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行之外》缺失的是爱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我觉得电影院应该多给一些腰部、短时长的电影机会,市场也如此,比如《恶行之外》。 首先这部电影在我的评分标准里,它也就是三星,绝对不是什么值得深挖的好片,而且你仔细揣摩,人物动机也觉得怪怪的——虽说很多票房大卖的商业片人物动机看起来也很怪,但是呢,可能要揣摩好几次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合理处,而这部《恶行之外》呢,古天乐和林家栋两位父亲动机行动都非常商业化,有讨好观众想要的视觉奇观的感觉。 但是你把它当成一部处于中间状态的,比起烂片来讲能看得下去的,休闲电影还是不错的,他这个时长也是相对友好——不像有些电影动辄两个小时起步,真的对人们的膀胱非常不友好。 电影标题其实就是空白没提到的部分,因为乍一看整个电影描下来其实全是恶行,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 大的恶行就是林家栋扮演的逃往泰国的父亲宋境南在知道有个儿子犯罪之后,他不惜把自己变成连环杀人犯用来掩盖儿子激情杀人的过程,这是一个纯粹的误导,误导警方办案的过程,虽然我觉得这个误导到最后其实也难以说服自己。 在这个案件发生的时间段,其实已经拥有正常的科技树,比如摄像头并没有在该坏的时候坏,同时连那种太空号、鬼号都可以通过流量定位地址,可以准确打通对方的电话,那只需要等一段时间就能重新把邱少抓回来,难道说香港法律里面有释放之后不能再抓的道理吗?而且邱少也没有跑嘛。 小的恶行就是乐一言警官僭越自己的职责,做出了很多违反法规的事情。包括他后来自己动用私刑去追捕到这个杀人犯,同时他已经100%确定邱少就是杀害他女儿的凶手之后直接闯入对方家里进行殴打。 其实我能感觉到他想模仿的电影是《谈判专家》,就让这些角色在不同身份之间反复横跳,让相似经历走向不同的命运选择,到最后乐警官对宋境南那对包饺子的话其实也不无道理,你不能够说想着通过非常粗糙的方式来表达对于儿子畸形的爱,然后又通过死亡的方式来逃避应该承担的责任。 但有可能就是剧本做的不太好比较粗糙,让观众看起来聊胜于无吧 所以,这部电影名义上是一个犯罪片,实际上是讨论家庭教育的电影。在电影中给出了很多个家庭,并且通过聚焦与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相处的模式,以及和其他家庭的关系影响来推动剧情。 《恶行之外》的故事剧情非常简单,但是它就是聚焦于阿乐警官寻找自己被害女儿真凶的过程中将不同被害者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以及在面对突发意外的时候所带来的反应方式,作为最重要的情感脉络。 我其实也是看非常多硬要把个人事件靠上社会议题的电影,有时候我会觉得这种把宏大叙事撕开一个小口去以小事件的方式出现不是不好,而是看多了真的有一点审美疲劳。 《恶行之外》就真的纯讲个人性,讲家庭教育,讲社会失范问题,一点都不触及社会性问题,偶尔看看这样的电影也挺不错。 那么恶行之外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缺失的爱。 因为爱是缺失的,所以就不用写在标题后面,以一种空白的状态来得以呈现。 父亲缺失的、畸形的、变异的爱,又让我想到另外一部电影,《涉过愤怒的海》。我觉得这两部电影的题材还是有一些些相似,不过周迅扮演的母亲并没有那么疯狂,她只是希望让自己的儿子能够赶紧逃掉——而不是去做一个连环杀人案件来掩盖儿子的罪行。 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到父性恶托邦和母性恶托邦两者之间的差别。 一个父性恶托邦在发现有恶的迹象时,它会撕开这个迹象,并且让它变成更大的恶用来覆盖掉原本的小恶。 从乌托邦/反乌托邦学的角度来看,父性恶托邦会有一种主动刻意将自己堕落的方式,将恶铺满整个场域。 母性恶托邦则是放纵、回避、无限包容。《涉过愤怒的海》里周迅就这么做的。在这部电影里,另外两个母亲也是这样的——一个是精神异常女孩的妈妈,一个是邱少的妈妈。她们虽然过程看起来就是不管不问,但最后都是站出来挡在孩子面前。 但我还是不太认同乐警官的自我反省,因为他实在是有一些过于自责,如果你是《危机航线》那种刘德华式的自责,其实都还说得过去,毕竟当父亲的有一种行动不能控制的精神疾病。 可是你硬要说自己对左脚有残疾的女儿已经变得这么爱了,还觉得他给女儿太大压力,那这个好父亲是真没法当了。 当然,这部电影也绝非一无是处,带着这样的结果重新回过头去寻找问题就会发现,一开始早就出现在电影里的宋境南他不是抱着一个变态的连环杀手的癖好去找猎物女孩的,而是抱着一个我通过重复自己儿子相似罪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父爱去进行的——这就是为什么镜头给了很多他一直在看着乐一言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