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春和景明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7分,2024.12.27,和小谭。将结束实习后的下午安排的很满当,一起吃了川菜后又看了电影,很开心谭老师的邀约。
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散,想讲的太多,塞的太满,最后好多都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有亮点,也有槽点。例如既有代际关系的展现(祖孙、母子、母女等),又要爱情,还谈社会群体的就业和社会认同,更不用说男主的成长及自我认同……所以,难免散乱。
槽点是很多关系处理的落俗,尤其母子,没有讲清原谅和未来发展的位置可能性,另外女性角色雅雅的工具属性有点强,但是又想到邵艺辉导演说,我们女性从来都是泡在男性主导的艺术下长大的,自然在一开始创作时便带有一定的男性思维,所以这一点也可以理解,况且剧中父亲毫无戏份,有被爽到。
另外,再说优点,演员们很不错,尽管千玺的表演有些时候过于重复和刻意了,但还是很好很好的,电影一开始,几步上楼,我就怔了一下,继而眼眶发热。但是在看到关于有人说这样大量的镜头特写是否是一种隐性暴力和消费,起初我觉得有点道理,但后来一想,又觉得不是,重在展现刘春和个人的心理变化和应对选择,我承认我看到大量的空镜特写是不适的,但是会不会,导演的目的就是在一次次的特写中,让我们将不适变为适应,毕竟,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特殊群体太少太少了。只有当他们越来越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当“奇观”变为稀松平常的事情,善意的、好奇的、惊叹的、厌恶的、同情的、打量的目光才会变得正常,像对待任何普通人一样正常。
还想说说爱情线。这部分我是很喜欢的,尤其看到特殊群体的性欲被展现,是很惊喜的。春梦也好,作诗也好,蜕皮也好,性触碰也好,雅雅的来去也好,都很好。不好在于雅雅的工具属性太明显,我们需要看到她的视角下的春和,同样需要看到她的困境,这是大家更能代入的部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这一点既相通又温暖,但是很可惜没有。不过我特别喜欢的一点是她的离开,我觉得就应该离开,倘若真的发生关系或者在一起,便真是俗不可耐天马行空了,女性不是绝对完美的,所以女性角色也一定不是。
其他关于大家讨论很多的剧情上的bug也不再赘述了,例如开车,生育,录取通知书,he等等,总之片子还不错,还是那句话,希望越来越多,这样特殊才不再“特殊”。
最后,推荐大家听一期播客,深焦DeepFocus Radio 183 戴锦华谈电影中的残障人群和我们:与他者相遇(本次讲座以残障人士为主角的影片切入,尝试体认这一多样的“弱势群体”所面对的社会处境和所遭遇的文化与现实困顿。由他们在现实与银幕上的多重缺席与在场的形态及意义,尝试讨论社会与人、电影与人、“他们”与“我们”。戴锦华老师以自己心目中在呈现残障人士的主题与展示电影视听的艺术双重意义上的佳作《绿洲》《推拿》为例,展开关于他者、面庞、看见、“褫夺人性”与“赋予人性”等议题的思考。以影片为镜,以“他们”为镜,照见我们自己。)
想到什么再补充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