提供充分的理由。 另外,人设方面关于华筝“广阔的草原生不出狭隘的爱”、黄蓉“俏敏中又添英气”、郭靖母亲“更添家国侠义”等设计,让影片角色更为立体饱满。降龙十八掌、九阴真经、一阳指、蛤蟆功等耳熟能详的武侠奇招都在影片镜头和特效中焕发新生。 (二)争议之处: 一、可汗退兵的原因。 个人观点:可汗退兵的根本原因实际在影片细微中处处有体现。 1、蒙古铁骑看似纪律严明雷厉风行,实际上可汗的几位儿子在争权夺位上已然是暗流涌动。 2、成吉思汗如此天骄,怎会不明白如此简单的道理?在亲眼目睹欧阳锋与郭靖在对战中以一抵万的威力之后,明白了此时此刻进攻襄阳不是最优解,毕竟在之前郭靖在全军面前展示中原绝学之时,也介绍了中原五绝的威力,而如今仅欧阳锋郭靖两位之战就已然威力十足。 3、因此,成吉思汗统一草原诸部不易,不让部落陷入战火、分崩离析、积蓄力量才是可汗最终的考量。 【草原内部暗流涌动的体现:除了可汗几位儿子决策上各自眼神之间的立场对立外,最明显的一处便是在面对敌对势力来袭之时,其中一位报告了处理方式后,被另一位一句“这是我负责的内容”来否定。 而这一处也让我觉得导演太牛了,紧接着可汗点出他们在危机时刻还在争执,同时还顺其自然地引出全军集结加强练兵。仅用四句话,便把一切内部矛盾与后续情节明确地自然而然地引了出来。】 二、郭靖黄蓉张开双臂阻拦军队的情节 说实话,我一开始其实也只觉得这个画面顶多只是符合郭靖忠厚单纯的性格特点,觉得没什么必要。可是,观影结束后当我在想为什么要拍这个画面的时候,直到刷到了过去中印边境冲突,我国军人英勇张开双臂阻拦敌人的新闻报道。 当尘封已久的新闻记忆被揭开,当时我只觉得眉心被当头一击,我现在都记得当时我还处于学生时代,当时看到了这个新闻颇为感动,可是后来我却渐渐地遗忘了,而今我只觉得,这一幕越被嘲笑,便越显悲壮,因为一切都仿佛显得可笑、无力、失望。 而且,这一幕并不是特别突兀地在结尾拿出来强抬价值,而是与影片中郭靖三次张开双臂分别守护马儿、爱人、城池百姓的剧情细节互相紧密联系着,这正是郭靖由内而外下意识的侠义精神的体现。 三、为什么一定要阻止蒙军借道 最简单的举例就是“任何国家不得僭越我国领土界限分毫”,领土界限背后是亿万子民,怎容他人铁骑踏入! 以史为鉴,“假道伐虢”便是最好的例证。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二年》。原义指通过向对方借路为名而行消灭对方。 因此,襄阳作为宋朝军事战略重地,郭靖作为宋人,作为可汗的义子,作为金庸作品中忠与侠义的代表之一,面对宋与蒙古之间的两难抉择,他必然会在极具威胁的欧阳锋手中救下可汗,也会在可汗强行进军大宋领土之时优先从全局分析中,以不动兵戈的方式尽力劝退可汗,而他无畏孤勇地张开双臂阻拦千军万马,“知不可为而为”正是他侠之大者的下意识体现。 最后,弱弱地嘶吼......能不能把删减的片段都放出来%℅﹄@ԅ(¯ㅂ¯ԅ)@=(ー̀εー́)ԅ(¯ㅂ¯ԅ) 还有,,成吉思汗怎么找了位和历史书上一模一样的人来演,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