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小的我的一些浅薄看法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作为一名观影者,容许我浅浅点评一下。我是看的跨年场,总体来说还可以。刘春和和外婆以及妈妈的演技都很好。刘春和确实演的很传神,包括我在b站关注的有些患有脑瘫博主都觉得很不错。外婆演的也是相当好的,在维护外孙人权这一方面,没得挑,以及娓娓道来的过去都让人蛮舒服的。剧中,母亲的形象在前半段确实把中式家庭中那种窒息的爱演出来了。 在前半段,电影还是让我感到比较舒服的,包括在前期通过袁枚的诗,引出小小的我。以青苔自比,想证明即使是每一个小小的我们,都有机会。电影的立意是非常好的,将社会上残障人士的生存困境通过刘春和这一人物表现出来,不光有社会上的白眼和不理解,还有家庭矛盾的引申。但从哪让我开始觉得不太适应呢,是从雅雅开始和春和单独开始相处为止,我觉得雅雅的人物形象塑造的有一点点问题,承认作为一个正常人是要有情欲的。确实在公园打鼓时,雅雅似乎如和风吹化了春和心底的一些阴霾,也让春和为她写诗,回到前面,这是一个人该有的正常表现,无可厚非。但在后来,通过雅雅来表现春和有正常的生理能力等等,特别是通过雅雅之口问春和会不会勃起,就在那一刻反正电影院是一片哗然,我表示理解,但就还是觉得有更好的表现形式,这对雅雅前期塑造的邻家女孩形象有点冲突,当然君子论迹不论心,这无伤大雅。包括后来在博物馆,春和要牵雅雅的手,雅雅借口离开,向春和招手离开,这也算是一个能接受的结果,起码没有恶语相向嗯。感觉像是导演想埋一条暗线,但是没有太处理好,包括几次梦境,感觉有种雾里看花的朦胧感,可能是我造诣不高,难以理解。剧中有几个让我比较感动的地方,第一处是春和去咖啡店应聘那段,虽然后来知道店长是为了抵税才招他,有些让我感到被欺骗的心碎,说到正题,春和为了证明自己是正常人,开始表演报菜名和那个很经典的喇嘛和鳎目的绕口令,就真挺不容易的。当然一开始也没交代春和有没有成功,因为在一开始春和去当机构老师,虽然试讲结束了,但仍然没有成功。在春和和外婆吃饭时,春和借想开银行卡,告诉了外婆这个喜讯。反正我看到这我是眼泪就难以自禁啊,就感觉有种终于干成了一件事的舒快感。当然有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就是外婆每次安慰春和时,都会说机构气数已尽怎么样,喝咖啡对心脏不好哈哈哈,这类俏皮话来安慰春和。还有的一段也算个高潮吧,是春和和妈妈吵架那段,力量感满满,虽然我不知道春和会怎么讲,但我下一秒就知道妈妈一定会重复春和的话来说自己,这算不算中式家庭的一大主要矛盾爆发模式呢。妈妈心疼春和,但也没有好好跟春和去讲,而是也用类似于你和他们不一样的语调告诉春和你当不了老师。到这里,春和彻底心如死灰,再到后来在产房,春和本来是想抚慰哭泣的小妹妹,单被妈妈误以为是他弄疼了小妹妹,被妈妈用力推开,说实话当时心疼坏了,因为从前我和我妈相处模式也不是特别好,有时候也会受委屈,也是外出求学之后,才明白父母的不容易。春和作为一和脑瘫患者,说话本来就慢,所以导致在剧中很多地方,都让我有种你快解释啊,但是却因为说话速度,亦或者面对激烈的情况,话堵在嗓子口的窒息感。往下说,还是得夸一下,导演的有些伏笔也蛮好的,比如在一开始外婆的合唱团聚餐时交代了春和吞咽能力不行,这也导致在后期春和会用疯狂吃牛轧糖来自杀。满满的心疼,但又无能为力,好在因为这件事,母子两个终于能在病房里,能算冰释前嫌吧。最后就到我认为槽点非常大的一个地方,就是春和在公交听证会上的发言,就感觉没有重点,我其实还算细腻的一个人,但很意外,那番话真没有让我感到有特别大的情感波动。因为在我看来这番话是要凸显我们社会上有很多这些个不被人们注意到或被人们冷眼的残障人士们,我们需要认真的温柔的对待他们,他们也没什么不一样,他们也可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但实际那即兴的言论中,我感觉没有凸显的很好,有点生硬,我觉得要是结合一点例子或者呼应呼应会不会好一点。

当然,作为一部描写人间冷暖的电影,我觉得还是可以的,但就是有些地方会让人觉得不太妥当吧。其他的一些剧情就需要大家自己去看了。作为大剑哥(enfj),在结束还是有很多感悟的,这里引用鬼灭中炭治郎的一句话(叠个甲,是中国人,会唱国歌,看过长津湖,只是前段时间在追正好看到了),“如果人们互相帮助,最后都会回馈到自己身上”。我希望世界能对春和他们好一点。2025了,希望大家,作为小小的一份子,也可以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用温柔去治愈这世界。

2025,希望各位韶华常在,明年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