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了孩子,使我们更加孤独

通过遗产切入,聚焦老年人的临终关怀。
我们想要孩子,是害怕老无所依,
而正因为有了孩子,使我们更加孤独。
中国人都讲究“养儿防老”,而如今现实证明,养儿不仅不能防老了,不啃老已经不错了,更过分的是很多儿子甚至孙子都开始惦记老人的遗产了。
西方国家生孩子是因为“爱”,而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生孩子是因为“责任”。
西方国家因为完善的福利制度,养育孩子其实不用花费很多钱,而老人养老国家也有相关的制度,孩子也无需承担太多,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加自由。
而东方国家讲究的是“孝”道,讲“承欢膝下,四世同堂”,而且法律也规定了儿女有养育父母的责任,这让家庭之间的链接更加复杂,不管是情感还是责任。
而作为东方国家的老人,我们有了“养儿防老”的预期,那如果孩子没有满足她的期望,该有多失望,之前古代包括中国近代,大家庭其实都是在一起居住的,大家族集体做一件事情,更符合传统意义上的“四世同堂”,而现在,儿女离父母都是比较远的,双方更多的是做自己的事情,所以剧中老年人很多镜头其实是现实的常态,比如:每周日穿着整齐,在门口等着孩子们回家,老人最不喜欢大年初二,大家都走了她要一个人吃完所有的剩菜。(让我们想到了婆婆也是,在我们回去的时候做很多菜,然后我们走了后再吃剩菜,以后回家尽量不要让婆婆自己做菜而我们理所应当的坐在沙发上看电视。)
剧中老人平时没有人关注,家人得知老人得了癌症之后,关注接踵而来。而很多的关注来源于想要得到老人的遗产,换位思考,如果是我得有多伤心。但老人活了一辈子,这种伤心肯定也经历了无数次。
“失落”这个词剧中虽然没有提过,但却处处透露着“失落”。
第一个“失落”来源于大儿子,小时候大儿子生病,老人祈求菩萨保佑大儿子健康,发誓一辈子不吃牛肉。而大儿子为了遗产想要接老人回家住,并带她去很灵的寺庙,但是一家三口许愿卡没有一个人写希望老人身体健康,而老人写的是对全家所有人的愿望。
第二个“失落”来源于外孙,剧中老人的外孙是最早过去照顾姥姥的,而且也给了老人很多关爱,但他最初接触老人是有自己的目的,想要得到老人的房子,其中有个情节是老人知道了,可想而知她当时有多失望。而且讽刺的是,老人其实早就在儿时已经为外孙存了一笔钱。
第三个“失落”来源于小儿子,老人希望小儿子少来看她,这样代表他过得还不错,小儿子每次来只有缺钱的时候才来,而且还偷老人的钱,就算是最后把房子给了小儿子,小儿子还是把老人送进了养老院,这里的失落是经年累月的。
第四个“失落”是所有人的态度,有房子的时候大家都来照顾老人,等老人把房子给小儿子后,之前照顾的人也不去关注了,这种没人关注的落差,老人肯定很失落。 这种失落感肯定是陪伴整个一生,要面对很多的失望,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有自己的事情,不要把孩子看的太重,改变这种情况其实也很简单,我觉得婆婆做的很好,就是自己生活的重心一定要是自己,而不是别人,让我想到仓央嘉措的诗《见与不见》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当然剧中也是有爱的,母女的爱就很纯粹,就像剧中说的,“给予比索取更轻松”。让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从小就知道,妈妈是重男轻女的,而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所有的一切都是儿子的”,“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别人家的”,虽然很不公平,但正是这种观念,让我有一种无欲无求的态度,甚至对于亲情有点若即若离的淡漠。给我,我欢喜,不给我,我也不会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