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罪图鉴二为什么要从“画像”转向“画心”?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具有前瞻性!

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我们能做的,只是通过讲述案子,做一个好的提问者。”
——《猎罪图鉴2》编剧 张莱
近日,备受瞩目的悬疑刑侦剧《猎罪图鉴2》在爱奇艺、腾讯视频等平台热播,引发了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讨论。该剧由刘殊巧执导,张莱总编剧,檀健次领衔主演,金世佳特别主演,延续第一季的精彩,再次以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度的主题探讨和出色的演员表现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但是也引起了不少舆论风波。
01 网友质疑:不够悬疑,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好看?

作为国内首个将“美学”和“刑侦”两元素相结合以及首个让“模拟画像师”这一职业进入国人视角的刑侦剧,2022年播出的《猎罪图鉴1》积攒了庞大的观众群体,得益于第一季出乎意料的好成绩,续集《猎罪图鉴2 》终于在三年后千呼万唤始出来。第二季的主题由第一季的“画像”改为“画心”,即“画见人心”,以画追凶,直击人心,再次收到了观众的高度评价,但也有部分观众对第二季提出质疑,认为第二季不够刑侦、不够悬疑,破案过程不如第一季具体......

在第二季开播前放出的创作特辑中,《猎罪图鉴2》编剧张莱表示,“我们在《猎罪图鉴2》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就是人性即是宇宙,我们不局限于具象上面去寻找,而是更多去捕捉它背后的社会深层包括人格基因”。

“可能在第一季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一个结果,但这一季我希望能够带着观众走进他的内心......画皮画骨都不满足(于他),他开始画心……他开始想要预防犯罪”,剧中画像师沈翊的饰演者檀健次这样说。
《猎罪图鉴2》的核心不在具体的“刑侦破案”,而在于探讨更高层次上的“预防犯罪”,在于“罪”背后的“奇情”以及案件下的人文关怀。传统刑侦剧大多是聚焦“HOW”,分析案件是怎么发生的,找嫌犯,定结果,《猎罪图鉴1》也基本是这个路子;而《猎罪图鉴2》是聚焦“WHY”,它更多的是在探讨这个案件为什么会发生,谈人性,找原因。这与现代刑侦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案件要侦破,但如何防止更多的案件发生,也很重要。
02 从“HOW”到“WHY”:非传统刑侦剧的突破与探索
“传统刑侦剧更多的是以写实风格、硬核推理和强情节来讲述故事。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想做一部在叙事方式、影像风格、内核表达上非传统的刑侦剧。比如不过度展现案件的复杂、犯罪手段的残忍、侦破推理过程的烧脑,而是将人物命运和人物关系的戏剧性变化作为故事悬念和情节反转,着重展现案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人性。”
——《猎罪图鉴2》总制片人张翼芸

在国产剧集市场中,刑侦剧作为一种经典的影视类型,一直以来都备受观众喜爱。它们以紧凑的剧情、曲折的案件和精彩的动作场面吸引着大批观众的目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审美需求的提升,传统刑侦剧“重破案过程、轻犯罪动机”的叙事模式开始逐渐显露其局限性。在此背景下,《猎罪图鉴2》的横空出世,无疑为刑侦剧这一类型带来了新的突破与探索。
传统刑侦剧大多聚焦于“HOW”,即如何破案的过程。它们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件、严谨的调查程序和科学的技术手段,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破案画卷。这种叙事模式在强调剧情紧张感和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往往忽视了对于犯罪动机和人物心理的深入探讨。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虽然能够享受到破案带来的快感和成就感,但对于犯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却往往一无所知。
而《猎罪图鉴2》则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将叙事焦点转向了“WHY”,即犯罪背后的原因和动机。这种叙事模式的转变,使得《猎罪图鉴2》在主题上具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细腻刻画犯罪动机和人物心理,该剧促使观众反思在看似极端的行为背后是否隐藏着我们共有的情感矛盾与生存困境。
03 做一个好的提问者:《猎罪图鉴2》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种思考。
“我们能做的,只是通过讲述案子,做一个好的提问者。”
——《猎罪图鉴2》编剧 张莱

举个例子,抨击娱乐圈乱象的开局第一案“偶像之死”,此案一出,豆瓣上就出现了某些粉丝群体对该剧的一星差评,其中大部分人认为这个案子存在对追星女的刻板印象,抹黑了追星女,部分人认为该剧恶意中伤了自己的偶像,有的人甚至将性质上升到“辱女”的男女对立层面。如果这部分人能够放下应激心理,摒弃偏见去看剧情表达,就会发现其实并不然。
在这个案件中,主要犯罪嫌疑人小蛋壳很快就被警方锁定,但主人公沈翊关注的是,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结案后,沈翊在汹涌的情绪中作画,通过画像发现了小蛋壳极端行为背后童年阴影的根源。
小蛋壳是网名,本名袁招娣,名字就暗示了人物命运——不被重视,父母缺失,姥姥年纪大了,从小寄居在大姨家,被灌输了“没有用的东西就该被杀掉”的观念。大姨当着幼小的袁招娣面前杀掉了“没有用”的狗狗,挥舞的屠刀、狗狗的哀嚎、血腥的场面,给幼小的她留下了深深的心理阴影,童年的种种不幸导致了小蛋壳从小偏执、畸形的心理状况,而告诉她要自爱,鼓励她走出原生家庭的陈勤就成了她情感意义上的“唯一亲人”,两人相识于微时,不是简单的偶像与粉丝的关系。

在得知陈勤在团队长期遭受霸凌甚至被逼吸毒以及被陈勤长期灌输负面情感后,她愤怒的做出了极端选择,从小的自我价值缺失导致她渴望被爱和被需要,在她的观念里,为陈勤杀了霸凌者就是回报了陈勤的“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沈翊却一句点破,“爱是光明的,爱不会让人拿起屠刀”。


所以,第一案从来不是“脑残粉为被霸凌的爱豆报仇”的追星问题,而是原生家庭的不幸造成的心理扭曲。那么,如果社会能够给与这种家庭的孩子一些关注,从青少年时期就进行心理干预措施,是否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很多悲剧的发生?
这就是编剧口中《猎罪图鉴2》“提问者”的功能,编剧并非要标签化某一群体,而是要探究个体的故事,探究罪犯背后的犯罪动机和根源,转为对现实社会建设性的思考,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由此看来,《猎罪图鉴2》不仅是一部剧,更是一种思考。
04 犯罪预防:《猎罪图鉴2》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

“犯罪预防”是法学领域术语,是指针对犯罪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并对可能犯罪的人进行早期防御与矫治,以减少或杜绝犯罪行为的发生的活动。
主要有两类:
(1)犯罪社会预防。从宏观角度,对造成社会犯罪现象的原因、条件,采取综合性(组织体制、管理控制、物质福利、教育文化、刑事政策及惩治等)措施,减少犯罪现象尤其是恶性犯罪案件的发生。
(2)犯罪心理预防。从微观的、个体的角度,对具有犯罪倾向者进行事前的犯罪预防。
《猎罪图鉴2》想要探究的“犯罪预防”显然是后者——犯罪心理预防。这一原理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方面。通过收集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况,采集样本,然后集中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成因,最后提出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对策建议,例如加强学校、家庭监管,对打架斗殴校园欺凌的未成年人即使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等等。在剧中,沈翊提出要去和重刑犯交流,建立“人性图谱”,就是类似意思。
除了传统的犯罪类型,《猎罪图鉴2》更融入了AI伦理、网络暴力等现代元素,在犯罪手段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探讨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新挑战。这种前瞻性视野,为观众提供了对未来犯罪的预警与防范策略。这种融合,不仅拓宽了剧集的视野,更让观众看到了未来犯罪可能呈现的新趋势,提醒人们要时刻保持对新技术的警觉,学会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防范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预防犯罪远远要比事后的惩罚更加有效,它比惩罚犯罪更高明,刑罚的目的不在于对罪犯的报应,而是通过惩罚手段达到预防犯罪、保护社会的目的。在当下国产剧集市场中,《猎罪图鉴2》并未简单地将犯罪视为孤立事件,而是深入剖析犯罪背后的社会、心理及文化根源,在犯罪预防这一核心议题上,展现了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前瞻性视野,为观众提供了深度思考的空间。
第二季和第一季哪一季更好看?一千个观众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值得肯定的是,瑕不掩瑜,就冲编剧和导演的探索和巧思,《猎罪图鉴2》值得一看。