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探四:群英荟萃之萝卜开会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真探》第一季的光芒实在太过耀眼,十年过去了,依然让绝大多数的同类剧集显得黯然无光。十年后,真探第四季播出,朱迪福斯特领衔,考虑到第二第三季完全无关的故事都没有做出什么反响,这一集的故事背景和第一季相承接,大有要重启出一个《真探》宇宙的气势。
不过除了朱迪福斯特外,主创团队的其他人就没有太多知名度了。制片人、导演兼编剧伊萨·洛佩兹之前没有什么太有名气的代表作,从履历上来看也不是此类题材的专精导演。编剧团队足有七八人之多,除了导演外各个都有相关类型的高分代表作,这对于一个只有六集的剧集来说实在是海天盛筵级别的阵容,不过我相信熟悉编剧这个工种的人也能从中觉察出一些不对劲出来。制片人就更不用说了,朱迪自己也是制片之一,制片人名单比这部剧的主演名单还长,很难想象这么多制片挤在不算大的一部剧中要怎么发挥作用。卡司中虽然除朱迪外没有大明星,但基本上也都是老戏骨或新生代中有过一定作品的,实力无需置疑。

在初期宣传上,由导演、朱迪加另一位主演卡莉组成的女子三角引发了许多关注,尤其是和第一季双男主的阵容相比,这一季的阵容似乎给《真探》注入了更多可能性。当然这也招致了一些非议,大多集中在此剧女性+有色+LGBTQ的标签宣传上,有些人认为这种强调政治正确的举措无疑是一种处心积虑的包装行为,也因此,这些人对此剧的水平并不抱期望。不过我认为,反对政治正确本身也是一种政治正确,所以在这一点上似乎没有太多讨论的空间。


至于剧集的质量,至少前面两集给到了惊喜。客观来说,这部剧的确将《真探》第一季那种神秘而荒蛮的恐怖氛围带了回来,故事背景中北极圈、科考站、永夜降临、暴风雪、集体失踪事件等元素也的确让人浮想联翩,特别是会联想起卡朋特的《怪形》等此类故事中的经典之作。
制作的质量相当高,成功将阿拉斯加地区的一个矿业小镇呈现出来,代入感极强。片头的音乐创造性地用了 Billie Eilish的《Bury a friend》,难以描述作为 Billie的歌迷,初次听到时的惊喜感。这首歌黑暗、阴郁的氛围和剧集的故事非常相衬,trap元素和Horror-pop的风格又符合此剧悬疑侦破的叙事氛围,从呈现的效果上来说,并不逊色于第一季的片头音乐,敢选用年轻歌手的知名歌曲,大胆但合适,从这一点上也能见到制作层面的创意和用心。



但也是因为种种这些优点,在观看时,你会不自觉拔高自己对剧集的期待,尤其是在前面出现与第一季的剧情相呼应的元素时,你会忍不住好奇这一季将怎么延续第一季的那种辉煌。但或许也正是因此,看到后面的时候,你会无比失望。
这一季不仅没能延续第一季那种高度,甚至连普通的同类剧集都不如,典型的高开低走之作。如果说达到第一季那样的高度是一种苛求,作为一部类型为「犯罪 悬疑 惊悚」的剧集,在同类剧集中及格总是应该做到的吧?很遗憾,竟然也没有。看到最后一集的时候,你甚至连这种基本的预期都会落空,整个故事崩塌瓦解得如同故事中那些脆弱的冰层。豆瓣有短评说「清洁工提前主角五集破案」,没开玩笑,这是真的,太荒唐了。


很难描述那种失望,后面的剧情甚至连类型故事中那些已经被用烂的元素都没能合格地呈现出来,如同溃坝后的现场,大水想往哪流就往哪流,一地泥泞混乱,让剧集最后生生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犯罪如同儿戏,悬疑就是故弄玄虚,惊悚则差劲到连婴儿都吓不到,纯属盲人拉面——瞎扯。
什么,你说标签还有个剧情?请问这些标签都这么蹩脚了,剧情还能好到哪里去呢?就连朱迪这样的演技也拉不回来,最后所有的人物表演都像精神病院开大会,崩得如同世界上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


当然,挑毛病总是容易的。或许也是因为对这部剧一开始抱有期待,看完后的失望驱使我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结论当然也很清晰,首先是剧本有很严重的问题 ;其次则是导演层面的失误。剧本的问题实在太明显了。第一季的《真探》虽然剧情节奏也很慢,但那是由剧作想要表达的主题决定的,为了提升观感,编剧特意制造了过去和现在两条时空线,用并行交错的手法来改变慢节奏叙事的拖沓感,同时有设计的交错又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加强了人物塑造,将故事背景中那种神秘、荒蛮、邪恶感同时从空间和时间两个层面呈现出来,制造了一种超级强烈的氛围,这也是为什么第一季的故事那么让人难以忘怀,欲罢不能的原因。但是第四季的慢节奏则纯粹是因为故弄玄虚加上叙事效率低下导致的。

这一季为了呈现出自我的风格,导演在剧集中加入了许多无关的线索与刻画,甚至有女人分娩的场面。诚然,这或许对塑造故事背景起到很大作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小镇居民群像,但这些刻画又严格地局限于女性,一到男性角色就开始语焉不详稀里糊涂,这导致这个刻画是非常失败的,毕竟这个镇上的生态中不可能只有女性。
除此外,作为反派的矿业领导也是个女性,对她的刻画也少得可怜,寥寥几场戏还都是符号和刻板印象,让她几乎只能作为背景板出现,这显然是剧作上的大忌。反派不清晰也不立体,主角要和谁斗争呢?当然就只能故弄玄虚了。

其次,剧作的叙事效率太低太低。此类犯罪悬疑惊悚题材的故事,在美剧中俯拾即是,早就卷到不知道什么境界了,而第四季的故事竟然还在讲一个新手都能想出来的简单故事。简单也不是问题,但是同时又不够丰富和立体,大量的剧情线对叙事毫无帮助,只能起到制造无效悬疑的用处,实在水平太差。
从编剧的角度来看,第六集两个主角才发现那个冰洞简直令人眼前一黑,这是第三集甚至第二集就应该发生的剧情,前面的各种查案查来查去都是无效信息在堆叠,后面直接弃之不用,这样的剧作不禁令人直呼大胆。

因为是此类题材的爱好者,我的观察是,像第四季这种简单模型的故事早就被美剧淘汰了。什么叫简单模型?就是我们所有人构思此类故事时最容易想到的模型,故事从一起悬案开始,主角的行动就是在行动中找出真相。在这个模型中,故事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剧情所有的推进都是为了解谜,而这个谜底是固定的。你当然可以设计种种诡计、线索、支线来让解谜的过程更复杂,但杀人凶手其实已经被定死了,而且这类模型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你不可能一开始完全不透露和谜底相关的线索,而一旦观众猜到谜底,中间所有这些为了推迟解谜而设计的情节就白费了。这种简单模型更适合小说,因为文字显然比视听更适合玩叙事诡计。现在的此类题材在美剧中更喜欢用另一种模型,我称之为「进化模型」,它比简单模型复杂的地方在于,谜底会进化。这类模型丝毫不介意你知道谜底,甚至在前面几集的时候就会将谜题丢出来。但随之而来的,是你发现你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界,然后你会发现你解谜的过程变得重要起来,因为如何解谜本身就是新谜底的一部分。前两年的《闪亮女孩》就是这种模型的典型,凶手早在前面就露脸了,但你仍然不知道剧情会走向何处,因为解谜的规则在变化,谜底从凶手是谁进化成了在新规则下如何抓到凶手,彰显正义?甚至变成,「真的要彰显正义吗」的讨论。这种模型显然让编剧在如何到达谜底上的阻力设计变成了剧情的有机组成,无疑也放大了这些设计的阻力感。

而真探第四季的故事不仅只是个简单模型,甚至在简单模型中都相当简单。当你看完五集多的故弄玄虚后,看到两位女警找出真相的时刻,真的是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而且编剧还在此玩了个天理昭彰法不责众的正义梗,只让人觉得更加无语,也显得前面五集两位女警的一切努力像两个没头的大傻逼。用小聪明一笔带过类型故事中观众的明确期待,简直是编剧界的不可饶恕罪。

再说导演层面上的失误。事情很明显,这位导演并不喜欢恐怖惊悚类的题材,对悬疑犯罪更是兴趣缺缺。从导演层面上来说,她更适合拍女性主义的小题材、生活流的作品,而不是这么一部气质风格要求都相当严苛的剧集。喜欢惊悚恐怖类型的导演基本上从他在视听上那些别出心裁的设计上就能看得出来。喜欢犯罪悬疑类型的导演更是在叙事节奏和叙事方式上有自己的见解。这些特点就是这些导演的个人名片,熟悉此类型的观众甚至只通过一个片段就能识别出这些导演。
但是本剧的导演在这方面显然是一点都没有,拙劣的模仿倒是不少,但因为东模仿一处西模仿一处,所以也没有个人风格可言。通篇看下来,许多段落甚至你可以认为是《海边的曼彻斯特》之极地版。导演风格没有优劣之分,但对于一部类型清晰、受众明确的商业剧集来说,显然这位导演的风格不适合这类题材。这没啥问题,王家卫的风格去拍《乡村爱情》,那能对劲吗?但这显然不是王家卫或者《乡村爱情》的问题,二者都是好东西,只是不能一起服用,这和吃药的道理差不多——药性会打架。
导演对此不感兴趣,但只要是专业的导演,或许通过制作的层面可以让剧集回到一个基本水准,这在影视制作上是勉强可行的,但是本剧显然又一次出了差池。制作上的确有水准,但是也始终不着调,前面两集或许还勉强包装了过去,后面则直接不装了。给人感觉像什么呢?像一个歌手唱歌,你说她声乐技巧厉不厉害吧,绝对是厉害的,音色棒不棒吧,那是相当棒的,但是她就是坚持用油腻的唱腔唱清新的歌,怎么听怎么别扭。技巧也好,制作水准也好,无法忠实地为剧情和视听风格服务,整个故事看到后面就是小明拉了一裤裆——快别提了。

说回来,整部剧变成这样,有没有主义先行的责任?依据某种观念,而非专业的衡量水准来挑选主创,并期望这种观念可以让作品一鸣惊人与众不同,无论怎么包装这件事,始终改变不了其异想天开的本质。但是反过来想,主义先行也并非完全不可取,只是需要为这种主义量体裁衣,方可两相辉映。
私以为,朱迪想复刻妮可基德曼和瑞茜在《大小谎言》上的成功,或者至少受其影响,毕竟后者可真的是非常成功的案例。但是同样同时作为主演与制片,妮可、瑞茜选择的是她们擅长而熟悉的题材领域,其他的主创如导演编剧等也非常适配剧集的题材,《大小》这部剧展现的女性主义精神才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反观第四季,显然主创们和此类题材的相性不高,有些部分甚至可以说很差。如果她们换适合自己的题材,说不定会很成功,但是《真探》第四季?只能说敬谢不敏。

虽然失望,依然敬佩主创们的尝试,美剧如此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显然是在这样的一次次尝试中进化出来的,比起许多趔趄不前的国产剧,这种失败也值得学习。这么多精英汇聚在一部作品中,制作方的诚意显然是足够的,只是有时候好的故事和作品或许和精英无关,如同《故事》所说,一个好故事来自创作者想要用好故事打动观众的心,并不来自创作者本身的伟大。有时候,群英荟萃也不过是萝卜开会,能打动我们的,始终是那些恒久而纯粹的心念。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